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一座被森林、湖泊、河流所環抱的美麗城市,靜靜的施普雷河從南面級緩流過市區。亞歷山大廣場四周儘是現代化的旅館、商店,會議廳、教師會館等大型建築,氣魂雄偉,造型美現。繁華的庫爾費斯騰達姆商業街長3千米,商店、服飾店、畫廊鱗次櫛比。還有菩提樹下大街,堪稱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此外,柏林還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建有現代化的國際會議中心。兩年一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也吸引著眾多世界被影星和電影愛好者的關注。
菩提樹下大街
菩提樹下大街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長1475米,寬60米,從布蘭登堡門向東,到被稱做馬克思一恩格斯橋的宮橋。大街人行道兩旁和中央的安全島上,一排排四季常青的菩提樹婆娑多姿,菩提樹下大街也因此得名。這裡一度是帝國主義柏林的心臟,普魯士士兵在此接受檢閱,樂隊在此演奏,人們在此散步。而旅遊者雲集於此,為的是欣賞大街末端科諾貝爾斯多夫與申克爾等人的一系列經典建築。然而這些建築大都毀於「二戰」,德國法西斯滅亡前在這裡與盟軍展開了血戰,現在的街道是戰後按舊貌重建的。菩提樹下大街有8條行車線,兩旁是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古建築。大街北面有德國歷史博物館、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受害者紀念堂、洪堡大學、老圖書館,南面有國家歌劇院,路中間是德皇弗裡德裡希二世的騎像。
布蘭登堡門
布蘭登堡門緊鄰柏林圍牆,是柏林僅存的城門,也是柏林城的標誌,它曾經目睹東西柏林的分裂,也見證了柏林的統一。布蘭登堡門始建於1788年,歷時三年完工,仿雅典神殿的大門而造,是德國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代表作。布蘭登堡門]通體用白色砂巖條石砌成,高26米,寬65米,門兩旁各有六根巨柱,氣勢雄偉;門上方矗立著一座勝利女神的青銅像及四馬戰車的塑像,英姿颯爽,鮮活生動;門內有五條11米深的通道,中間的一條最寬,原為皇室御道。在兩百多年歷史中布蘭登堡門曾數遭劫難:1807年,拿破崙攻陷普魯士王國,大門上的四馬戰車連同勝利女神被拿破崙當做戰利品帶走,7年後,才被德國人帶回柏林。
波茨坦廣場
波茨坦廣場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它匯集了許多新式的現代建築。在這裡,曾經安裝了歐洲第一個紅綠燈,廣場上的諮詢盒不僅是遊人最好的助手,本身也是一個現代化的建築。波茨坦廣場集餐館、購物中心、劇院及電影院於一身,數屆柏林電影節曾在此舉辦,這使它不僅吸引著外來觀光的遊客,也吸引著大量柏林人的光顧。
波茨坦廣場曾經是「二戰」前歐洲最繁華的商業廣場,但在「二戰」期間徹底被毀。戰後修建的柏林圍牆將柏林分為東西兩個城市,更導致了這片土地的荒蕪。20世紀90年代,這片士地開始被重新規劃修建,新建的波茨坦廣場規模空前擴大。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也稱帝國大廈,位於布蘭登堡門以北的一大片綠色草地上,它不僅是德國聯邦議會的所在地,也是德國最受歡迎的遊覽勝地。大廈建於1894年,長137米,寬97米,它不斷變化的外觀映射著自19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1884年,德皇拒絕了設計的銘文「德意志民族」,因為對他來說這段銘文太民主了。直到1916年,銘文才被加上。兩年後,魏瑪共和國在這裡宣告成立,魏瑪共和國的歷史到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後結束。1933年2月28日晚的國會大廈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藉口。1945年4月30日,蘇聯戰士在此升起紅旗。東西德國合併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4~ 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設計為藍本,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
柏林動物園
柏林動物園是德國歷史上首座動物園,始建於1833年,位於柏林市中心。這裡曾是一座封建豪族的私人花園,1954年8月改建為動物園,1955年7月2日正式開放。目前這座佔地約35萬平方米的動物園內擁有,上千種動物,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等動物,總數逾萬隻。柏林動物園成為柏林人的休閒樂園。
這座動物園在服務、保護人和動物的安全方面也讓人感到非常的人性化,在動物園內各處張貼懸掛著「禁止隨意給動物餵食」的標牌。但為滿足遊人、尤其是孩子們與動物親密接觸的願望,動物園特意開闢了一個動物放養區,遊客可以在此近距離接觸動物。
為防止動物走失或被竊,柏林動物園還利用現代技術,在動物體內植入種特製的晶片。晶片上儲存有該動物的編號及多種其他特徵,可以通過專門的儀器加以識別。此舉有效地阻止了罪犯將動物偷運到外地、甚至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