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收入先秦至明朝的妙文佳作222篇,其中明代文人列入12人,共18篇。歸有光收入《吳山圖記》《滄浪亭記》兩篇,他是明代獨具一格的散文家。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蘇州崑山人,出生在一個衰落的望族之家,至其父長大,家境日益窮困。歸有光8歲時,其母與世長辭,這讓他從小體味了世態炎涼。他自幼好讀書,9歲能作文,10歲寫出了洋洋千言的《乞醯論》,後應童子試考了頭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一時譽為才俊。
歸有光年輕時就通讀六經、三史與名家範文,筆下文字才氣橫溢,但歸有光21歲赴南京鄉試,卻屢次落第。直至他35歲時才獲主考官翰林學士張治賞識,錄為第二名舉人。
抱有滿腹才情的歸有光赴北京參加禮部考試,一次次名落孫山。歸有光當時名聲在外,他的古文與俞允文的詩歌、張子賓的制藝,被喻為「崑山三絕」,心情苦悶的歸有光落第返鄉後,就論道講學,他的博學令四方學子紛紛前來請教。歸有光家境貧困,來聽講的學生常常多至百人,家中全賴其夫人王氏辛勤操勞,為四方前來的學生提供食宿,布衣歸有光因此被稱譽為「震川先生」。
歸有光在漫漫歲月中經受了「八上公車而不遇」,他一面講學論道,一面苦心研究文章。明朝中葉,以李夢陽、何景明與李攀龍、王世貞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對文壇掃除臺閣體有所作用,但盲目尊古又形成一種不太好的文風,歸有光與唐順之等人便提倡唐宋古文,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歐陽修)、曾(曾鞏)」,寫文章應「出於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歸有光寫的散文「家龍門而戶昌黎(韓愈)」,繼承唐宋古文運動之長,進一步擴大散文的題材,並追求一種平易近人、情真意切的文風,他寫的《項脊軒志》,以百年老屋的幾度興衰,穿插了對祖母、母親與妻子的回憶,讀來悱惻動人,雖只寫了家庭瑣事,卻極富人情味,其他的《先妣事略》《滄浪亭記》《寒花葬志》亦為傳世之作,敘事抒情,因不事雕琢,文風淡泊超然。連當時恃才傲物的文章大家徐文長也很賞識歸有光。
明朝中葉的科舉,舞弊之風甚盛。張治曾有意薦歸有光,但歸有光不為所動。明穆宗未登基時,他的一位寵幸太監慕歸有光大名,讓其侄子拜歸有光為師,並幾次請歸有光入京詳談,歸有光斷然拒絕,明穆宗登基後,該太監權勢更大,歸有光仍拒絕與之交往。而在文壇上,比歸有光年輕、21歲進士及第的王世貞,已成為文壇領袖,歸有光敢於與王世貞叫板,兩人一度發生不愉快爭論,直至王世貞晚年才改變了對歸有光的看法。
歸有光性格狷介,狷者,一指耿直偏激,二指潔身自好。他無論在科舉上還是在文壇上,都持獨特見解。嘉靖四十四年,歸有光第九次參加會試,終於中了三甲進士,他此時已60歲了。
歸有光雖中了進士,但因是三甲出身,不能在京中做官,外放到僻遠的長興當知縣。長興居於山區,盜賊橫行,豪門稱霸,但歸有光毫不懼怕,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頗獲百姓佳譽。但因其耿直,得罪當地豪門士族,被調任至順德府任通判,他在當地採訪掌故,寫了一本《馬政志》。
隆慶四年,歸有光的政績與才名引起朝中內閣重視,由大學士高拱與趙貞吉推薦,升為南京太僕寺寺丞,後又由首輔李春芳留在內閣纂修《世宗實錄》,列文學侍從之職,歸有光得此機會,可去閱讀皇宮內府藏書,為此他欣喜萬分,卻不料因勞累過度,身染重病,抱恨而逝,享年66歲。
張岱、錢謙益、王世貞等名士對歸有光的文學成就都有很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