望帝春心託杜鵑,「春心」是什麼?結合傳說細思極恐

2020-12-05 五離怪談

望帝春心託杜鵑,「春心」是什麼?結合傳說細思極恐

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採用了兩個典故,其中「莊周」的名氣很大就不用多說,而「望帝」許多人不甚了解,結合傳說細細剖析之下,其中的「春心」不由使人細思極恐。

傳說望帝是古蜀國一位開明的國君,而有關「古蜀國」的傳說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可以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看到他的影子,只是我們不太注意罷了,比如說李白那首極為出名的《蜀道難》中就寫道「蠶叢及魚鳧」,其中的「蠶叢」正是古蜀國的開國君主,他教會百姓養蠶,其後又出現了「魚鳧」,教會了人們捕魚,而望帝杜宇還在他們之後,但有關他的文學作品一點都不比前面兩位的少,除了《錦瑟》中提到之外,還有「杜鵑啼血猿哀鳴」這樣快炙熱口的語句。

據說杜宇是有一天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他教會了人們怎樣種莊稼,在什麼時節種莊稼,而且還發明了古蜀國的曆法,百姓們豐衣足食,因此擁護他為「望帝」。

可世事難料,老天要打雷,你不能阻止他下雨,天有不測風雲,古蜀國在望帝時期發生了堪比堯帝時期的大洪水,莊稼被淹,百姓苦不堪言,望帝身為開明之君,想盡辦法治理水患,最終毫無成效,正在其愁苦之際,河裡突然飄來了一具屍體。

令人難以捉摸的是這具屍體是逆流而上,望帝心生善念,便將其打撈了上來,誰知屍體一上岸便活了過來,此人自稱「鱉靈」,乃是楚國人,不小心掉入水中,這才有瞭望帝撈屍這一幕。

望帝和鱉靈促膝長談,他發現此人非同凡響,學識之廣,就連他都自愧不如,大喜之下將其收為丞相。

對於水患,鱉靈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他帶領人們將巫山鑿開,洪水終於從盆地中流出,老百姓得救,望帝萬分欣慰,於是便效仿舜帝將帝王位禪讓給了鱉靈,自己則選擇隱居,而鱉靈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古蜀國的君主,也就是「叢帝」。

故事到這非常完美,可望帝在隱居中變為了一直杜鵑飛到了西山的樹林,他經常會想念家鄉,便不停的鳴叫,而他叫時正是杜鵑花開之時,他不停的叫,直到嗓子都叫出血來,他的血與杜鵑花一樣的豔麗,因此有「杜鵑啼血」一說。

每當要種莊稼的時候,杜宇所化的杜鵑鳥便用鳴叫來提醒人們該種莊稼了,因此杜鵑又被稱為「布穀鳥」,亦或者直接稱為「杜宇」。

可這其中卻有諸多使人不理解的地方,首先是鱉靈出現的方式很是蹊蹺,逆流而上,並且一上岸就活了,而鱉靈當上國君之後,杜宇為何要化為杜鵑並且哀鳴不止?

更重要的是,即便杜宇已經不是國君,他也可以留下繼續交人們怎樣種莊稼,「隱居」更像是在躲避什麼,最終啼出血來更能說明其心中定然有天大的冤屈。

有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認為,其實望帝禪讓只是一場政治上的陰謀,鱉靈自稱是楚國人,極有可能他是楚國派來的「間諜」,以某種不可描述的手段奪得了古蜀國國君為位子。

古蜀國雖然被秦國所滅,但事實上在鱉靈時期,出過就已經將古蜀國替代了。

我們再來看看《錦瑟》中的「春心」二字, 春心在詩句中一般表達的是對愛情的嚮往或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這裡的「春心」卻與杜鵑的悲鳴聯繫到了一起,有傷春春恨的意思,而李商隱的詩歌中多有憂國,感傷身世的感情,象徵著望帝化作冤魂的杜鵑,在泣血聲中寄託難以泯滅的怨恨。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簡單單的七個字,竟能引申出如此多的猜想,這不僅僅是李商隱作詩之高超,更是中國古詩詞的迷人之處。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蜀王本紀》

相關焦點

  • 望帝春心託杜鵑,詩與杜鵑
    杜鵑鳥的別名,又名蜀魄、蜀魂、蜀鳥、催歸、杜宇、子規、子娟等。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 望帝春心託杜鵑——詩詞中含有「杜鵑鳥」的10個千古名句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是李商隱《無題》一詩中很唯美的一句,詩中的杜鵑鳥,又叫杜宇、子規、催歸、蜀歸。它常在夜裡鳴叫,聲音悽切,所以唱在詩詞中用來抒發悲苦哀怨之情。關於杜鵑鳥的詩詞歌賦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鵑的故事。
  • 青島候鳥傳⑤丨望帝春心託杜鵑 企料這貨是「渣男」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花中有杜鵑,鳥中有杜鵑,人中也有杜鵑,詩詞中更少不了杜鵑。杜鵑,就在我們身邊,即使身在繁華都市,經常也能聽到它們鳴叫——布穀、布穀……但是,我們並了解它。布穀?我們脫口而出的「布穀」,就是杜鵑麼?十有八九的青島人並不知道,布穀鳥是杜鵑的一種,是大杜鵑,因其叫聲有「布」「谷」兩個音節,也叫二聲杜鵑。有二聲杜鵑,當然就有四聲杜鵑、八聲杜鵑,名字起得任性但妥帖,以聲辨鳥沒毛病。八聲杜鵑咱們青島沒有分布,這篇文章我們只講大杜鵑(布穀鳥、二聲杜鵑)和四聲杜鵑。
  • 你不知道的神話傳說,「望帝春心託杜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杜宇創建了蜀國,自稱「望帝」。杜宇勤政愛民,深受百姓喜愛,可惜,天不遂人願,蜀國水災泛濫,每到秋收時節,糧食不是減產,便是絕收,很是悽慘。有一年,蜀國又發生了大水,望帝望著水面,愁容滿面,他突然看到水面上飄啊飄啊,飄來一具屍體。望帝就讓人把這具屍體打撈上岸,不能汙染水源不是。
  • 蜀王望帝是怎樣人?並沒有李商隱詩中那麼唯美,為何偏偏化身杜鵑
    傳說杜宇是巴蜀之地繼蠶叢、柏濩魚鳧之後,蜀國最早的祖先之一;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也就是李商隱在他的另一首詩《錦瑟》當中所寫道的「望帝春心託杜鵑」當中的望帝。北魏《十三州志》:「當七國稱王,獨杜宇稱帝於蜀,江潛綿洛為池澤,汶山為畜牧,中南為園苑。時有荊人死者名鱉冷,其屍亡,至汶山復生。
  • 她老人家的蝴蝶夢,看來只能望帝春心託杜鵑啦
    更可惜的是,沒人繼承森英惠的衣缽,她老人家的蝴蝶夢,看來只能望帝春心託杜鵑啦。
  • 杜鵑真的有毒嗎?
    杜鵑有很多別名,映山紅、照山紅、山石榴、山躑躅(音同「直竹」)等等,而它有這麼多別名是因為杜鵑在我國南方地區分布廣泛,並且栽培歷史悠久。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對杜鵑花情有獨鍾,甚至親子嘗試移植,並且留下詩句「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來記錄他第一次移植的失敗。其實這句詩藏有杜鵑生活條件的秘密,杜鵑一般生於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我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 望帝將帝位禪讓鱉靈,不想他卻霸佔杜宇妻女,望帝悲憤中化為杜鵑
    要對此作考證那是相當地不容易,可以寫一大篇博士論文了,但恐怕寫出來也未必能被人認可,因為這畢竟類似於神話傳說,其想像空間之大,記載之亂,很難以拿出令人信服的論據。我只能在這裡理解為,這兩人可以解釋為蠶蟲和魚鳧都是蜀人的祖先,一個教民養蠶;一個教民捕魚,都屬生產能人一列,不必要想得太複雜。
  • 科學網—不是每朵杜鵑都叫映山紅
    白花杜鵑                    映山紅 ■付雷
  • 杜鵑啼血的望帝
    【內容提要】   年年暮春三月,萬物復甦的成都平原上飛來一隻只孤獨的杜鵑鳥那一段時間,在肥沃田原裡耕種的農人會停下手裡的活兒,焦慮不安地聆聽杜鵑鳥的叫聲,然後恍然大悟般相互提醒:快聽!古蜀國的望帝又飛回來了,它正用「布穀、布穀」的叫聲提醒咱們千萬不要忘記農時呢,多好的帝王啊。
  • 不是每朵杜鵑都叫映山紅—新聞—科學網
    白花杜鵑                    映山紅 ■付雷
  • 詩中的杜鵑鳥《灰色年代》作者:邵明
    昨天讀鵬舉兄:《幾人同此相如病》一文中提到詩人常用的杜鵑鳥。我只知道杜鵑有許多別名,但只知其名,不知原委。今天算是受教育了,我摘要一段與大家分享——「杜鵑,是一種啼血的鳥,有許多別名,譬如子規、謝豹,還有杜宇、望帝。謝豹,還是一種蟲子的名字,很怪異的蟲子,見人會以前足捂臉,很害羞的樣子。聽見杜鵑啼血,會腦裂而死。
  • 為什麼杜鵑在詩詞中象徵哀婉的意象,它和哪位古代君王有關
    這恐怕要從杜鵑名字的由來說起吧。在民間傳說中,有這樣的一個口耳相傳的故事。據說,在很久以前,蜀國有一個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親自到田間地頭,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農作,就算是在死後,也沒有拋棄他的子民們,他化身成了一隻美麗的小鳥,一到播種的時候,就四處啼鳴,提醒大家,這鳥兒,就被後人稱為杜宇,也叫布穀鳥,杜鵑鳥。
  • 十首描寫杜鵑鳥的古詩詞,沒讀過子規悲啼,就不懂唐詩宋詞
    到了春末夏初,有一種鳥兒卻晝夜不停地鳴叫,它就是杜鵑鳥。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斑點,腹部有橫紋,是一種可愛、有靈性和富有神奇傳說的益鳥。詩人們也喜歡這種鳥,估計它能給詩人們帶來無限的遐想,又能寄託文人們許多情思。唐代詞人溫庭筠就寫過「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文中就表達了思念遠人不歸的情感。
  • 鳩佔鵲巢說的是誰,杜鵑鳥有哪些惡習
    因為,科學告訴我,杜鵑鳥並不是一種善良的鳥兒。也許,故事始終是故事,傳說始終是傳說,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不禁讓我大跌眼鏡。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杜鵑鳥是一種鳥類中的寄生蟲。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孵卵寄生性。除了個別種類的杜鵑鳥比較善良,不喜寄生以外,其他絕大多數的杜鵑家族成員都對寄生樂此不疲。
  • 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太陽神鳥,有什麼象徵意義?
    又有什麼象徵意義呢?圖片來自網絡圖案的正中描繪的是順時針旋轉的太陽,一共放射出12道光芒,象徵12個月;周圍逆時針飛翔的四隻鳥,象徵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也象徵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鳥的腳為三趾,即所謂「三足烏」,或許與「金烏負日」的傳說有關
  • 古詩《鵲橋仙·夜聞杜鵑》子規啼血哀鳴,詩人愁緒難解,杜鵑何在
    然而有一種鳥在文人的眼中便是「悲鳴只鳥」,很多傷感詩詞,都會提到它,便是杜鵑鳥。杜鵑也叫杜宇、子規,它喜歡朝著北方鳴叫,叫聲悽厲哀傷,好似悲鳴一般。《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蜀人見鵑而思杜宇,故呼杜鵑。說者遂謂杜宇化鵑,訛矣。鵑與子 、子規、 催歸諸名,皆因其聲似,各隨方音呼之而已。其鳴若曰「不如歸去」。
  • 追懷杜宇:望帝春深鳴杜鵑
    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王山,民得安處。……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 據此,並結合傳說及研究成果,我們大約可以合理推斷:杜宇「從天墮」,即他當是從更高處的外部世界,帶領族人來到昭通朱提(至今仍保有這個地名)定居。昭通屬雲貴高原,以農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