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智慧: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是什麼?中年人不妨留意

2020-12-03 葉三說

聚散、沉浮、榮辱、否泰,字字相對,卻在對立的範疇內可以轉化,具有相反相成性。

事事總無絕對,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正是因為這些偶然亦或者說必然,造就了許多美妙的錯誤和風景。

老祖宗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是「自滿則敗,至矜則愚」。人無完人,誰都有糊塗的時候,好在古人留下言語教導後人,道理就在那裡,學不學、能不能學會則是自己的事。

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細剖古人智慧,方能知其真義,為人處事,中年人不妨一看。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語出《周易》「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昃,太陽西去。盈,滿也。太陽到了日中,便會漸漸西去,月亮滿月後,便開始出現殘缺。沒有什麼長盛不衰,最多只是盛極一時。

《易經》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謙,謙卑也;「卑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人要學會謙卑,唯謙卑,才能受益,才能有始有終。不知謙卑,驕傲自大,如滿水之容器,過滿則溢。

山中一寺院,小和尚下山挑水。小和尚心想:挑一來回一次不容易,一定要多挑一些。於是兩桶皆灌滿,挑裝滿水的大桶走在上山路時一不小心踩進小坑中,桶中之水灑了大半。

老和尚見後安慰小和尚說:你再去挑一次水,只裝一半便可,但要在回來的途中,多看看周圍的人和事,欣賞一下山下的風景。

小和尚依命行事,這一次他只裝了半桶水,走在路上,看看周遭的風景,有人、有山、有水,欣欣向榮。不知覺間,小和尚忘記了肩膀的酸痛,恍惚中便回到了寺廟中,結果水一滴未灑。

不知滿,不僅會「溢、虧」,還會忽略掉世間的諸多風景。人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貪婪的內心一直蠢蠢欲動。

但凡有個機會,不去狠狠賺到賺上一筆,怎麼說都對不住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就會忽略很多人和景色,如對家人的陪伴、朋友間的交情等。

子曰:「知足常樂,不知足常怨」。很多時候,當我們貪婪進取時,往往並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此時便不知足,想著還要更多,就會怨天尤人。

知足,是一種心態、一種觀念、一種人生的態度,活得知足,才能活得輕鬆。事事不放下,事事全貪戀,殊不知世間之事大多遵循「守恆定律」,有得到,就必然有失去。福禍無門,惟人自招。

自滿則敗,自矜則愚

語出《景行錄》「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意思是:人太過自滿就會失敗;放不下架子,總是端著,是愚蠢的;內心邪惡殘暴的人,表面上往往極會隱忍。

人不該自滿,目中無人便違背了「人外有人」的樸素真理,沒有誰可以屹立於終點,大多數都是只在路上,駐足不前,自言自說,只會徒增笑話。

曾國藩深知「謙卑」之道,其當官期間升遷極快,十年便連升十級,到達正三品大員。照此速度,封侯拜相,理所當然。

但是從曾國藩的家書、以及他的為人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小心謹慎中度過的。

三品大員後,轎子要由藍色換為綠色,轎夫可增加兩人,可曾國藩除了增加兩名護衛,仍乘坐藍轎。後來曾國藩又升官了,轎夫需增加四名,但曾國藩依然拒絕,一切照舊。

曾國藩,是清朝時期的儒家代表人,深知明哲保身之道。水滿則溢,人滿則忌,對於可擺可不擺的架勢,可坐可不坐的大轎,一律拒絕。

世人一直在學習曾國藩的為官之道,甚至說他的行為符合厚黑學,又舉出大量論證,其實,為人處世,在於一個「謙」字。

曾國藩在曾在家書中寫道:「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自滿、自矜」,自以為風光無限好,孰不知「只是近黃昏」罷了。

結語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者敗,自矜者愚」就介紹到這裡,還是那句古話:道理全在書上,做人卻在書外。

人生路上免不了順境、逆境,逆境時莫慌,曾國藩曾說:「不問收穫,但問耕耘」,認真做好當下事,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天意;

順境時莫傲,須知「水過滿則溢」,把握尺度,才能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古人講「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還有下半句,古人的「苦口良藥」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是一句流傳了千年的俗語。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非常直白,但如果大家能夠仔細琢磨一下,其實也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一杯水如果倒得太滿,水就會從杯子中溢出來;月亮每個月都會有陰晴圓缺,在月圓之後就會出現月缺。
  •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哲學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哲學如果提起為人處事的道理,想必古人則更有發言權,人們活在世上,為人處事是一個比較讓人頭疼的問題,也是十分具有哲理的事情,因為一不小心我們就會陷入與人交往的瓶頸。
  • 古代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更經典,年輕人不妨一看
    古代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更經典,年輕人不妨一看當我們給水杯盛水時,都不會將水杯盛滿,會留一部分空間出來,這樣水就不會溢出來,端杯子的時候也不會擔心開水撒在手上燙傷了,而月亮也是如此,當月亮特別圓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月蝕,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就是
  • 「千年王八萬年龜」的下半句是什麼?老祖宗的智慧,少有人知
    在這五千年的時間裡,老祖宗們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的人生智慧總結出了許多富有哲理的俗語,並且一代代傳承了下來,以此來警醒後人。在燦爛繁多的中華文化中,俗語文化往往是被忽略的存在。因為俗語文化不同於其他文化,它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智慧。
  • 俗語講:「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智慧
    看似簡單的俗語,傳承下來的是老輩人的經驗結晶,更是生活智慧的歷史沉澱。古人把發生過的總結成經驗智慧,濃縮成一句話,生動易懂,不過在社會發展中一些俗語慢慢不被人記得,大家記得大概,不記得全部,但其實很多不被記住的才是精華。
  • 古人云「好男有毛不過三」,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中華歷史源源不絕五千年,其中最珍貴的東西,就是一代一代歷盡滄桑的老人家的智慧。而這些智慧,大多通過現在在農村流傳的俗語傳世,這些俗語易於傳播,我們每個人大都會念那麼兩句。而俗語的流傳之廣也就從側面正面了俗語中為人處世智慧的正確性。
  • 老祖宗留下的金句,「善惡到頭終有報」,下半句教你看透人性
    老祖宗留下的金句,「善惡到頭終有報」,下半句教你看透人性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大千世界有很多事情是需要細看的,就像「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句話。《智囊全集》:「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句話是馮夢龍《醒世恆言》中的一句話,意思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和作惡都必然會有報應。
  • 看到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的下半句,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一般情況下俗語都是朗朗上口的,都是老人的智慧千年流傳下來的,所以一般都會說個「老話說得好」,今天這句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也是很有意思呢。看到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的下半句,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這個俗語是怎麼來的呢?
  • 《易經》:水滿則溢,人滿為患
    水滿則溢,人滿為患。一個容器如果裝滿了水,稍微晃動一下水就溢出來了,一個人過度自負,心裡裝滿自己認為的「豐功偉績」,便容納不了新的知識,新的經驗,和別人的良言忠告,長此以往之後,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突然受挫。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者常生禍患,謙虛卑下者才能善於保身。
  •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花滿則衰,愛滿則痴
    為自己留一張底牌,在什麼時候都是值得的,真心這東西,不是可以隨意揮霍的,多保留一些,不是虛偽,而是為了活得更加自在。很喜歡一句話:「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花滿則衰,愛滿則痴」,十之七分,在我看來,就已經足夠多了。世事無常,人心難測,任何時候,保留那三分,才是智慧之處。
  • 俗語說「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來自老祖宗的忠告
    這句話應該很多人聽過,相比上半句,下半句才是經典。作為老祖宗的忠告,如果學到其中的意思,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很多人家都會養狗,但是農村和城市不一樣,農村養狗主要是讓狗看家護院,防止家裡被人偷,而城市養狗一般都是寵物狗,平時帶出去溜溜,算是一個玩伴。這句俗語裡的狗主要是指的農村地區。那麼為何這麼說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 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忠告
    但是卻有俗語:「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這究竟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釣一下魚就要窮三年,玩個鳥就會毀一生呢?這句俗語下半句甚至比上半句都要經典,你們一定沒聽過,一起看看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吧。俗語是「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是挺有意思的一句俗語,但是其實下半句才更經典,你們一定沒聽過,那就是「一朝學會狗攆兔,從此踏上不歸路。若是戀上鷹,兩眼含淚望天空。」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是什麼?比烏龜還玄乎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個成語典故,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底蘊很深,總是能夠出現很多非常經典的成語典故,比如說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個成語,那就是千年王八萬年龜,可是很多人只知道這個上半句,卻不知道下半句。
  • 識人俗語:愛叫的麻雀不長肉,老祖宗智慧,不妨看看
    識人俗語:愛叫的麻雀不長肉,老祖宗智慧,不妨看看最近網上有一句流行語叫做「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誰都想遇見有趣的靈魂,但是至少要從認識一個人開始,有句老話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中外,有多少賢能大德倒在了背後小人的刀下?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俗語:「頭西腳東,睡覺遭殃;3寸長壽,4寸無憂」,平時不妨留意
    02在這裡說一點,睡眠不好的不僅僅是一些不按時睡覺的人,一些正常作息的人都睡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古人在很早就有了解釋。俗語:「門前墳,房後水」,這句話可能並非迷信,生活中不妨留意老祖宗預測收成的辦法
  • 老祖宗智慧:「餓死不打親戚工」,後半句更扎心,男人一定要牢記
    老話不是聖人說的大道理,不是哪個家族的理論思維,是老祖宗口傳的民間智慧,俗語智慧。雖不見於史書,但老人言深邃,反映的都是社會現實。就像老頭子所說的「餓死不打親戚工」,是什麼意思?這下半句又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是我給大家的答案。餓死不打親戚工常言道:「餓死不打親戚工」,意思就是即使再窮,也不給親戚打工,不給親戚做事。
  • 教育閒談之水滿則溢
    什麼原因造成這個震撼人的悲劇?是父親的暴怒性格?是父子間缺乏溝通?是對孩子管束太緊?或者是家庭和大學的環境反差太大,孩子無法適應?眾說紛紜,沒有答案。文中的這位父親,特級教師,是教師中的優秀者,他雖然脾氣急躁,但為人善良,許多學生被他罵了,還是很喜歡他,尊敬他。
  • 老話「女人當家,房倒屋塌」是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
    老祖宗發明的這些俗語,都是他們的經驗之談,充滿著智慧的結晶。雖然平淡無奇,卻總能給人們以啟迪,正是由於這樣,俗語在民間才十分的盛行。在我國古代,都是有著嚴格等級制度劃分的封建社會,對三綱五常和禮義廉恥都有著很多規定,尤其對中國的女性,更是禁錮她們的思想。古人要求女人要恪守本分,不要多管閒事,在家庭中也禁止女性掌權。
  •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得到中總會失去些什麼這是世之常理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得到中總會失去些什麼這是世之常理。所以,在生活中,面對失去的,我們應該平靜如水,面對得到的,也應該保持一棵平常心。人生如戲,每一個人都是主宰自己生命唯一的導演。笑看人生,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人生不會太圓滿,擺正心態對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