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像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六如居士唐寅,有「今之歐陽修」之稱的歸有光等等。相比較前面的兩人,歸有光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人。歸有光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學家。歸有光一生坎坷頗多,從他出生起便就經歷了磨難,他的家族本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而到了他出生的年紀,他的家族正在經歷著衰敗。等他長大一點後,年幼的他又經歷了喪母之痛,他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離世了。他在經歷這些磨難後漸漸變得成熟懂事,開始發奮讀書。

歸有光不僅刻苦而且他也十分聰明,他九歲時就能夠寫出文章,十歲寫策論,二十歲參加了鄉試,之前的讀書之旅十分順暢加上自己的寒窗苦讀,歸有光對自己中舉十分有信心,但是命運弄人,他五次鄉試均都落第,均榜上無名。經過了十五年後,三十五歲的歸有光終於中舉了,他的才華得到了賞識,為當時的第二名舉人,過了鄉試的他之後還要參加會試,這時的歸有光已經是一個有才學和聲望的學士了,按理說考取進士是勢在必得的了,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落榜了,生活又一次給了他重重一擊。這時候的歸有光依舊像以前一樣,不屈不撓,不氣餒。落榜後的歸有光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一邊讀書準備科舉考試,一邊開始了辦學堂講學。歸有光在隆慶四年的時候,升為了南京太僕寺丞,後掌內閣制敕房,終於得償所願。

歸有光是明代中期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在散文創作方面的造詣極深。他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其散文為「明文第一」,歸有光被人稱為「今代歐陽修」有幾方面的原因。在歸有光當時身處的明代中期,文壇裡出現了七子的復古運動,七子運動分為前七子和後七子,後七子受到了前七子的影響,他們認為古文有成法,今人只需要學習古人的方法就可以了,並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而歸有光反對這風靡一時的後七子復古運動,並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並且做到創作要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歸有光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原因
對待文學態度歐陽修在散文創作方面,講求創作的作品需要有自身的文學特色,將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勢統一起來,雖然歐陽修也標榜學習韓愈,但是他自身創作的散文也是自成一家,在散文創作上有自己的風格,而歸有光也是如此。歸有光反對後七子盲目復古,反對一味的照搬前人的文學創作模式,歸有光雖也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但是他也說到對前代的名家散文要「得其風神脈理」,而歸有光的散文風格也是在這之上有所發展創作。

散文特點相同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他所寫的散文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而且歐陽修寫散文提倡「簡」,就是文字精練,章法變化多樣,耐人尋味,而歸有光與歐陽修散文特點相似。他創作的散文都是有感而發,直抒胸臆,所創作出的內容往往真切感人,散文篇幅短小,言簡意賅,注重細節,結構精巧。他們兩個人的文章都是以平凡的事情開頭以表達出令人深刻道理。

仕途坎坷,性格相像歐陽修兩次科舉都落榜,後參加殿試也未能奪魁,歐陽修科舉之路也很坎坷,在任官職時幾次被貶被召。歸有光的仕途與歐陽修一樣坎坷,經歷五次鄉試後才中舉,之後的會試也是多次名落孫山,後考上進士後,也只是被安排當了一個小小的知縣。兩人性格也比較相像,都為人正直。歐陽修一生堅持著自我,淡泊名利,他為官寫文章都是為了百姓安康,他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並進行反擊。歸有光的一生中也是為人耿直,堅持己見,為百姓著想,剛正廉潔。

縱觀歸有光一生,挫折頗多,但是他一直不忘初心,正直做人做事。歸有光的一生進士道路艱難,但到最後也是得償所願了,被稱為「今之歐陽修」的他,一生就是那麼堅毅,對文學也做了頗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