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散文家歸有光——為何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2021-01-09 西宮太后說

明朝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像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六如居士唐寅,有「今之歐陽修」之稱的歸有光等等。相比較前面的兩人,歸有光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人。歸有光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學家。歸有光一生坎坷頗多,從他出生起便就經歷了磨難,他的家族本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而到了他出生的年紀,他的家族正在經歷著衰敗。等他長大一點後,年幼的他又經歷了喪母之痛,他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離世了。他在經歷這些磨難後漸漸變得成熟懂事,開始發奮讀書。

歸有光(1507-1571)

歸有光不僅刻苦而且他也十分聰明,他九歲時就能夠寫出文章,十歲寫策論,二十歲參加了鄉試,之前的讀書之旅十分順暢加上自己的寒窗苦讀,歸有光對自己中舉十分有信心,但是命運弄人,他五次鄉試均都落第,均榜上無名。經過了十五年後,三十五歲的歸有光終於中舉了,他的才華得到了賞識,為當時的第二名舉人,過了鄉試的他之後還要參加會試,這時的歸有光已經是一個有才學和聲望的學士了,按理說考取進士是勢在必得的了,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落榜了,生活又一次給了他重重一擊。這時候的歸有光依舊像以前一樣,不屈不撓,不氣餒。落榜後的歸有光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一邊讀書準備科舉考試,一邊開始了辦學堂講學。歸有光在隆慶四年的時候,升為了南京太僕寺丞,後掌內閣制敕房,終於得償所願。

歸有光

歸有光是明代中期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在散文創作方面的造詣極深。他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其散文為「明文第一」,歸有光被人稱為「今代歐陽修」有幾方面的原因。在歸有光當時身處的明代中期,文壇裡出現了七子的復古運動,七子運動分為前七子和後七子,後七子受到了前七子的影響,他們認為古文有成法,今人只需要學習古人的方法就可以了,並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而歸有光反對這風靡一時的後七子復古運動,並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並且做到創作要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歸有光墓

歸有光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原因

對待文學態度歐陽修在散文創作方面,講求創作的作品需要有自身的文學特色,將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勢統一起來,雖然歐陽修也標榜學習韓愈,但是他自身創作的散文也是自成一家,在散文創作上有自己的風格,而歸有光也是如此。歸有光反對後七子盲目復古,反對一味的照搬前人的文學創作模式,歸有光雖也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但是他也說到對前代的名家散文要「得其風神脈理」,而歸有光的散文風格也是在這之上有所發展創作。

歐陽修

散文特點相同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他所寫的散文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而且歐陽修寫散文提倡「簡」,就是文字精練,章法變化多樣,耐人尋味,而歸有光與歐陽修散文特點相似。他創作的散文都是有感而發,直抒胸臆,所創作出的內容往往真切感人,散文篇幅短小,言簡意賅,注重細節,結構精巧。他們兩個人的文章都是以平凡的事情開頭以表達出令人深刻道理。

歐陽修雕像

仕途坎坷,性格相像歐陽修兩次科舉都落榜,後參加殿試也未能奪魁,歐陽修科舉之路也很坎坷,在任官職時幾次被貶被召。歸有光的仕途與歐陽修一樣坎坷,經歷五次鄉試後才中舉,之後的會試也是多次名落孫山,後考上進士後,也只是被安排當了一個小小的知縣。兩人性格也比較相像,都為人正直。歐陽修一生堅持著自我,淡泊名利,他為官寫文章都是為了百姓安康,他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並進行反擊。歸有光的一生中也是為人耿直,堅持己見,為百姓著想,剛正廉潔。

歸有光散文

縱觀歸有光一生,挫折頗多,但是他一直不忘初心,正直做人做事。歸有光的一生進士道路艱難,但到最後也是得償所願了,被稱為「今之歐陽修」的他,一生就是那麼堅毅,對文學也做了頗多貢獻。

相關焦點

  • 【走近鄉賢】震川先生——歸有光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可是一位重量級「嘉賓」,他就是「崑山三賢」之一的歸有光,咱們崑山的震川路可就是為了紀念歸有光而命名的呢!       歸有光(1507~1571),字熙(xī)甫(fǔ),一字開甫,崑山人,明朝著名文學家。
  • 情真意切、悱惻感人的明代散文巨擘——歸有光
    明代的散文,卻出現突破性的成就,雖然沒有唐宋八大家那樣的傑出散文家,然而,卻在小品散文上獨闢蹊徑,成為明代文學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明代散文,前期比較有成就的當為由元入明的作家,比如宋濂、劉基等,歷經戰亂,關心民瘼,散文辛辣嘲諷,思想深刻,揭露社會弊端。後來則是「臺閣體」長期佔據統治地位,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言之無物。
  • 推書丨【名家推薦第3期】馬騰馳:《震川先生集》是挑起了明代散文的半肩風月
    作者: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明朝中期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之後參加會試,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
  • 新民晚報數字報-歸有光之狷
    歸有光收入《吳山圖記》《滄浪亭記》兩篇,他是明代獨具一格的散文家。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蘇州崑山人,出生在一個衰落的望族之家,至其父長大,家境日益窮困。歸有光8歲時,其母與世長辭,這讓他從小體味了世態炎涼。他自幼好讀書,9歲能作文,10歲寫出了洋洋千言的《乞醯論》,後應童子試考了頭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一時譽為才俊。
  • 質樸感人,情真意切:歸有光散文風格淺談
    這是我為明代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寫的一副對聯。歸有光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明代古文家。一方面是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由其特殊的作品風格。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的一些散文,主要包括諸子和史傳兩類文體,最早可以溯源到《尚書》,如果從出土文獻的角度,還要往前面說的話,那就是甲骨卜辭了。
  • 10卷400萬字《歸有光全集》出版,其散文被認為歷史第四
    《歸有光全集》「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的這句話自入選多種中學語文課本後,不知感動了多少人。歸有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情辭動人,原因就在於他文風質樸,不飾浮華,寫的都是具體而真實的生活細節,因此時人稱其為「今之歐陽修」,後人更是贊其文為「明文第一」。而以國學大師陳寅恪判斷來看,歷代散文家以歐陽修第一,韓愈第二,王安石第三,而唐宋之後就是歸有光了,後面則是姚鼐和曾國藩。
  • 他是明朝一代散文大家,作品名句曾經爆紅網絡,一生卻不順利
    他是明朝一代散文大家,作品名句曾經爆紅網絡,一生卻不順利。歸有光,其字為熙甫,熙本身就是光明的意思,他出生於崑山,在今江蘇境內。歸有光可謂是小時了了,九歲就能開始自己寫文章了,十歲的時候便是寫出了千餘來字的乞醯論。後來更是一路順利,二十歲的時候考了個第一名,通曉四書五經史書。
  •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生命中三個女人,這篇文章給他力量,讓他憂傷
    散文大家歸有光與《項脊軒志》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族之家,家族往日的榮耀,促使他自幼背負期望,發奮讀書。因遠祖歸道隆居住在崑山項脊涇,歸有光就為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19歲的歸有光在「項脊軒」度過了少年時光,雖然書齋簡陋,讀書清苦,但居於其中卻也能自得其樂。
  • 邳州史考:吏匪相生禍亂興——歸有光探訪鯉魚山(作者 崔學法)
    又因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前來探訪,更使鯉魚山成了遠近知名的地方。 歸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梁,被稱為「唐宋派」。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
  • 歸有光:他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苦難人生中的散文名家
    歸有光:杖策空去來,令人笑白頭明代文學,除小說和戲曲外,應該是以散文為最高了,每讀張岱、袁宏道等人的散文,那真是叫作心曠神怡,拍案叫絕。歸有光自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被稱為「一代文宗」,而且對後來的「桐城派」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要欣賞明代散文,這歸有光文定是重中之重。
  • 歸有光研究會在滬成立
    新華網上海11月30日電(記者李榮)留下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的明朝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在上海嘉定的安亭生活了20多年。30日,歸有光研究會在安亭成立,並召開了首屆嘉定歸有光學術研討會。震川書院原址所在的震川中學,也同時紀念其建校190周年。
  • 我能有多難,不過青絲到白髮 —— 歸有光的堅持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開甫,別號震川、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朝散文家。他文風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後人贊其「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並稱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終其一生的追求夢想之路 ★ 歸有光自幼家境敗落,但他明悟絕人,奮發攻讀。九歲能成文章,十歲寫出《乞醯論》,二十歲補蘇州府學生員。
  • 歸有光學術研討會嘉定舉行 嘉定和這位文學家這麼有淵源
    留下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的明朝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在上海嘉定的安亭生活了20多年。清道光年間,為了傳承歸有光的精神,在安亭菩提寺東建成震川書院,收嘉定、新陽(今太倉市)、崑山、青浦四地的學子,成為江南一所著名的書院,它就是今嘉定區震川中學的前身。
  • 明代的這篇墓志銘,全文僅112個字,卻讓歸有光被稱「明文第一」
    尤其是在散文的寫作上,更是有流派分層。其中歸有光堪稱唐宋派第一,實際上,也足以稱明代第一。這並非過譽,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是如此介紹歸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古文家。字熙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更是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
  • 歸有光「養馬」
    歸有光,就是寫了《項脊軒志》的那位震川先生。明朝隆慶二年,歸有光從湖光山色的江南調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了順德府的二把手——通判,專司馬政。在冷兵器時代,「馬政」是國家的一項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關注。
  • 崑山先賢—歸有光
    文章一開始,歸有光先生為我們介紹了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的小屋—項脊軒,這裡的生活有苦有樂,作者先來寫其苦:「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後來寫其樂:「日影反照,室使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略加修葺,條件稍加改善,便能怡然自得。
  • 明清散文在法國的翻譯與研究
    他敏銳地感覺到這一階段的中國散文發展狀況與法國17、18世紀之交的古典主義文學創作頗有幾分類似。從另一方面來看,馬古禮也觀察到一些中國學者沒有關注的細節,例如,他注意到明朝散文中書信體的流行,而且從跨文化角度將之與書信體同樣流行的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法國文學進行類比。
  • 鄔國平|歸有光的精神世界
    凡社會之不公,世上之惡習,官場之腐敗,人心之濁溷,歸有光都予以譴責、抨擊。親情散文之外,批判性散文構成他古文創作又一筆重彩濃墨。如他對科舉制度弊端的認識和批判相當深刻,開明清之際思想家反思這一制度的風氣。(二)重視水利。歸有光家鄉一帶瀕臨河海,川渠縱橫,水患是大害之一,因此水利便成了當地民生和經濟的命脈,而且也是當時關係抗倭的一項大業。
  • 歐陽修《秋聲賦》|蕭颯秋聲今又起,緣景為情嘆人生
    最起碼,它很適合形容歐陽修。歐陽修是一個通透而敏銳的人。比如他的《醉翁亭記》是他最好的寫照,他因為遭受到別人誣枉陷害而被貶官滁州,但是在遇到患難、遭遇到挫折的時候,歐陽修有一份遣玩的意興,遊山玩水,與民同樂,樂而不返。在文學方面,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被稱為「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