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這篇散文被編入多種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筆者當年朗讀時,印象最深,最打動我的是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句話的意思:庭院裡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親手種的,現在已經長得挺拔高大,枝繁葉茂像傘一樣了。愛妻已經去世,她曾經種下的果樹卻長得枝繁葉茂,睹物思人,更令人傷感。
這或許是我第一次領悟到植樹對古人的意義,潸然淚下。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想回顧古人種樹的那些感人故事。
一、朱熹:理學思想熠熠生輝,如同他親自種下的杉樹,冠蓋如雲
江西婺源,有著「中國最美鄉村」的讚譽,它成為了旅遊愛好者們的必去之地。去婺源,文公山不得不去。文公山位於婺源縣西部,距縣城僅27公裡,主峰海拔315米,森林覆蓋率達99%,大氣環境質量遠遠優於國家一級標準。
文公山為何名氣如此之大呢?原來,它和朱熹有關。
朱熹,宋代著名的理學家,祖籍婺源,他曾兩次回故土省親掃墓,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朱熹的祖母葬於山上。當年朱熹掃墓在祖母墳前種下24棵杉樹,後朱熹被宋寧宗封諡號為「文公」,人們便將此山改名為文公山。
2011年4月,清明節後,我獨自一人曾去婺源文公山旅行。
文公山植被繁茂,四面山嶺森森。「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美景一時新,等閒識的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描繪的美景,仿佛重現天日。
循著當年朱子的足跡,沿著青石鋪就的古驛道,攀援而上。滿目青翠欲滴,四周靜寂如夢。氣喘籲籲,終於來到了朱家墓地。
朱熹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思想巨人,與孔子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北孔南朱」。康熙皇帝曾經讚譽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啟愚蒙而定億萬世一定之規」,朱熹本人就堪稱一棵冠蓋如雲的大樹,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朱家墓地現存的16棵古杉腳下,每一棵都有一塊碑刻,記述24孝中的一個故事。朱熹強調三綱五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婺源文公山的16棵古杉樹,為朱熹親手種下,歷經800年風風雨雨。
我們無法揣度當年朱熹植杉的真正動機,但800多年的歲月滄桑卻證明他這一「隨意」的舉動,竟與他的著述和思想一樣,生長在人們的心中,永生不滅。
綠化之樹,思想之樹,人格之樹,有形的樹與無形的樹比照生長,拔立參天,蔚成大觀。
二、蘇東坡:植樹達人,寫下大量植樹的優美詩句,浪漫主義情懷
西園手所開,珍木來千岑。養此霜雪根,遲彼鸞鳳吟。池塘得流水,龜魚自浮沉。幽桂日夜長,白花亂青衿。
——節選《滕縣時同年西園》
《滕縣時同年西園》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蘇東坡用詩句告訴人們:植樹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能使池塘得到流水,而且還能促進植物生長,能夠使桂樹日夜生長。植樹造林不僅能綠化家園,美化環境,保持水土,而且還可以給後人造福。
蘇軾植樹保護環境的思想,具有超前的借鑑意義。蘇軾一生愛種樹,我們曾讀過他大量和植樹有關的詩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這份對樹木的痴情,恐怕在古代文人中冶屈指可數。
除了詩句,連蘇軾的名字都和植樹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才華橫溢的他,為什麼會給自己取一個如此接地氣的名號呢?為什麼叫「東坡」而不叫「西坡」、「北坡」呢?
原來,蘇軾曾承包了家裡東面的山坡,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下了柳、桑、竹、棗、慄等各種樹,看著窗外自己為自己種下的「江山」,鬱鬱蔥蔥,觸目可喜,於是就愉快地決定了自己的名號「東坡居士」。
在杭州任職期間,蘇東坡看到當時的西湖被堵塞,而且湖水水質非常差,他就組織人力,在西湖中築起一條南北貫通綿延十多裡的長堤,並且在長堤上植樹種花,使西湖水清澈碧透。蘇東坡植樹以後,西湖的風景如畫一般美麗。蘇東坡曾經說:「植芙蓉楊柳於其上,望之如畫圖。」這也正是西湖的著名景點「蘇堤春曉」的由來。
不論是官場春風得意,也不論遭遇坎坷,蘇東坡都保持著植樹造林的熱情,長期堅持植樹,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蘇軾一生中最浩浩蕩蕩的一次種樹經歷,要數一次在一座山上種下「三萬」棵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這裡的「三萬」雖是虛指,但也足見蘇軾曾在這座山上種樹的規模之大。
蘇軾為什麼要親手種那麼多樹呢?是為了響應朝廷植樹造林的號召嗎?還是為了在被貶時打發時間?真實的原因令人感動,蘇軾其實是為了寄託對亡妻王弗的哀思。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何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對妻子的深情思念,不亞於《項脊軒志》裡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三、晚清重臣左宗棠:新疆種植柳樹的愛國壯舉,後世尊稱「左公柳」
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鄉楊昌浚,途徑甘新大道時看到一路湘軍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植拂雲霄,深受感動寫下的詩句,稱讚了左公在西徵期間動員湘江子弟在沿途廣種榆柳,綠化邊陲,開花結果的壯舉。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將。左公從小生活在湘江之濱,對植樹有著特殊的偏愛。
1864年,新疆地方豪強趁太平天國運動的契機,出現了割據紛爭,各自為王的混亂局面。軍事頭目阿古柏於1867年建立「洪福汗國」盤踞新疆。沙俄亦趁機於1871年7月侵佔伊犁。1873年3月,左宗棠致信總理衙門,指出「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
1875年5月,清廷下詔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全權節制三軍,以將軍金順為幫辦軍務,擇機出塞平叛新疆。此時的左宗棠已經是63歲高齡。
在軍事戰略上,左宗棠提出要「先北後南」、「緩進急戰」。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時間籌措軍餉,積草屯糧,整頓軍隊,減少冗員,增強軍隊戰鬥力。
1876年,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僅一年多時間,左宗棠就指揮西徵軍,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清廷嘉其功,詔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於大小村鎮建立左公祠,燒香禮拜。
除了收復新疆的壯舉,左宗棠至今在新疆廣為流傳的還有他種植的柳樹。
原來,左宗棠收復新疆時,他看到各族人民由於連年戰亂,流離失所,大面積的田園被荒蕪,大片的果園、樹木被砍伐,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所以左宗棠所到之處都要動員湘軍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樹,稱為道柳,用意在於鞏固路基、防風固沙、利行人遮涼。
後來,人們便將這些柳樹稱為「左公柳」。
柳樹是一種易活好栽,適應性很強的樹種,但也有一個缺點,不像松柏那樣耐年頭。
我們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幾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見。所以對左公柳的保護、補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個情結,也是官方的一種責任,歷代出臺的保護文告接連不斷。這一半是為了保護生態,一半是為了延續左公精神。
檔案記載,1935年時的統計,平涼境內還有左公柳7978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肅森林》記載,全省境內的左公柳只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存於柳湖公園,有187棵。
或許,再過百年,左公柳不復存在。
但我們一定會延續左公精神,把「綠滿天山」的夢想堅持下去,保護環境,每年堅持在新疆植樹。那麼,一個美麗、富饒、幸福、綠色的家園必定越來越近。而且,後來我們種植的柳樹,也可以叫「左公柳」,為了傳承那種「左公柳」之精神。
總結:
植樹節是近代設立的重要節目。它最初由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於1915年倡議設立,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3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新中國成立後,植樹節恢復。
當代的年輕人不知道的是,植樹造林是中國古人一直堅持的傳統。
值此植樹節,筆者分享三個古人植樹的故事,朱熹植樹散發思想的厚重,蘇東坡植樹洋溢個人浪漫情懷,左宗棠植樹體現愛國壯舉。一方面讓大家了解植樹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重溫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