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要孩子入了園以後,老師都會搞個班群,以便老師與家長互動。在幼兒園階段,這種群一般就是老師向家長發一些通知之類的信息所用。但是到了上學的時候,這種群就是老師布置作業,通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的重要工具。家長通過這個群不但能了解一些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還能第一時間接收到老師給孩子布置的作業。尤其是剛入學的孩子,還不能適應聽老師講課。每天老師講的內容有一些孩子可能都沒聽進去,有時連作業做哪裡都不知道。現在的學校都要求家長,每天都要給孩子檢查作業並籤字,為了防止孩子作業做漏,家長都非常關注這種群,班群的出現的確也能給家長帶來許多方便!
有一些班群除了布置作業和發布一些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以外,老師偶爾也會發一些連結給家長們學習,這些連結一般都與教育孩子有關。有一些家長可能會點開看,但有些家長是從來不會點開看的。小編昨天看老師又發了一個連結,題目是:《復旦教授: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值得一看》,初見這個題目,說實說小編心裡很不舒服,因為最近小編一直接受的都是,不打不罵培養孩子成長一類的賞識教育觀點。突然看到這樣的觀點,不適應也是正常的。
我覺得,現在有不少家長以忙為由,不去學習教育孩子之道。對於這樣的題目,他們未必點開看。但是他們會根據題目展開自己的想像,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還是正確的,所以有可能回家就按這種觀點去」管教「孩子。小編雖然不喜歡這個題目,但總是覺得心有不甘,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沒有錯,也想看看持這種觀點的專家怎麼說,於是點開來看了一下。
小編認為這篇文章也有可取之處,但是對賞識教育的觀點明顯的有一些偏見。他認為一味的鼓勵孩子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這一點我同意他的看法,孩子還小對人生觀還不明確,家長如果一味的表揚會讓孩子產生自己都是對的錯誤觀點。但是現在的賞識教育似乎也沒說一味的表揚孩子,似乎是說要給予恰當的表揚,對其錯誤還是要指出來,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以期得到改正。
文章中還指出,「教育裡面應該有痛苦的成分」,這句話聽起來還是有道理的,因為一直認為銳變是要痛的,不經歷風雨是見不到彩虹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成才,是不是就意識著孩子要在痛苦的教育下才能真正成才?文章還認為,現在這種不打不罵的教育,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讓步。用這種教育觀點,孩子們在沒有挫折教育的環境裡長大,以後恐難承擔未來的重任!總的來說,文章的觀點,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讓他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從小培養堅強的意志,他們主張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給孩子一定的體罰。認為,我國古代那麼多聖賢都是在懲罰教育下成才的,所以要想下一代成才,還是得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
小編認為:現在中國的教育觀點還沒有完全統一,關於教育是應該注重常識教育,還是注重傳統的懲罰式教育,還沒能得到一個共識。因為這兩種觀點的同時存在,導致迷茫的家長們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向哪個方向走!但是學術界一直都有矛盾存在,教育這一塊兒的矛盾可能也很難得到一個統一的觀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孩子不可能一味的賞識也不可能一味的懲罰,賞罰並施,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引導,孩子一定能夠得到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