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發
今年2月6日,大年初二,新民晚報在寸土寸金的頭版上,用了將近半個版面,推出了一位「楊浦爺叔」仲根生的故事,共配有三幅照片,一張雙手拿著十多把鑰匙的特寫照片尤其彈眼落睛,生動折射出這位「小巷大管家」為民服務的精神風貌。
不禁為編輯這樣精心的處理叫好,同時,也為其攝影報導者種楠欣然點讚。要知道,種楠先生其實也是一位年屆七旬的「新聞老爺叔」啦!曾經與他合作過好幾次,每次看到他拍照時爬到高處蹲到地上,用各種姿勢覓取最佳視覺效果,即使大冷天也拍到額頭上熱氣騰騰的地步,欽佩之心便油然而生。
如今,兩位老爺叔,一個有心一個無意,共同釀就了一篇好報導,事情就變得格外有滋有味了。如果我們一定要讓他們發表什麼感言的話,少不了會聽到一個相似點:「我們最高興的,不是做得多麼漂亮,而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人說,唐朝詩人李商隱因為仕途不得意,所以在晚年時發出了這番感慨;那麼,如果心中始終裝著他人,同時還被他人需要著,又何愁近黃昏呢!
況且,被人需要是無論年齡長幼,不管事情大小的,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總是美德。
一個初春的夜晚,一對年邁的夫婦走進一家旅館,可是旅館已經客滿。前臺侍者不忍心深夜讓這對老人再去找旅館,就將他們引進一個小房間:「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你們不用再奔波了。」
老人看到整潔乾淨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來。第二天,當他們要結帳時,侍者卻說:「不用了,因為你們住的是我的房間。」原來,他自己在前臺湊合著過了一個通宵。老人十分感動:「孩子,你是我見到過的最好的旅店經營人。」侍者笑了笑,送老人出門,轉身就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的是,不久,他便接到一封信,裡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他按信中所示來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樓。原來,那個深夜他接待的是一個億萬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為這個侍者買下了一座大酒店,並深信他會經營好這個大酒店。
這就是著名的希爾頓飯店和他首任經理的傳奇故事。
讓人欣慰的是,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不妨就拿今年春節期間來說吧:一對同為列車乘務員的夫婦各自忙碌在兩條線路上,只是在兩列火車短暫同靠在某個站臺時才得以見上一面;一位武警執勤支隊排長過家門而不入,徒令思兒心切的老兵父親隔路相望;一位航空地面服務部主任奔忙在返程高峰第一線,兩個小時連口水都顧不上喝;至於各個服務行業,包括那些「快遞小哥」舍小家顧大家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也就在去年秋天,我所在地區的總工會,組織編寫了一本從本區走出的全國勞動模範報導集,其中有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種菜大王」、有曾經為一千多名患者實施斷指斷肢再植術的外科醫生、有榮獲帕運冠軍的坐式女排運動員,還有「讓星星的孩子綻開笑臉」的培智學校老校長……在他們看來,這一切不過是在履行一份本職工作,能夠以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他人,是一種幸運;但是,人們並沒有忘記他們,即使在有人已經步入暮年之際,他們的「娘家人」還為他們記錄下當年的風採,奉之為時代的楷模。
生命的豐盈緣於心之純澈。也許,你一個善意的舉動或友好的微笑只是無意間為之,卻令對方終身難忘,相互的感恩和敬重,溫暖著彼此的心房。
我讚美這樣的人際交流,也因此在參與這本勞模風採錄的寫作中,翩然遐想:那遠方的風,是因了風鈴而來;還是那風鈴聲,因了微風的吹拂,而「叮叮噹噹」地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