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與懲罰都是教育的方式,運用合理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2020-12-05 媽媽心語

現在只要孩子入了園以後,老師都會搞個班群,以便老師與家長互動。在幼兒園階段,這種群一般就是老師向家長發一些通知之類的信息所用。但是到了上學的時候,這種群就是老師布置作業,通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的重要工具。家長通過這個群不但能了解一些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還能第一時間接收到老師給孩子布置的作業。尤其是剛入學的孩子,還不能適應聽老師講課。每天老師講的內容有一些孩子可能都沒聽進去,有時連作業做哪裡都不知道。現在的學校都要求家長,每天都要給孩子檢查作業並籤字,為了防止孩子作業做漏,家長都非常關注這種群,班群的出現的確也能給家長帶來許多方便!

有一些班群除了布置作業和發布一些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以外,老師偶爾也會發一些連結給家長們學習,這些連結一般都與教育孩子有關。有一些家長可能會點開看,但有些家長是從來不會點開看的。小編昨天看老師又發了一個連結,題目是:《復旦教授: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值得一看》,初見這個題目,說實說小編心裡很不舒服,因為最近小編一直接受的都是,不打不罵培養孩子成長一類的賞識教育觀點。突然看到這樣的觀點,不適應也是正常的。

我覺得,現在有不少家長以忙為由,不去學習教育孩子之道。對於這樣的題目,他們未必點開看。但是他們會根據題目展開自己的想像,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還是正確的,所以有可能回家就按這種觀點去」管教「孩子。小編雖然不喜歡這個題目,但總是覺得心有不甘,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沒有錯,也想看看持這種觀點的專家怎麼說,於是點開來看了一下。

小編認為這篇文章也有可取之處,但是對賞識教育的觀點明顯的有一些偏見。他認為一味的鼓勵孩子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這一點我同意他的看法,孩子還小對人生觀還不明確,家長如果一味的表揚會讓孩子產生自己都是對的錯誤觀點。但是現在的賞識教育似乎也沒說一味的表揚孩子,似乎是說要給予恰當的表揚,對其錯誤還是要指出來,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以期得到改正。

文章中還指出,「教育裡面應該有痛苦的成分」,這句話聽起來還是有道理的,因為一直認為銳變是要痛的,不經歷風雨是見不到彩虹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成才,是不是就意識著孩子要在痛苦的教育下才能真正成才?文章還認為,現在這種不打不罵的教育,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讓步。用這種教育觀點,孩子們在沒有挫折教育的環境裡長大,以後恐難承擔未來的重任!總的來說,文章的觀點,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讓他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從小培養堅強的意志,他們主張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給孩子一定的體罰。認為,我國古代那麼多聖賢都是在懲罰教育下成才的,所以要想下一代成才,還是得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

小編認為:現在中國的教育觀點還沒有完全統一,關於教育是應該注重常識教育,還是注重傳統的懲罰式教育,還沒能得到一個共識。因為這兩種觀點的同時存在,導致迷茫的家長們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向哪個方向走!但是學術界一直都有矛盾存在,教育這一塊兒的矛盾可能也很難得到一個統一的觀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孩子不可能一味的賞識也不可能一味的懲罰,賞罰並施,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引導,孩子一定能夠得到良性發展!

相關焦點

  • 懲罰孩子方式要得當!錯誤懲罰孩子會造成這4種不良後果,請注意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句話,意思就是家長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嚴格管教,這樣才能教育出孝順懂事的孩子。但是現在的社會對這種教育觀念非常不認可,確實,打罵孩子確實解決不了問題。
  • 家長如何正確的懲罰教育四歲小孩
    在不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情況下,適當和適度的懲罰是有必要的。因為缺乏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光是苦口婆心在孩子面前說教,有些孩子會聽,但有些孩子壓根就不聽。有時候家長的懲罰並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孩子也不會有根本的改變,那麼家長如何正確的懲罰教育四歲小孩呢?  1、讓孩子體驗做錯事情之後的後果: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自己體驗行為帶來的後果,而不是懲罰孩子。
  • 教育綜合知識: 強化"和"懲罰"概念的區分
    教育綜合知識: 強化"和"懲罰"概念的區分 【導讀】教育綜合知識: 強化"和"懲罰"概念的區分 成功學員:山西臨汾
  • 父母可以試試「罰站」的教育方式
    體罰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情,強化缺乏親密關係的孩子,這對孩子造成的破壞最大,影響會伴隨終生。幾個月大的孩子都知道要自己整理物品,滿足自己的需求,卻因為多一個人照顧而不想自己整理,這種心裡上的差距,父母是不可能發現的。
  • 在手機使用中如何幫助孩子,合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智慧型手機是孩子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處不在的網絡,已經讓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一定的衝擊。智慧型手機作為廣泛使用的行動裝置已經成為了孩子今天學習過程中的必須品。智慧型手機APP的大力發展,利用網絡資源,已經在孩子進行自主學習和老師互動交流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孩子太叛逆?家長運用「魚缸效應」,遠比打罵教育有用
    每一個孩子都有叛逆的階段,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有叛逆時期,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他們也會存在叛逆的情況。但是面對孩子的叛逆,許多家長只會用一種方式去處理,那就是暴力,但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其實許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在孩子叛逆階段一些家長也會運用其他的方式進行處理,但是並沒有笑過。家長與其想辦法壓制孩子的叛逆不如去尋找孩子叛逆的原因.孩子為什麼叛逆?1、自我意識的覺醒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叛逆的情況,和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有著一定的關聯。這些孩子在小的時候一直都聽父母的話,父母讓做什麼,他們就按照父母說法去進行。
  • 罰孩子面壁思過三小時引發大討論:什麼才是合理懲罰?這個爸爸做了...
    什麼樣的錯誤,值得讓孩子面壁思過3個小時?你自己面壁3小時試試? 這根本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用讓孩子承擔痛苦的方式,展示家長的淫威。 後來我想,也許這個家長是真的以為嚴厲的懲罰才能教育孩子,不知道「教育」與「欺負」之間的界限在哪裡。
  • 教育懲罰應該提倡,但要明確懲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與之前的草案相比,意見稿刪除了罰站、慢跑等具體處罰措施,並規定「學校主管部門可以制定具體的教育懲戒規定」,也就是說將「制定懲罰措施」的權限賦予學校主管部門。其實,教育懲罰問題一直以來都廣受關注,不久前,山東有一位小學生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被老師罰抄作業,在家長群裡找了語文老師理論。因為他覺得罰抄作業一點意義都沒有,又浪費孩子的時間。
  • 劉璇教育方式頻上熱搜,「虎媽貓爸式」教育,已成中國教育的潮流
    這種教育方式主要是指媽媽對孩子教育比較嚴格,爸爸對孩子的教育比較溫柔。這種一剛一柔的教育方式便是"虎媽貓爸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在中國很典型。許多明星都會採用這種教育方式。 即使再晚她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才能睡覺。因為她想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和讓孩子明白說話要算話。這種軍事化教育許多父母是接受不了的,但是劉璇的付出也收穫了一個優秀懂事的兒子。
  • 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
    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現在的小孩自尊心都特別強,而且非常的叛逆。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自己的孩子,已成為家長們頭疼的一件事了。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家庭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吧。樹立榜樣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學、鄰居、教師、英雄模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領袖的優秀品質,都是子女學習、模仿的對象。不管家長的言行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對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
  • 教師熱議懲戒教育 稱其是一種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有些學生吃軟不吃硬,有些吃硬不吃軟,每個學生的情況也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適當的懲罰,可能效果就會更明顯,但要有尺度。  於亞男(退休教師、曾獲得「全國百名優秀母親」稱號):作為老師來說,出發點再好,也不能太出格了。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輕輕地打兩下,或許還可以理解。要對孩子有訓誡,孩子沒有壓力也不行,一個孩子送到學校,老師不敢說不敢動,這樣老師也就無法開展工作。
  • 掌握3R1H原則,才能起到管教的意義
    道理講不好,就會變成「驕縱」爸爸媽媽們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想營造更為寬鬆的成長環境。在各種科學的育兒理念支撐下,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開始選擇講道理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發現講道理的方式,好像起不到管教孩子的作用。
  • 教育懲罰相結合,才會更加有意義,教師要做的是找到平衡點
    每個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當孩子進入學校去學習的時候,家長的手卻伸不了那麼遠,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究竟接受著什麼樣的教育,甚至有些家長還非常害怕老師隨意懲罰孩子。近幾年來還學生家長與老師的交鋒越來越多,每每都是老師敗下陣來,因為現在老師對於教育孩子仿佛沒有話語權了,不敢輕易管教孩子,就怕被家長誤認為是體罰。
  • 《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1-09 10:38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教育雜談】好孩子:一個被遺忘的道德之隱憂(一)
    那就是:好孩子既聽話,又學習成績好。實際上,前者似乎比後者更為重要。因為好孩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品性就是不違背大人的意志,順從教師和家長的安排。孩童們順從了教師和家長的意志,他們被譽為好孩子,並獲得了獎勵;反之,他們違抗了大人們的意願,則被批評為「差孩子」,或受到懲罰。
  • 父母相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給孩子好的情感教育
    大家都說:父母相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關係決定了他們成長的環境,而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則會伴著他們一生。父母恩愛對於孩子而言,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霍思燕不懼表達對老公和兒子的愛,會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公親吻,也會一字一句告訴兒子自己有多愛他。當被問到「在嗯哼眼中媽媽對他說的最多的話」,母子倆毫不猶豫的回答都是「我愛你」。真正好的教育,並不會是羞於表達的,也並非要在孩子面前把夫妻之間的愛意掩藏起來。恰當好處的教育,往往是要向孩子自然表達出父母間的恩愛的。
  • 《小爸爸》:「合格」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導語由文章自編自導自演的電視劇處女作《小爸爸》在前段時間引起了觀眾的廣泛共鳴,在我們同情於果,憐惜大勝,喜愛夏天的同時,更多的是探討教育子女的行為方式,也是從教育方面進行理解和探討。其實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不光是給子女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也不光是助力子女成才成為國家的棟梁,更多的我們要從子女的三觀建立,性格品行和智識教養等方面進行教育,而進行子女教育的前提應當是我們作為父母自身素質的提高。只有我們本身給兒女樹立了好的榜樣,好的模範,才能使兒女更加體會到提升自身素質的重要性,才能使之不斷進步。
  • 教育心理學易混知識點之強化與懲罰
    縱觀歷年教師招聘考試,斯金納的強化理論一直是教育心理學部分的考試重點,而強化理論中的強化和懲罰這兩個知識點又極易混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斯金納的強化和懲罰。(一)概念凡是能增加行為頻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強化物,那麼用強化物使個體行為頻率增加的過程就是強化;反之,在行為之後緊跟一個討厭的刺激,從而導致行為頻率下降,則是懲罰。強化又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給予愉快刺激增強行為頻率,負強化是消除厭惡刺激增強行為頻率。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見下表:
  • 打罵教育不可取,學學阿倫森效應,想要讓孩子聽話還得靠好辦法
    文/甜心奶爸其實最令父母頭疼的就是,孩子總是跟自己針鋒相對。因為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處於一個比較被動的局面當中。其實有的時候父母的想法是有一些邏輯感缺失的,譬如他們的確是想要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所說出來的話,的確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去理解的,這也就導致有的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想法。所以說每一個孩子不聽話都是有著輕重的原因存在的,但是我們如果真的想要教育孩子的話,往往可以使用阿倫森效應,這種效應對於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一般都是有著很好的作用的。
  • 不要再打孩子了!暴力是最差的教育方式,千萬記住!
    使用暴力讓孩子聽話,而是除了暴力之外,父母沒有別的辦法讓他們聽話。其實,一些理性的父母還是會和孩子溝通、講道理的,但是大部分父母沒有耐心,不是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就是揮起拳頭把孩子痛揍一頓。有不少人覺得自己小時候也是被打大的,現在不也好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