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沉浮、榮辱、否泰,字字相對,卻在對立的範疇內可以轉化,具有相反相成性。
事事總無絕對,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正是因為這些偶然亦或者說必然,造就了許多美妙的錯誤和風景。
老祖宗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是「自滿則敗,至矜則愚」。人無完人,誰都有糊塗的時候,好在古人留下言語教導後人,道理就在那裡,學不學、能不能學會則是自己的事。
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細剖古人智慧,方能知其真義,為人處事,中年人不妨一看。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語出《周易》「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昃,太陽西去。盈,滿也。太陽到了日中,便會漸漸西去,月亮滿月後,便開始出現殘缺。沒有什麼長盛不衰,最多只是盛極一時。
《易經》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謙,謙卑也;「卑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人要學會謙卑,唯謙卑,才能受益,才能有始有終。不知謙卑,驕傲自大,如滿水之容器,過滿則溢。
山中一寺院,小和尚下山挑水。小和尚心想:挑一來回一次不容易,一定要多挑一些。於是兩桶皆灌滿,挑裝滿水的大桶走在上山路時一不小心踩進小坑中,桶中之水灑了大半。
老和尚見後安慰小和尚說:你再去挑一次水,只裝一半便可,但要在回來的途中,多看看周圍的人和事,欣賞一下山下的風景。
小和尚依命行事,這一次他只裝了半桶水,走在路上,看看周遭的風景,有人、有山、有水,欣欣向榮。不知覺間,小和尚忘記了肩膀的酸痛,恍惚中便回到了寺廟中,結果水一滴未灑。
不知滿,不僅會「溢、虧」,還會忽略掉世間的諸多風景。人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貪婪的內心一直蠢蠢欲動。
但凡有個機會,不去狠狠賺到賺上一筆,怎麼說都對不住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就會忽略很多人和景色,如對家人的陪伴、朋友間的交情等。
子曰:「知足常樂,不知足常怨」。很多時候,當我們貪婪進取時,往往並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此時便不知足,想著還要更多,就會怨天尤人。
知足,是一種心態、一種觀念、一種人生的態度,活得知足,才能活得輕鬆。事事不放下,事事全貪戀,殊不知世間之事大多遵循「守恆定律」,有得到,就必然有失去。福禍無門,惟人自招。
自滿則敗,自矜則愚
語出《景行錄》「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意思是:人太過自滿就會失敗;放不下架子,總是端著,是愚蠢的;內心邪惡殘暴的人,表面上往往極會隱忍。
人不該自滿,目中無人便違背了「人外有人」的樸素真理,沒有誰可以屹立於終點,大多數都是只在路上,駐足不前,自言自說,只會徒增笑話。
曾國藩深知「謙卑」之道,其當官期間升遷極快,十年便連升十級,到達正三品大員。照此速度,封侯拜相,理所當然。
但是從曾國藩的家書、以及他的為人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小心謹慎中度過的。
三品大員後,轎子要由藍色換為綠色,轎夫可增加兩人,可曾國藩除了增加兩名護衛,仍乘坐藍轎。後來曾國藩又升官了,轎夫需增加四名,但曾國藩依然拒絕,一切照舊。
曾國藩,是清朝時期的儒家代表人,深知明哲保身之道。水滿則溢,人滿則忌,對於可擺可不擺的架勢,可坐可不坐的大轎,一律拒絕。
世人一直在學習曾國藩的為官之道,甚至說他的行為符合厚黑學,又舉出大量論證,其實,為人處世,在於一個「謙」字。
曾國藩在曾在家書中寫道:「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自滿、自矜」,自以為風光無限好,孰不知「只是近黃昏」罷了。
結語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者敗,自矜者愚」就介紹到這裡,還是那句古話:道理全在書上,做人卻在書外。
人生路上免不了順境、逆境,逆境時莫慌,曾國藩曾說:「不問收穫,但問耕耘」,認真做好當下事,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天意;
順境時莫傲,須知「水過滿則溢」,把握尺度,才能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