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談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及其傳統探源

作者:王澄霞(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在回顧個人成長和創作歷程的《自報家門》一文中,他寫道:「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裡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歸有光以《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為代表的散文,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因為此前人們崇信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以「文以載道」為圭臬。退一步而言,文章所載至少也得是文人墨客的雅事趣事,如《蘭亭序》《春夜宴桃李園序》《赤壁賦》所記錄的少長群賢的歡宴雅集。而歸有光則將文章的題材和內容拉至煙火氣十足的世俗人間,「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家境衰敗、親長辭世和妻子早殤的哀痛,都圍繞著「室僅方丈」的書屋「項脊軒」徐徐道來,隨事曲折,自然動人。他以《項脊軒志》等名篇,開拓出中國散文創作的新領域。

《項脊軒志》聚焦凡人小事,悲歡離合,家道興衰;情隨景現,情寓景中,環境描寫作用突出;即事抒情,不動聲色,全文直接抒情只一句「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細節精彩多姿,語言簡練生動,全篇充滿濃鬱的人情味,讀來親切感人。再如一百來字的《寒花葬志》中的描寫,「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婢女寒花的模樣躍然紙上!難怪汪曾祺覺得《寒花葬志》可當小說看。用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情,「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所以,往誇張裡說,《項脊軒志》為汪曾祺寫散文化小說做了一切準備。

汪曾祺散文化小說所聚焦的都是凡俗瑣事、煙火日常,而非宏大題材。小說人物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賣燻燒的、賣餛飩的、賣眼鏡的、賣蚯蚓的,養雞鴨的、開肉案的、燒茶水爐的、納鞋底的,接生的、挑擔的、算卦的,車匠、鎖匠、瓦匠、銀匠、錫匠、鞋匠、畫匠……芸芸眾生組成汪曾祺筆下的形象系列。他們的休戚痛癢、悲欣榮枯,乃至一笑一顰、一日三餐,都是汪曾祺小說表現的內容或主題。他說過:「我的小說所寫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兒女』,我對他們充滿了溫愛,充滿了同情。我曾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即使「個別小說裡也寫了英雄,但我是把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來寫的。我想在普普通通的人的身上發現人的詩意,人的美」。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叱吒風雲力挽狂瀾定乾坤之類的大英雄,在汪曾祺小說中難覓其蹤。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斷」,是汪曾祺的專注和興趣所在。

推崇「風行水上,渙為文章」的審美品格

淡化故事情節,著意風俗民情,注重營造情調,是汪曾祺散文化小說的又一特點。汪曾祺的短篇小說有故事性,但不注重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他甚至反對情節上的刻意經營設計,推崇像《項脊軒志》那樣不事雕飾,「風行水上,渙為文章」。

《受戒》幾乎沒有完整情節,如果強作歸納,也只能謂之荸薺庵和尚明海與村姑小英子,他們由兩小無猜到漸生情愫再到挑明的過程,其實就連這個過程也寫得若隱若現,而跟題目「受戒」相關的內容只在末尾稍作交代。小說大量描敘了當地的風俗民情、生活的點點滴滴、人物的日常行為等,以大量的細節和風俗畫面展示高郵水鄉猶如世外桃源,充滿了野趣和歡愉。

《大淖記事》共六章,第四章才出現主要人物。前三章都寫大淖周邊的四季景色和禮俗風習,來自裡下河地區的小本生意,興化幫錫匠們的活計,大淖本地靠肩膀吃飯的男女挑夫與「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日常。汪曾祺盡力描繪的是大淖那片看似無拘無束任意而為的自由天地。

《故裡三陳·陳四》總共39小節,「陳四是個瓦匠,外號『向大人』」一句開首,隨即宕開出去,大篇幅描繪城隍廟會勝景,直到最後8小節才又迴轉到陳四,寫他因踩高蹺絕技而來的榮光和屈辱。

《異秉》的情節主線應該是燻燒攤主王二的發達史,但是王二的家庭環境,燻燒種類和製作方法,中藥店的生意買賣和夥計們的生活景況,高郵居民的餐飲、年俗和消閒方式,作者寫得洋洋灑灑、意興盎然。汪曾祺小說可謂充滿詩意的民俗風情畫卷,自有道理在。

因為淡化情節,不以塑造典型形象、刻畫複雜性格為追求,所以汪曾祺小說中人物形象也相對淡化。《受戒》中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就是生活在那片詩意水鄉的天真純樸、情竇初開的兩個少男少女。小說美在情感的純潔和人性的健康,天地人之間的明淨和諧。《大淖記事》中的十一子和黃巧雲,是遭逢生活碾壓仍然頑強求生的一對平凡男女,他們的性格都不豐滿。

汪曾祺同樣主張感情要適當克制,不能過于洋溢,否則「就像老年人寫情書一樣」失之肉麻。他更是將語言與內容等量齊觀,「語言的浮泛,就是思想的浮泛。語言的粗糙,就是思想的粗糙」。當然,散文化小說畢竟是小說而非散文,正如汪曾祺在雜談短篇小說時提及的,「小說一般總有點故事。小說和散文的區別,主要在有沒有故事性」。他是在凝視生活日常、營造詩意情調、追求審美品格的基礎上融入故事性,這也讓汪曾祺顯得特別,甚至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26日 14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
  • 情真意切、悱惻感人的明代散文巨擘——歸有光
    歸有光的散文|質樸自然,感情真摯,明文第一,實至名歸文:枯木明代文學成就,比較公認的是小說,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中除《紅樓夢》以外都產自明代。其實四大名著源自明代「四大奇書」,最早是馮夢龍提出的,除前三部外還有《金瓶梅》,後來由於書中多淫詞而被《紅樓夢》所替代,然而《金瓶梅》的藝術成就不可抹殺。
  • 【走近鄉賢】震川先生——歸有光
    我是你們的並蒂蓮小賢士,大家可以叫我蓮小賢哦。每周五是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可以和大家見面,一起來認識咱們的崑山鄉賢,你們有沒有很期待這一期的鄉賢人物呢?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可是一位重量級「嘉賓」,他就是「崑山三賢」之一的歸有光,咱們崑山的震川路可就是為了紀念歸有光而命名的呢!
  •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生命中三個女人,這篇文章給他力量,讓他憂傷
    散文大家歸有光與《項脊軒志》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族之家,家族往日的榮耀,促使他自幼背負期望,發奮讀書。因遠祖歸道隆居住在崑山項脊涇,歸有光就為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19歲的歸有光在「項脊軒」度過了少年時光,雖然書齋簡陋,讀書清苦,但居於其中卻也能自得其樂。
  • 鄔國平|歸有光的精神世界
    他借鑑佛學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的精神追求——以儒為主,吸收佛道,這是歸有光思想精神實際。歸有光為一代文宗,研究、關注他的古文成就為理所當然。文學之外,歸有光的精神世界也絢麗豐富,而他傑出的古文成就恰是其全部精神之浮英。
  • 歸有光「養馬」
    歸有光,就是寫了《項脊軒志》的那位震川先生。明朝隆慶二年,歸有光從湖光山色的江南調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了順德府的二把手——通判,專司馬政。在冷兵器時代,「馬政」是國家的一項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關注。
  • 母親去世十多年後的夜裡,歸有光大哭:我是沒有媽媽的孩子
    母親去世十多年後的夜裡,歸有光大哭:我是沒有媽媽的孩子 2020-07-26 2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崑山先賢—歸有光
    文章一開始,歸有光先生為我們介紹了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的小屋—項脊軒,這裡的生活有苦有樂,作者先來寫其苦:「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後來寫其樂:「日影反照,室使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略加修葺,條件稍加改善,便能怡然自得。
  • 明代的這篇墓志銘,全文僅112個字,卻讓歸有光被稱「明文第一」
    明代在文學上,最為後世稱道的,是小說和戲劇。但事實上,與前代相比,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晚期,文壇可謂群星璀璨,各種文體皆有大家湧現。尤其是在散文的寫作上,更是有流派分層。其中歸有光堪稱唐宋派第一,實際上,也足以稱明代第一。這並非過譽,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是如此介紹歸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古文家。字熙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
  • 歸有光研究會在滬成立
    新華網上海11月30日電(記者李榮)留下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的明朝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在上海嘉定的安亭生活了20多年。30日,歸有光研究會在安亭成立,並召開了首屆嘉定歸有光學術研討會。震川書院原址所在的震川中學,也同時紀念其建校190周年。
  • 我能有多難,不過青絲到白髮 —— 歸有光的堅持
    歸有光積極獻計獻策,寫下《備倭事略》、《論御倭書》、《上總制書》、《崑山縣倭寇始末書》、《海上紀事十四首》等。(愛國人士啊!) ★ 嘉靖四十四年,歸有光在六十歲這一年,終於!成為了!一名進士! ★ 隆慶二年,六十三歲的歸有光終因得罪豪強和上官,而被調任順德府(今河北邢臺)通判,管理馬政。 ★ 隆慶四年,受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推薦,歸有光被升為南京太僕寺寺丞。後來又被首輔李春芳留在內閣,掌內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身列文學侍從之位。
  • 安亭江畔:歸有光的讀書地
    ■朱亞夫  上海地區的明代書房有史可查的不多,除城區豫園主人潘允端的玉華堂、松江董其昌的畫禪室外,恐怕就是歸有光在嘉定的世美堂了。談起明代著名學者歸有光的書房,人們會想起他在江蘇崑山的項脊軒。因為《項脊軒記》 曾經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因此項脊軒可謂名揚中華。其實,歸有光在安亭江邊的世美堂,別有光彩,更有故事。
  • 上承唐宋,下啟清代的散文家——歸有光
    歸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學家,他出生於正德元年。歸有光所在的歸氏家族是江蘇崑山的望族,這個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最鼎盛的時候有「一門六狀元」的盛況。歸有光的父親是一個窮書生,他的親生母親在他八歲時就去世了。生活的不幸讓歸有光在很小的時候就立下刻苦讀書的志向。
  • 質樸感人,情真意切:歸有光散文風格淺談
    這是我為明代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寫的一副對聯。歸有光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明代古文家。一方面是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由其特殊的作品風格。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的一些散文,主要包括諸子和史傳兩類文體,最早可以溯源到《尚書》,如果從出土文獻的角度,還要往前面說的話,那就是甲骨卜辭了。
  • 新民晚報數字報-歸有光之狷
    歸有光收入《吳山圖記》《滄浪亭記》兩篇,他是明代獨具一格的散文家。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蘇州崑山人,出生在一個衰落的望族之家,至其父長大,家境日益窮困。歸有光8歲時,其母與世長辭,這讓他從小體味了世態炎涼。他自幼好讀書,9歲能作文,10歲寫出了洋洋千言的《乞醯論》,後應童子試考了頭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一時譽為才俊。
  • 歸有光:他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苦難人生中的散文名家
    歸有光:杖策空去來,令人笑白頭明代文學,除小說和戲曲外,應該是以散文為最高了,每讀張岱、袁宏道等人的散文,那真是叫作心曠神怡,拍案叫絕。歸有光自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被稱為「一代文宗」,而且對後來的「桐城派」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要欣賞明代散文,這歸有光文定是重中之重。
  • 明朝散文家歸有光——為何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明朝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像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六如居士唐寅,有「今之歐陽修」之稱的歸有光等等。相比較前面的兩人,歸有光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人。歸有光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學家。
  • 邳州史考:吏匪相生禍亂興——歸有光探訪鯉魚山(作者 崔學法)
    又因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前來探訪,更使鯉魚山成了遠近知名的地方。 歸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梁,被稱為「唐宋派」。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
  • 真的知道歸有光想表達什麼嗎?
    項脊軒和歸有光「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就是說,這裡本來呢,是南邊的的一個閣樓,後來他為此地取名項脊軒。那為什麼就取了這個名字?稍微了解一下《項脊軒志》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大家就會知道,是因為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為感懷先人,故此命名。不僅如此,他還為自己取了號:項脊生。
  • 10卷400萬字《歸有光全集》出版,其散文被認為歷史第四
    歸有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情辭動人,原因就在於他文風質樸,不飾浮華,寫的都是具體而真實的生活細節,因此時人稱其為「今之歐陽修」,後人更是贊其文為「明文第一」。而以國學大師陳寅恪判斷來看,歷代散文家以歐陽修第一,韓愈第二,王安石第三,而唐宋之後就是歸有光了,後面則是姚鼐和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