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懂《項脊軒志》了嗎?真的知道歸有光想表達什麼嗎?

2021-01-09 沈傾夏

項脊軒和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就是說,這裡本來呢,是南邊的的一個閣樓,後來他為此地取名項脊軒。

那為什麼就取了這個名字?稍微了解一下《項脊軒志》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大家就會知道,是因為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為感懷先人,故此命名。

不僅如此,他還為自己取了號:項脊生。

這個小閣子,因歸有光一篇《項脊軒志》,聞名於後世。

文中表現了他家族的興衰,描繪了他生命中幾個重要人物的形象:母親,祖母,妻子。是記錄也是緬懷,世人也多從這一方面來解讀此文,其實並無不妥。

但仔細想來,《項脊軒志》是否僅僅想表達緬懷呢?

若只是為此,為何他獨獨選中了遠祖所居中的項脊二字?他與遠祖,其實並無過多交集,為什麼不選其他先輩?

又為何於妻子逝世多年後,把她補寫進此文裡,而不是單獨作文,以表哀思?

帶著這些疑問來讀《項脊軒志》,我想,與其說是懷念,倒不如說是追求。

是他搜尋了記憶中最想要的,融進了自己的文章與情懷裡,並把這份情懷傳遞給了大家。

那到底他在追求什麼,且隨我一起來看。

一. 自身修養的提升

項脊軒的原貌是這樣的,「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簡而言之就是,既小又破舊,還昏暗。於是,我們的主人公歸有光先生對此進行了舊房改造,讓這裡煥然一新。

「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開了窗戶,栽了蘭桂,擁有了滿架詩書,這是歸有光和項脊軒共同生活的的開端,頗有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之感。

光線,植物,書籍,這些都是他在並不寬裕的生活之下所做出的改變,他心中的期盼加上前後變化的鮮明,讓人頓時覺得小院姍姍可愛。

這份可愛,其實更是彰顯了他自身審美,和文化水平在不斷地提高。

他更以巴清和孔明自比,表示雖處於偏僻一隅,卻終有一日能名揚天下的信心與渴望。

小小房屋,困不住少年,也困不住他那顆追求美好與上進的心。

二. 沒落家族的興盛

這裡,我們還是要再次提起這個非常獨特的命名,項脊軒。選擇這三個字來命名,其實有更深的意思,因為這位祖先頗有建樹。

那麼,我們就更容易理解歸有光。除了緬懷,更多的是他對先祖的敬仰和羨慕,以此命名,更是為了激勵自己,有朝一日,能如先祖,有所成就。

畢竟,曾經也輝煌過的歸家現在是一片凋敝之象。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在叔叔伯伯們分家後,開了許多小門,家中增加了許多牆,狗會把住在一個院子裡的人當做陌生人,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棲息在廳堂。

四處都是一片雜亂,親戚間互相也不來往。更變相說明了一點,窮。所以,感慨之餘,歸有光也看遍了人情冷暖。

他迫切的想要改變現狀,振興家族,於是閉門不出,發奮讀書,期待科舉之路帶來新的光明。

當然,這也是歸家老一輩人對他的期盼。

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歸家已經很久沒有人得過功名了,所以祖母對少時便嶄露頭角的歸有光,報了最大的希望,並拿出祖上上朝所用的舊物,鼓勵他,表示歸有光日後一定用的上。

他肩負的,不僅是自己的仕途,更是一個大家族的興衰,任重道遠。他在項脊軒中努力去完成,並做此記錄,正是他內心的追求與執念。

三.親情的溫暖

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母親的行為事跡,他只能從照顧了家中兩代人的老嫗口中得知,並且還沒有說完,他哭,老嫗也跟著哭。

說明了母親早逝,他對母親的想念,以及這位老嫗與歸有光之母感情的深厚。一個早已過世的人,能得活著之人這般惦念,必是善良慈愛之人。

母親早逝之後,歸有光由誰撫養長大,文中並未有詳實描述,但從作者的隻言片語中可以推斷出,極有可能是祖母和他她的婢女(文中提到的這位老嫗)共同照顧的,「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這是繼母親之後,再次讓歸有光感受了親情溫暖的兩個人。

祖母來看他,關心他為何長時間足不出戶。老嫗受歸家兩代人恩惠,對他盡心照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內心的缺憾,可隨著這兩人的去世。這份情感,再次噴薄而出,變成了更深的想念。

分家之後本就顯得親情淡漠,至親又相繼離,讓他企盼,能再擁有曾經那樣的溫暖,可是不會有了。

所以他常情不自禁地哭,哭什麼呢,哭的是逝者,更是心中那份深深眷戀卻無法再擁有的親情。

四.夫妻生活的恩愛美滿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在歸有光作這篇文章的第五年,他的妻子嫁了過來,在這裡問過他舊時的事,伏案寫過字,更常與小姐妹談起家中的小閣子。項脊軒,不光成了歸有光的心頭愛,也成了他妻子心中的一份牽掛。

愛屋及烏,不過如此吧。

琴瑟和鳴,夫妻美滿。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似乎都是有定數的。求不得,恨別離。

六年之後,他的妻子也離他而去。他續寫了《項脊軒志》,把自己對妻子的情懷記錄其中,留下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成了千古的懷念和嗟嘆。

為什麼要補寫呢?因為他在《項脊軒志》融進了一生的眷戀羈絆與追求,而妻子,也是這份深沉複雜情感的一個重要部分,有了她,人生才更完整。

在懷念裡追求圓滿

幾經輾轉,《項脊軒志》一文,現在被編進了語文教材裡。不斷地有人在分析他的寫作背景,藝術手法,以及情感表達,說它代表的,是作者對故人的懷念。

可是小小項脊軒,從取名開始,就包含了歸有光深深地期盼。後來,他把成長,仕途,親情,愛情,悲喜之間的重要故事都融進了這裡,更於《項脊軒志》中呈現於世人眼前。

在懷念背後,更深層次的,是他不肯輕易示人的追求。人生,正是因為有所求,才會有所念。所以有了求而不得的缺憾,以及作者心中,始終嚮往的圓滿。

相關焦點

  • 項脊軒的歸有光先生被贊是「明文第一人」,他還是唐宋派代表作家
    導讀:項脊軒的歸有光先生被贊是"明文第一人",他還是唐宋派代表作家歸有光,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詩人。作為詩人,他沒有李白聞名;作為官員,他沒有紀曉嵐的名氣、沒有海瑞的政績。對,他有些普通,但我對他的熱愛也不是因為這些外在。初識歸有光先生,是在兩年前的午後。
  • 名人故事|崑山有個震川先生,寫下名篇《項脊軒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項脊軒志》中學課本上的這段描寫你還記得嗎?倘若不甚熟悉,那么篇中經典的詩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想必不陌生了。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的名篇,廣為流傳的這句,被用來盛讚古人長久的愛情。
  • 項脊軒中的歸有光,你庭前的枇杷樹,可別來無恙?
    「你的笑像一條惡犬,裝亂我的心弦(追咬我多年)」、「立琵琶於庭前」。這兩句詞都讓我感覺是這首歌的點睛之筆。每每聽到立琵琶於庭前,眼前都有種世事變幻難測,美好時光難留,人生如浮遊,人生短暫的感覺。翻看項脊軒志,不由得追憶起那個年代的歸有光。你並非富豪鄉紳子弟,可揮金如土。也並非達官顯貴之家,有家族背景靠山。你只是天下眾多渴望讀書改變命運的子弟一樣,出身寒門,家境簡陋。
  • 【走近鄉賢】震川先生——歸有光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可是一位重量級「嘉賓」,他就是「崑山三賢」之一的歸有光,咱們崑山的震川路可就是為了紀念歸有光而命名的呢!       歸有光(1507~1571),字熙(xī)甫(fǔ),一字開甫,崑山人,明朝著名文學家。
  • 崑山先賢—歸有光
    文章一開始,歸有光先生為我們介紹了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的小屋—項脊軒,這裡的生活有苦有樂,作者先來寫其苦:「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後來寫其樂:「日影反照,室使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略加修葺,條件稍加改善,便能怡然自得。
  • 再讀明代歸有光散文《項脊軒志》,回顧古人植樹的那些感人故事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這篇散文被編入多種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筆者當年朗讀時,印象最深,最打動我的是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生命中三個女人,這篇文章給他力量,讓他憂傷
    散文大家歸有光與《項脊軒志》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族之家,家族往日的榮耀,促使他自幼背負期望,發奮讀書。因遠祖歸道隆居住在崑山項脊涇,歸有光就為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19歲的歸有光在「項脊軒」度過了少年時光,雖然書齋簡陋,讀書清苦,但居於其中卻也能自得其樂。
  •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在回顧個人成長和創作歷程的《自報家門》一文中,他寫道:「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裡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在回顧個人成長和創作歷程的《自報家門》一文中,他寫道:「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裡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 歸有光研究會在滬成立
    新華網上海11月30日電(記者李榮)留下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的明朝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在上海嘉定的安亭生活了20多年。30日,歸有光研究會在安亭成立,並召開了首屆嘉定歸有光學術研討會。震川書院原址所在的震川中學,也同時紀念其建校190周年。
  • 我能有多難,不過青絲到白髮 —— 歸有光的堅持
    譬如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 減肥,清淡飲食,看書寫字 ……  這些都好難堅持(別問古籍君是怎麼知道的!)   在明代,有一個大好青年,滿腹經綸的他在科場上卻屢戰屢敗!屢戰屢敗沒關係,他就堅持屢敗屢戰。他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四十年 ……
  •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愛情,蘇軾的直白,歸有光的含蓄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愛情,蘇軾的直白,歸有光的含蓄不管是在哪一個時代,愛情都是無比讓人嚮往的存在。也就是因為這樣,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非常多歌頌愛情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所描寫的愛情,都令人無比地羨慕,他們之間無比堅貞純潔的愛情,一直感動著後人。
  • 歸有光「養馬」
    歸有光,就是寫了《項脊軒志》的那位震川先生。明朝隆慶二年,歸有光從湖光山色的江南調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了順德府的二把手——通判,專司馬政。在冷兵器時代,「馬政」是國家的一項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關注。
  • 質樸感人,情真意切:歸有光散文風格淺談
    這是我為明代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寫的一副對聯。歸有光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明代古文家。一方面是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由其特殊的作品風格。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的一些散文,主要包括諸子和史傳兩類文體,最早可以溯源到《尚書》,如果從出土文獻的角度,還要往前面說的話,那就是甲骨卜辭了。
  • 安亭江畔:歸有光的讀書地
    ■朱亞夫  上海地區的明代書房有史可查的不多,除城區豫園主人潘允端的玉華堂、松江董其昌的畫禪室外,恐怕就是歸有光在嘉定的世美堂了。談起明代著名學者歸有光的書房,人們會想起他在江蘇崑山的項脊軒。因為《項脊軒記》 曾經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因此項脊軒可謂名揚中華。其實,歸有光在安亭江邊的世美堂,別有光彩,更有故事。
  • 新民晚報數字報-歸有光之狷
    歸有光年輕時就通讀六經、三史與名家範文,筆下文字才氣橫溢,但歸有光21歲赴南京鄉試,卻屢次落第。直至他35歲時才獲主考官翰林學士張治賞識,錄為第二名舉人。  抱有滿腹才情的歸有光赴北京參加禮部考試,一次次名落孫山。歸有光當時名聲在外,他的古文與俞允文的詩歌、張子賓的制藝,被喻為「崑山三絕」,心情苦悶的歸有光落第返鄉後,就論道講學,他的博學令四方學子紛紛前來請教。
  • 情真意切、悱惻感人的明代散文巨擘——歸有光
    歸有光出生在家道中落的世族,母親早逝,父親是個窮學生,不事經營,以至於家境急遽敗落。正是這種困境,使得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艱辛,開始發奮攻讀,《明史·列傳·卷一百七十五·歸有光傳》:「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三史》諸書。」。然而命運和歸有光開了玩笑,「嘉靖十九年(1540年)舉鄉試,八上春官不第。」
  • 面對「我去買幾個橘子,你站在這裡不要動」,如何懟回去?
    如果有人對你說出這個梗,肯定是想佔你便宜了。這樣懟回去是很簡單粗暴,但如果你想有文化、機智地懟回去,小編可以教你幾招。1、「我走了,到那邊寫信」。同樣出自朱自清的《背影》,畢竟解鈴還須繫鈴人。原文裡這句話是「父親」說的,所以你跟你的損友分開時可以用這句話回懟他。
  • 歸有光:他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苦難人生中的散文名家
    歸有光的名篇多多,《寒花葬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記》《畏磊亭記》等等,真叫作目不暇接,但最為人稱道的,便是那《項脊軒志》了,據說這文還被選入了教科書,想必識得之人多多,幸甚,幸甚。「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 10卷400萬字《歸有光全集》出版,其散文被認為歷史第四
    《歸有光全集》「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的這句話自入選多種中學語文課本後,不知感動了多少人。不過一生勤於著述的歸有光,留下的文字和思想絕不限於文學一個方面,其在經、史等方面的貢獻至今仍沒有被充分注意。因此,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所團隊於2009年全面啟動歸有光著作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歷時七年,10卷本近400萬字的《歸有光全集》終於在2015年年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