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鄉賢】震川先生——歸有光
每周五是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可以和大家見面,一起來認識咱們的崑山鄉賢,你們有沒有很期待這一期的鄉賢人物呢?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可是一位重量級「嘉賓」,他就是「崑山三賢」之一的歸有光,咱們崑山的震川路可就是為了紀念歸有光而命名的呢!
-
歸有光研究會在滬成立
新華網上海11月30日電(記者李榮)留下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的明朝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在上海嘉定的安亭生活了20多年。30日,歸有光研究會在安亭成立,並召開了首屆嘉定歸有光學術研討會。震川書院原址所在的震川中學,也同時紀念其建校190周年。
-
安亭江畔:歸有光的讀書地
■朱亞夫 上海地區的明代書房有史可查的不多,除城區豫園主人潘允端的玉華堂、松江董其昌的畫禪室外,恐怕就是歸有光在嘉定的世美堂了。談起明代著名學者歸有光的書房,人們會想起他在江蘇崑山的項脊軒。因為《項脊軒記》 曾經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因此項脊軒可謂名揚中華。其實,歸有光在安亭江邊的世美堂,別有光彩,更有故事。
-
新民晚報數字報-歸有光之狷
歸有光收入《吳山圖記》《滄浪亭記》兩篇,他是明代獨具一格的散文家。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蘇州崑山人,出生在一個衰落的望族之家,至其父長大,家境日益窮困。歸有光8歲時,其母與世長辭,這讓他從小體味了世態炎涼。他自幼好讀書,9歲能作文,10歲寫出了洋洋千言的《乞醯論》,後應童子試考了頭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一時譽為才俊。
-
名人故事|崑山有個震川先生,寫下名篇《項脊軒志》
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的名篇,廣為流傳的這句,被用來盛讚古人長久的愛情。這位著名散文家歸有光就是崑山人,字號「震川先生」。 歸有光(1507-1571),字熙普,號震川,自稱項脊生,崑山人,散文家、水利學家。明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丞。
-
歸有光學術研討會嘉定舉行 嘉定和這位文學家這麼有淵源
476年前,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字震川)從崑山攜家移居水鄉小鎮安亭,開始了長達20多年著述講學的生活,人們紛紛慕名而來,「四方來學者常數十百人」,聲震安亭江。清道光年間,為了傳承歸有光的精神,在安亭菩提寺東建成震川書院,收嘉定、新陽(今太倉市)、崑山、青浦四地的學子,成為江南一所著名的書院,它就是今嘉定區震川中學的前身。
-
10卷400萬字《歸有光全集》出版,其散文被認為歷史第四
不過一生勤於著述的歸有光,留下的文字和思想絕不限於文學一個方面,其在經、史等方面的貢獻至今仍沒有被充分注意。因此,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所團隊於2009年全面啟動歸有光著作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歷時七年,10卷本近400萬字的《歸有光全集》終於在2015年年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鄔國平|歸有光的精神世界
他借鑑佛學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的精神追求——以儒為主,吸收佛道,這是歸有光思想精神實際。歸有光為一代文宗,研究、關注他的古文成就為理所當然。文學之外,歸有光的精神世界也絢麗豐富,而他傑出的古文成就恰是其全部精神之浮英。
-
質樸感人,情真意切:歸有光散文風格淺談
這是我為明代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寫的一副對聯。歸有光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明代古文家。一方面是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由其特殊的作品風格。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的一些散文,主要包括諸子和史傳兩類文體,最早可以溯源到《尚書》,如果從出土文獻的角度,還要往前面說的話,那就是甲骨卜辭了。
-
上承唐宋,下啟清代的散文家——歸有光
歸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學家,他出生於正德元年。歸有光所在的歸氏家族是江蘇崑山的望族,這個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最鼎盛的時候有「一門六狀元」的盛況。歸有光的父親是一個窮書生,他的親生母親在他八歲時就去世了。生活的不幸讓歸有光在很小的時候就立下刻苦讀書的志向。
-
明朝散文家歸有光——為何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明朝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像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六如居士唐寅,有「今之歐陽修」之稱的歸有光等等。相比較前面的兩人,歸有光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人。歸有光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學家。
-
邳州史考:吏匪相生禍亂興——歸有光探訪鯉魚山(作者 崔學法)
又因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前來探訪,更使鯉魚山成了遠近知名的地方。 歸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梁,被稱為「唐宋派」。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
-
我能有多難,不過青絲到白髮 —— 歸有光的堅持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開甫,別號震川、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朝散文家。他文風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歸有光積極獻計獻策,寫下《備倭事略》、《論御倭書》、《上總制書》、《崑山縣倭寇始末書》、《海上紀事十四首》等。(愛國人士啊!) ★ 嘉靖四十四年,歸有光在六十歲這一年,終於!成為了!一名進士!
-
母親去世十多年後的夜裡,歸有光大哭:我是沒有媽媽的孩子
即便是兒女大的牽著衣服,小的抱在懷裡,她手裡仍還在不停地縫縫補補……最讓歸有光難以忘懷的,是母親周孺人的嚴格教育。7歲時,歸有光開始與堂兄歸有嘉一起進學堂念書。每逢颳風下雨的日子,堂兄往往賴在家中不肯去上學。受其影響,歸有光也想逃學,和堂兄一塊玩心。然而,周孺人卻絕不允許他逃學,嚴格督促他認真讀書。
-
歸有光:他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苦難人生中的散文名家
歸有光:杖策空去來,令人笑白頭明代文學,除小說和戲曲外,應該是以散文為最高了,每讀張岱、袁宏道等人的散文,那真是叫作心曠神怡,拍案叫絕。歸有光自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被稱為「一代文宗」,而且對後來的「桐城派」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要欣賞明代散文,這歸有光文定是重中之重。
-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生命中三個女人,這篇文章給他力量,讓他憂傷
散文大家歸有光與《項脊軒志》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族之家,家族往日的榮耀,促使他自幼背負期望,發奮讀書。因遠祖歸道隆居住在崑山項脊涇,歸有光就為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19歲的歸有光在「項脊軒」度過了少年時光,雖然書齋簡陋,讀書清苦,但居於其中卻也能自得其樂。
-
歸有光「養馬」
歸有光,就是寫了《項脊軒志》的那位震川先生。明朝隆慶二年,歸有光從湖光山色的江南調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了順德府的二把手——通判,專司馬政。在冷兵器時代,「馬政」是國家的一項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關注。
-
情真意切、悱惻感人的明代散文巨擘——歸有光
這就是世稱「震川先生」的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蘇州府崑山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7年1月),一生命運多舛,仕宦困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六十歲才中進士,歷任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等職,隆慶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談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及其傳統探源作者:王澄霞(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
-
明代的這篇墓志銘,全文僅112個字,卻讓歸有光被稱「明文第一」
其中歸有光堪稱唐宋派第一,實際上,也足以稱明代第一。這並非過譽,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是如此介紹歸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古文家。字熙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更是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