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2021-01-16 每天讀文史

在當代如果說娛樂圈的兩位耀眼巨星,你會覺得是誰?估計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在北宋文壇,有兩顆耀眼的雙子星,你一定能脫口而出:歐陽修、蘇軾。

這一對雙子星,還是一對師徒。今天我們就學習北宋文壇盟主,唐宋八大家宋代之首歐陽修的一首詩: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這首詩,說起來,那還要回到汴京。從洛陽任期滿,回到汴京後,歐陽修見到了他的男神,範仲淹。在這裡有必要補充下歐陽修的一個性格:歐陽修作為一位千古伯樂,詩詞文章大家,他沒有李白那種脫離地面的仙氣,他是鮮活的一個人。他有內心柔情、多情、感性的一面。但他畢竟是一位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十分敬重的大臣,一位雖然歷經坎坷但很成功的政治家。 那麼歐陽修的另一種性格是什麼?那就是剛直、堅持原則、敢說真話、不畏不懼,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感情用事。就他這樣的性格,如果不是仁宗,或許就永遠被流放外地了。他是如何剛直敢言的呢?

事件一:因為敢說實話,說話直白,得罪過直屬領導王曙;事件二:因為西夏軍事,冒犯他的恩師晏殊,後來又因為「慶曆新政」得罪晏殊,導致自己被外放;事件三:為了支持範仲淹,徹底得罪恩同生父的胥偃。

這一次,也是因為他的剛直敢言,在範仲淹被呂夷簡彈劾被貶的時候,歐陽修看不下去,寫文諷刺高司諫,結果被捅到仁宗面前,以結黨罪名,貶謫夷陵(湖北宜昌)。 那時候的宜昌可不是旅遊景點,沒有三峽,也沒有遊船。有的只是深山老林。

歐陽修於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貶謫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這是他人生中的首次貶謫生涯。期間,他與舊友峽州(宜昌)判官丁寶臣(字元珍)交往甚密。政事之餘,歐陽修出外遊賞,寄情山水之際,常常是元珍陪伴左右,且互有詩作贈答。被貶次年,丁寶臣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給他,歐陽修便寫了此詩作答。

因替範仲淹鳴不平而得罪時權相呂夷簡及左司諫高若訥,被貶為峽州夷陵令。歐陽修帶著老母寡妹,幾乎是被驅趕出京師,歷經五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貶所。沿途詩作雖情調悲涼,然仍以理性精神,表現出一種達觀的態度。

初到貶所,得到任知州的故舊朱慶基和判官丁元珍的厚待,專修「至喜堂」供其居住,勉勵歐陽修既來之,則安之喜之。身為獲罪之人,受此厚待,實為慰藉。因為歐陽修是懷抱著「窮則獨善其心」的信念來到夷陵的,故以「慎勿作戚戚之文」(《與尹師魯書》)來自勉自戒,態度豁達超然,怨而不怒。 然夷陵畢竟偏遠,貧窮落後。面對惡劣的現實環境,他雖極力克制,自勉自戒,但還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與千萬封建時代知識分子一樣,歐陽修以兼濟天下為已任,心中所系的是國家安危,關心的是時政,雖然自已遭受貶謫,身處逆境,個人得失已置之度外。在困境中著意磨鍊自己的意志,修煉自己的人格,如在夷陵所吟詠的風物中,最常見的桔、竹、梅的形象,可作為歐陽修身處逆境時所表現出的節操與信念的象徵,也是其此時的精神寄託、人格體現。 在這一時期,他的思想是複雜的、矛盾的,呈現出多重性,一方面知罪自戒,怨而不怒,另一方面對遭貶憤懣不平,懷才不遇,心繫國事民生,同時又用物象砥礪自己的意志,陶冶自己的情操,堅守自己的氣節,養精蓄銳。雖偶有淡淡憂愁的流露,但昂揚樂觀仍是此期創作的基本心態。

歐陽修與丁元珍的交往,在其詩文中可見一般。初到夷陵,丁元珍對其十分關懷。在《回丁判官書》中說:「今乃不然,獨蒙加以厚禮,而不以有罪困辱之,使不窮厄而得其所為以無重悔如前訓,可謂幸矣。」可見,對丁元珍的關懷他是由衷感激的。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丁元珍陪他外出遊覽,詩中可見,如《霽後看雪走筆呈元珍判官二首》、《冬至後三日陪丁元珍遊東山寺》、《和丁寶巨遊甘泉寺》等等,在遊覽中,得到美的享受,驅散心頭的陰霾,也使二人感情日深。

詩題一個「戲」字,定下了此詩的格調:無奈。「春風疑不到天涯」的「疑」字,用得非常巧妙,一上來就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句中「天涯」二字,可令人想像到夷陵地僻荒涼。詩不是偵探小說,難以句句設懸,之後作者迅速用「二月山城未見花」,讓這一個「疑」字有了著落。

回到這首詩:

都已經是二月了,這個山城還未見花開,可見春風是到不了這個邊遠小城的。唐人已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說,趙宋皇恩浩蕩,能否澤及我歐陽修這一謫臣呢?又是一疑,這才是歐公最大的疑問。

春天雖然疑似未至,然而事實上已經來了:「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兩句的圖畫,都是萬物甦醒的景象。可惜的是,在這個萬物各展風華的時候,詩人卻只能在一個荒涼偏僻的小城,看著天邊歸雁,徒生鄉思;更糟糕的是,不得不攜病進入新年,以病身來看那天地萬物逢春。

此情此景,怎不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感喟?然而,詩人不想效顰文人的諮嗟怨尤,不願自己沉湎於這種壞情緒中。於是,他如是開慰自己:怎麼說我也曾在洛陽生活過,見識過那百花爭放的盛景;在夷陵這個僻遠之地,還能看到野花,已經沒有遺憾了;何況野花只是開得晚了一些,又有什麼好嗟嘆的呢?

一般來說,七律的妙處在第一聯之後方能顯現出來。但歐陽修的這首《戲答元珍》,精華卻在第一聯。第一句設懸,第二句解懸,流暢自如。從整體來說,此詩的妙處在於圓融。頷聯反首聯意而作,謂春天其實已經到來;頸聯寫謫官逢春的複雜心態,末聯表達了蟄居待時的心志。全詩語言清通,沒有生硬之處,悵惘之中不乏昂揚,又沒有故作達觀的姿態,與他的儒宗身份可謂相得益彰。

相關焦點

  • 歐陽修: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洛陽三年,是歐陽修坎坷的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在那裡,他遇見了此生摯友梅堯臣、尹洙等,又遇上了一位好上司錢惟演。也不值得細細推敲,但他博學能文,愛才若渴,十分善待歐陽修等青年才俊,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還經常公開支持他們吃喝玩樂,有一次,歐陽修與友人去嵩山遊玩,傍晚遇到大雪,錢惟演竟派人騎馬冒雪而來,還帶來廚子跟歌妓,並傳話說:「官府沒有什麼事,你們不用急著趕回,盡情遊玩賞雪吧。」這樣上司真是....,我也想有一個。
  • 歐陽修《戲答元珍》: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前一篇文章,我們說到,歐陽修因為支持範仲淹的「慶曆新政」,寫了《與高司諫書》,得罪了宰相呂夷簡,之後被宋仁宗貶為峽州夷陵令。歐陽修的好朋友丁寶臣(字元珍),正好在峽州當判官,於是寫了一首《花時久雨》(已佚)送給歐陽修,之後,歐陽修便回了一首《戲答元珍》。
  • 歐陽修的一首《戲答元珍》,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戲答元珍》·歐陽修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諡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吉水)人。
  • 淺評歐陽修《戲答元珍》詩,野芳雖晚不須嗟
    詩意貴含蓄,如果詩盡意盡,不留餘味,就不是好詩;反之,如果失之隱晦,使人讀後不知所云,似霧裡看花,也不會引起讀者共鳴。一首長詩能寫得起伏迭巖,已經不容易,而一首短短的律詩要做到這一點就更困難了。因此,從藝術上看,一首律詩如能做到詩意含蓄蘊藉,婉轉曲折,而又一氣貫注,就可以稱得起一首好詩了。
  • 名家品滁|潘向黎:從洛陽花到野芳 一個滁州故事
    上承南唐宰相馮延巳,「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清劉熙載《藝概》)――馮延巳的詞風,晏殊學到了他的俊雅雍容,歐陽修學到了他的一往情深;下啟蘇軾、秦觀等人——「疏雋開子瞻(蘇軾),深婉開少遊(秦觀)」(清人馮煦《宋六十家詞選例言》)。春水,春山,春花,歡聚,離別,重逢,歐陽修對一切時光流轉、聚散離合非常敏感。「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 歐陽修:一個因為才華而為所欲為的「醜男人」
    ,但其真實的樣貌和作品的風華及極其不符,不僅長得一般,還高度近視、齙牙,用"醜"來形容都不為過。歐陽修第一件讓所有男人都羨慕的事是,沒考上狀元卻做了官,這還不夠,他還娶了他上司的女兒。我們先來說說這個歐陽修。歐陽修出生於綿州,祖籍是江西省永豐縣人,他的父親歐陽觀是當時綿州的一名小官吏,老來得子,在北宋景德四年生下歐陽修。
  • 從《清平樂》說起——淺談文壇盟主歐陽修,力挽狂瀾扭轉北宋文風
    歐陽修受韓愈影響「以文為詩」,善於作具有散文化傾向的古文體詩,以古健、古硬、氣雄、氣豪、怪奇、奇壯、奔放、體逸、思峭等具有氣格的詩為創作追求,如歐陽修的《廬山高》: 廬山高哉,幾萬仞兮,根盤幾百裡;峨然屹立乎長江。 長江西來走其下,是為揚瀾左蠡兮,洪濤巨浪日夕相衝撞。
  • 歐陽修很唯美的一首詞,描寫了女子畫眉的樣子,美得讓人心醉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絕美的容顏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讓人心動痴迷。天生麗質的女子,不需要用濃妝豔抹,只要簡單的修飾便是清麗美好,惹人憐愛。從古至今,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妝容,從頭髮到嘴唇,和現代一樣,都有不同的化妝技巧。
  • 歐陽修一生奇恥大辱,成就了名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性格耿直、文筆犀利、辯才出眾,後又捲入慶曆新政變法、「濮議」等朝堂是非,雖暴得文壇大名,卻仕途羈絆坎坷。兩次大辱,三遭貶謫,卻百口莫辯,無人援手,為朝堂主流所棄。千年之後,如何讀懂歐陽修?一葉知秋,歐陽修在洛陽、滁州、潁州的三篇作品,凝縮了近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的不同境遇心態,或許可以勾勒出一代大家的人生和精神軌跡。
  • 十首歸田的古詩詞,事與心違方問舍,客將老至合歸田
    以夢為馬,仗劍走遍天涯;解甲歸田,山間巨石酣眠。自從陶淵明闡述「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的心志,引得多少失意的文人墨客競相效仿,王安石吟詠春風,「日借嫩黃初著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蔡戡感慨仕途,「事與心違方問舍,客將老至合歸田。」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歸田棄富貴,山林有雲霞。荀子曾說,「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看淡了,就枕山棲谷,幽居雲端;走累了,就望峰息心,遁世歸田。
  • 王安石和歐陽修等大咖,引用一位不出名詩人的詩句,成千古名句
    除了毛主席的這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還有歐陽修減字木蘭花宋 歐陽修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行路難·縛虎手宋 賀鑄縛虎手。懸河口。車如雞棲馬如狗。白綸巾。
  • 歐陽修書法批評思想之管窺:樂之不厭、己適而已
    本文為「可道書畫」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在書法方面,歐陽修雖不擅書法,但其書法筆跡爽勁,超拔流俗。不過,歐陽修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主要在於理論方面,《集古錄》即是其書法理論研究的主要成果。歐陽修提出了「學書為樂」和「學書消日」的著名觀點,這種不帶任何功利的以「快樂」、「消日」、「自適」為目的的書法觀不但開創了北宋尚意書風的先河,而且還改變了人們對學習書法的認識。愛其書兼取其為人。
  • 歐陽修家族:「一門十進士」的科舉傳奇
    老五歐陽信,曾為靜江軍團練使。老六歐陽偃,召為南唐時期南京街院判官。老八歐陽倣,做過北宋初期的的許田令。歐陽郴的八子當中,尤以老三歐陽儀最有出息,官至屯田郎中。歐陽儀是廬陵歐陽家族最早的一位進士,他在科場上首戰告捷,點燃了這個家族科舉發家的星火,使歐陽家族成功躋身「世家大族」,光耀了門楣。歐陽儀考取南唐時的進士時,父母都健在,整個文霸鄉的人都為此感到無比榮耀。
  • 歐陽修詞:生命的悲風與達者的歌唱
    (《玉樓春》)歐陽修曾在《刪正黃庭經序》中對生死問題做過思考:「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又云:「蓋命有長短,稟之於天,非人力之所能為也。」的確,隨著年歲的增長,歐陽修對命運的無常與生命的脆弱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 歐陽修的一首詩,句句充滿哲理,堪稱千古名句,遺憾的是少有人知
    如果不是蘇軾光芒太盛,後來居上,文壇泰鬥歐陽修必會穩坐北宋文壇第一交椅。雖然後來蘇軾代替歐陽修舉起了文壇的大旗,但絲毫撼動不了歐陽修對大宋乃至整個文學史的影響力。單憑「唐宋八大家」宋代六人中除他之外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就可以自豪一輩子。
  • 明朝散文家歸有光——為何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明朝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像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六如居士唐寅,有「今之歐陽修」之稱的歸有光等等。相比較前面的兩人,歸有光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人。歸有光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