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數字報-微風吹過風鈴

2021-01-08 新民晚報數字報

  趙榮發

  今年2月6日,大年初二,新民晚報在寸土寸金的頭版上,用了將近半個版面,推出了一位「楊浦爺叔」仲根生的故事,共配有三幅照片,一張雙手拿著十多把鑰匙的特寫照片尤其彈眼落睛,生動折射出這位「小巷大管家」為民服務的精神風貌。

  不禁為編輯這樣精心的處理叫好,同時,也為其攝影報導者種楠欣然點讚。要知道,種楠先生其實也是一位年屆七旬的「新聞老爺叔」啦!曾經與他合作過好幾次,每次看到他拍照時爬到高處蹲到地上,用各種姿勢覓取最佳視覺效果,即使大冷天也拍到額頭上熱氣騰騰的地步,欽佩之心便油然而生。

  如今,兩位老爺叔,一個有心一個無意,共同釀就了一篇好報導,事情就變得格外有滋有味了。如果我們一定要讓他們發表什麼感言的話,少不了會聽到一個相似點:「我們最高興的,不是做得多麼漂亮,而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人說,唐朝詩人李商隱因為仕途不得意,所以在晚年時發出了這番感慨;那麼,如果心中始終裝著他人,同時還被他人需要著,又何愁近黃昏呢!

  況且,被人需要是無論年齡長幼,不管事情大小的,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總是美德。

  一個初春的夜晚,一對年邁的夫婦走進一家旅館,可是旅館已經客滿。前臺侍者不忍心深夜讓這對老人再去找旅館,就將他們引進一個小房間:「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你們不用再奔波了。」

  老人看到整潔乾淨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來。第二天,當他們要結帳時,侍者卻說:「不用了,因為你們住的是我的房間。」原來,他自己在前臺湊合著過了一個通宵。老人十分感動:「孩子,你是我見到過的最好的旅店經營人。」侍者笑了笑,送老人出門,轉身就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的是,不久,他便接到一封信,裡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他按信中所示來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樓。原來,那個深夜他接待的是一個億萬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為這個侍者買下了一座大酒店,並深信他會經營好這個大酒店。

  這就是著名的希爾頓飯店和他首任經理的傳奇故事。

  讓人欣慰的是,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不妨就拿今年春節期間來說吧:一對同為列車乘務員的夫婦各自忙碌在兩條線路上,只是在兩列火車短暫同靠在某個站臺時才得以見上一面;一位武警執勤支隊排長過家門而不入,徒令思兒心切的老兵父親隔路相望;一位航空地面服務部主任奔忙在返程高峰第一線,兩個小時連口水都顧不上喝;至於各個服務行業,包括那些「快遞小哥」舍小家顧大家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也就在去年秋天,我所在地區的總工會,組織編寫了一本從本區走出的全國勞動模範報導集,其中有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種菜大王」、有曾經為一千多名患者實施斷指斷肢再植術的外科醫生、有榮獲帕運冠軍的坐式女排運動員,還有「讓星星的孩子綻開笑臉」的培智學校老校長……在他們看來,這一切不過是在履行一份本職工作,能夠以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他人,是一種幸運;但是,人們並沒有忘記他們,即使在有人已經步入暮年之際,他們的「娘家人」還為他們記錄下當年的風採,奉之為時代的楷模。

  生命的豐盈緣於心之純澈。也許,你一個善意的舉動或友好的微笑只是無意間為之,卻令對方終身難忘,相互的感恩和敬重,溫暖著彼此的心房。

  我讚美這樣的人際交流,也因此在參與這本勞模風採錄的寫作中,翩然遐想:那遠方的風,是因了風鈴而來;還是那風鈴聲,因了微風的吹拂,而「叮叮噹噹」地響起?

相關焦點

  • 微風吹過風鈴
    今年2月6日,大年初二,新民晚報在寸土寸金的頭版上,用了將近半個版面,推出了一位「楊浦爺叔」仲根生的故事,共配有三幅照片,一張雙手拿著十多把鑰匙的特寫照片尤其彈眼落睛,生動折射出這位「小巷大管家」為民服務的精神風貌。
  • 新民晚報數字報-連笑連笑謝科登科?
    昨天下午,中國棋院老院長王汝南、劉思明,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常昊九段,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朱國順,新民晚報社副總編輯閻小嫻,吳江區副區長湯衛明,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同裡鎮)管委會副主任陳建忠,棋手連笑九段與謝科五段等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上,陳建忠、朱國順、常昊先後致辭。
  • 風鈴叮鈴鈴,在MISA裡聽見夏天的腳步聲
    圖說:《風鈴》裝置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 攝「餛飩皮」(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大廳裡,細細的金屬管被絲線穿成一排風鈴,從正面看是MISA的字樣。微風拂過,上百根金屬管隨風舞動,清脆的聲音配著折射出的光,讓人們對斑斕的夏天有了光影記憶。這是今年上海夏季音樂節的夏音裝置——《風鈴》。
  • 新民晚報數字報
    從周邊環境來看,在平鹽鐵路與中海怡美山莊圍牆之間,有長約五百米的狹長空間,沿牆一側生長著那兩排大樹;雖說曾在韋森特颱風來時有過「樹倒砸車」事故的發生,但接下來,為防颱風,不至於「非砍樹不可」:一者,可以給大樹加樁加固;二者,可於颱風來臨之前劃出警戒線,令人員、車輛離那些大樹遠一些;三者,迫不得已,颱風來臨時,人員、車輛「繞行」。
  • 新民晚報數字報-熱愛老柴
    倒是富特文格勒、阿本德羅特指揮過他的第四、五、六《交響曲》,也純屬偶爾為之。指揮老柴最好的,是蘇聯指揮,公認的穆拉文斯基,還有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斯維特蘭諾夫,我卻格外喜歡康德拉辛。切利比達克的最慢,透徹心肺,我也極喜歡,像是顯微鏡下的老柴,又是最「哲學」的老柴,很多面。他說:「柴科夫斯基是一位真正的交響樂大師,而在德國卻是那樣的不為人知。」這話深得我心,像報了仇似的。
  • 新民晚報數字報-揮之不去的耳鳴耳聾也會導致老年痴呆
    為此,新民健康特邀從事耳鳴耳聾臨床治療與科研工作多年,且臨床診療經驗豐富的專家尚玉山主任進行科普講座,宣教答疑。凡成功報名的讀者,即可獲得專家現場面對面諮詢名額。耳鳴、耳聾、耳膜穿孔、中耳炎患者可以致電新民健康報名諮詢熱線:52921348,或發送簡訊「耳鳴耳聾+姓名+聯繫方式」至13636588970報名。
  • 新民晚報數字報-文鳥
    我又去了賣鳥的地方,打算給它找個新同伴,但是賣鳥人告訴我,文鳥要過一段時間才會有。無奈之下,我在鳥籠裡裝了一面鏡子,希望能消解它的寂寞。沒想到,這個方法竟然奏效了。文鳥把鏡中的影像當做了自己的同伴,它常常跳到鏡子前面啼叫著,並時常用喙輕輕敲擊著鏡面,仿佛在與鏡中鳥互動,就連進食的時候也要站在鏡子前面,與鏡中鳥一起吃。看到它又恢復了生機,我總算鬆了一口氣。
  • 新民晚報數字報-隔壁兄弟
    大毛媽媽做過校辦廠廠長,賺到過一點鈔票。一咬牙,拿出56萬,買下這幢公寓9層樓的913和914室,一套自己住,一套大毛住,牆頭打通。  小毛正好要到美國舊金山去留學,大毛媽媽給了他28萬,讓他到國外開銷。兄弟倆擺平了,大家不吃虧。  一眨眼6年過去了,大毛的兒子要讀小學了,曲陽小區附近的四中心正好是區重點小學,媽媽的房子買得太巧了,還是學區房!
  • 新民晚報數字報-雙頭鳥
  • 新民晚報數字報-虎頭鯊
  • 新民晚報數字報-安哥拉小貓
    第二張牆報:從來沒和人有過近距離接觸的叫野貓,出生在野外,髒,野!驅趕的方法是斷絕它需要的食物,樓內不讓它居住……  無聲的牆報真派用場,一個禮拜後大媽們非但不喂,還把黑貓趕出8號樓。  一天深夜,601的祁姑娘大包小包從飛機場回家,然後在樓道裡叫喚:安哥拉!安哥拉!612的許阿姨開門:儂叫啥人啊?介晚了,睏覺吧。祁姑娘問:看見我家的黑貓嗎?
  • 新民晚報數字報-貓眼患上「白內障」
    且讓門外人報上姓名即可,或者就乾脆豁然打開大門,讓其現了真身。妻子說這是犯了大忌,因為有過教訓的,有一次聽得門鈴響,我二話沒說,拉開大門,門外竟然站著個手舉雪亮菜刀的漢子。驚愕之下,方知對方不是歹人,而是推銷菜刀的商販,但這個鏡頭已然把我們老兩口嚇得三魂六魄飛去了二魂五魄也。好吧,就依著妻子換個貓眼吧。  貓眼既換,跟鄰居聊起此事,我的這位高鄰對於貓眼竟然別一番滋味爬上心頭。
  • 新民晚報數字報-生存的原動力
    參觀過豹園的人都說,這兒真是豹的天堂,裡面有山有水,山上花木蔥蘢,山下溪水潺潺。還有成群結隊的牛、羊、兔供老豹享用。奇怪的是,沒人見這隻老豹捕捉過獵物(它只吃管理員送來的肉食),也沒見過它威風凜凜地從山上衝下來。它常躺在裝有空調的豹房,吃了睡,睡了吃。  一些市民說它太孤獨了。說一隻沒有愛情、沒有伴侶的老豹,怎麼能有精神呢?
  • 新民晚報數字報-虛懷若谷的「阿公」
    二  一般在休息日去「阿公」家,吃過午飯出發,要換三趟車到華山路武康路站下,拐進安福路,有時先上吳越君家報到,起碼將近兩個小時;「阿公」恰好午休起來,而一坐又要兩個小時,已是晚飯時分,「阿婆」都留我吃飯:「路嘎遠,來一趟弗容易,吃夜飯時還可講閒話。」有回,「阿公」聊到曾於吳淞看外景在老街合興館午餐,對菜餚價廉物美讚不絕口。
  • 新民晚報數字報-抱睡
    我試驗過多種誘睡辦法,最有效的就是反覆哼同一首歌,孩子會很快入睡。這是開會受到的啟發,領導再三重複的話容易讓人打瞌睡。  每當寶貝睡得快,我都會炫耀一番,有成就感。但並非次次靈驗,有時催眠曲把自己都快催眠了,寶貝還在懷裡朝你樂,讓你哭笑不得!  本來可以請保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就因爺爺外公沒過六十,身子還硬朗,硬撐。
  • 新民晚報數字報-飛快獵犬
    大全也講過福爾摩斯給我們聽,我們都聽得像個呆子。我知道了柯南·道爾這個名字,也知道了華生,那時上海最好的電風扇也叫華生牌。  當渾身閃著銀色磷光的巴斯克維爾獵犬在夜晚忽地躥出來的時候,我們都被嚇得半死。它是從大全的嘴裡竄出來的,大全講的時候明明是大白天,可是也把人嚇得半死!我本來就是一個膽小鬼,在家裡不敢一個人到三樓去,現在更加不敢了!老想著那呼地一道的銀色磷光。
  • 新民晚報數字報-馴麻雀
    過三五日,瞅著小麻雀長出稀疏的羽毛,就將菜葉剁成細末,拌在麵糊裡餵它。  小麻雀羽翼初長,哥就要開始「馴養」它們了。舅舅特地從鄉下帶來只竹編鳥籠,是六角坡頂形狀的,還有扇帶插銷的小門。精緻的鳥籠令哥興奮不已,他找來瓶蓋放置食物和水,做面三角小紅旗,插在鳥籠頂端,小麻雀從鞋盒裡搬入了新居。我們圍著鳥籠,觀賞它們跳躍啄米,對它們說些「孩子話」,它們也嘰嘰喳喳地似乎在回應我們。
  • 新民晚報數字報-半生心事無多字
    文章指出,「士大夫之從山人遊者,崇奉太過,傳說不經」;更批評朱「高車輕裘,蔑禮逾制」,「不知恬退保身」。同時不忘善意提醒他,「萬一朝廷赫然震怒,問以術士妄言禍福之罪,山人其安逃耶?繩以惑世誣民之法,山人其何說耶?」  不久汪任職刑部(相當於今司法部)主事。當時京城有個姓武的小販駕著一輛馬車到南花園販米,當天夜裡投宿在一個名叫董之貴的人家裡。哪知董見財起意,於夜半殺死武。
  • 新民晚報數字報-蜘蛛的故事
  • 新民晚報數字報-穿越馬裡亞納海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