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明代歸有光散文《項脊軒志》,回顧古人植樹的那些感人故事

2021-01-09 星河影評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這篇散文被編入多種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筆者當年朗讀時,印象最深,最打動我的是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句話的意思:庭院裡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親手種的,現在已經長得挺拔高大,枝繁葉茂像傘一樣了。愛妻已經去世,她曾經種下的果樹卻長得枝繁葉茂,睹物思人,更令人傷感。

這或許是我第一次領悟到植樹對古人的意義,潸然淚下。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想回顧古人種樹的那些感人故事。

一、朱熹:理學思想熠熠生輝,如同他親自種下的杉樹,冠蓋如雲

江西婺源,有著「中國最美鄉村」的讚譽,它成為了旅遊愛好者們的必去之地。去婺源,文公山不得不去。文公山位於婺源縣西部,距縣城僅27公裡,主峰海拔315米,森林覆蓋率達99%,大氣環境質量遠遠優於國家一級標準。

文公山為何名氣如此之大呢?原來,它和朱熹有關。

朱熹,宋代著名的理學家,祖籍婺源,他曾兩次回故土省親掃墓,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朱熹的祖母葬於山上。當年朱熹掃墓在祖母墳前種下24棵杉樹,後朱熹被宋寧宗封諡號為「文公」,人們便將此山改名為文公山。

2011年4月,清明節後,我獨自一人曾去婺源文公山旅行。

文公山植被繁茂,四面山嶺森森。「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美景一時新,等閒識的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描繪的美景,仿佛重現天日。

朱熹

循著當年朱子的足跡,沿著青石鋪就的古驛道,攀援而上。滿目青翠欲滴,四周靜寂如夢。氣喘籲籲,終於來到了朱家墓地。

朱熹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思想巨人,與孔子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北孔南朱」。康熙皇帝曾經讚譽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啟愚蒙而定億萬世一定之規」,朱熹本人就堪稱一棵冠蓋如雲的大樹,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朱家墓地現存的16棵古杉腳下,每一棵都有一塊碑刻,記述24孝中的一個故事。朱熹強調三綱五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婺源文公山的16棵古杉樹,為朱熹親手種下,歷經800年風風雨雨。

我們無法揣度當年朱熹植杉的真正動機,但800多年的歲月滄桑卻證明他這一「隨意」的舉動,竟與他的著述和思想一樣,生長在人們的心中,永生不滅。

綠化之樹,思想之樹,人格之樹,有形的樹與無形的樹比照生長,拔立參天,蔚成大觀。

古杉樹

二、蘇東坡:植樹達人,寫下大量植樹的優美詩句,浪漫主義情懷

西園手所開,珍木來千岑。養此霜雪根,遲彼鸞鳳吟。池塘得流水,龜魚自浮沉。幽桂日夜長,白花亂青衿。

——節選《滕縣時同年西園》

《滕縣時同年西園》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蘇東坡用詩句告訴人們:植樹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能使池塘得到流水,而且還能促進植物生長,能夠使桂樹日夜生長。植樹造林不僅能綠化家園,美化環境,保持水土,而且還可以給後人造福。

蘇軾植樹保護環境的思想,具有超前的借鑑意義。蘇軾一生愛種樹,我們曾讀過他大量和植樹有關的詩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這份對樹木的痴情,恐怕在古代文人中冶屈指可數。

除了詩句,連蘇軾的名字都和植樹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才華橫溢的他,為什麼會給自己取一個如此接地氣的名號呢?為什麼叫「東坡」而不叫「西坡」、「北坡」呢?

原來,蘇軾曾承包了家裡東面的山坡,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下了柳、桑、竹、棗、慄等各種樹,看著窗外自己為自己種下的「江山」,鬱鬱蔥蔥,觸目可喜,於是就愉快地決定了自己的名號「東坡居士」。

在杭州任職期間,蘇東坡看到當時的西湖被堵塞,而且湖水水質非常差,他就組織人力,在西湖中築起一條南北貫通綿延十多裡的長堤,並且在長堤上植樹種花,使西湖水清澈碧透。蘇東坡植樹以後,西湖的風景如畫一般美麗。蘇東坡曾經說:「植芙蓉楊柳於其上,望之如畫圖。」這也正是西湖的著名景點「蘇堤春曉」的由來。

不論是官場春風得意,也不論遭遇坎坷,蘇東坡都保持著植樹造林的熱情,長期堅持植樹,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蘇軾一生中最浩浩蕩蕩的一次種樹經歷,要數一次在一座山上種下「三萬」棵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這裡的「三萬」雖是虛指,但也足見蘇軾曾在這座山上種樹的規模之大。

蘇軾為什麼要親手種那麼多樹呢?是為了響應朝廷植樹造林的號召嗎?還是為了在被貶時打發時間?真實的原因令人感動,蘇軾其實是為了寄託對亡妻王弗的哀思。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何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對妻子的深情思念,不亞於《項脊軒志》裡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松樹林

三、晚清重臣左宗棠:新疆種植柳樹的愛國壯舉,後世尊稱「左公柳」

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鄉楊昌浚,途徑甘新大道時看到一路湘軍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植拂雲霄,深受感動寫下的詩句,稱讚了左公在西徵期間動員湘江子弟在沿途廣種榆柳,綠化邊陲,開花結果的壯舉。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將。左公從小生活在湘江之濱,對植樹有著特殊的偏愛。

1864年,新疆地方豪強趁太平天國運動的契機,出現了割據紛爭,各自為王的混亂局面。軍事頭目阿古柏於1867年建立「洪福汗國」盤踞新疆。沙俄亦趁機於1871年7月侵佔伊犁。1873年3月,左宗棠致信總理衙門,指出「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

1875年5月,清廷下詔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全權節制三軍,以將軍金順為幫辦軍務,擇機出塞平叛新疆。此時的左宗棠已經是63歲高齡。

在軍事戰略上,左宗棠提出要「先北後南」、「緩進急戰」。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時間籌措軍餉,積草屯糧,整頓軍隊,減少冗員,增強軍隊戰鬥力。

1876年,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僅一年多時間,左宗棠就指揮西徵軍,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清廷嘉其功,詔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於大小村鎮建立左公祠,燒香禮拜。

除了收復新疆的壯舉,左宗棠至今在新疆廣為流傳的還有他種植的柳樹。

原來,左宗棠收復新疆時,他看到各族人民由於連年戰亂,流離失所,大面積的田園被荒蕪,大片的果園、樹木被砍伐,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所以左宗棠所到之處都要動員湘軍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樹,稱為道柳,用意在於鞏固路基、防風固沙、利行人遮涼。

後來,人們便將這些柳樹稱為「左公柳」。

柳樹是一種易活好栽,適應性很強的樹種,但也有一個缺點,不像松柏那樣耐年頭。

我們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幾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見。所以對左公柳的保護、補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個情結,也是官方的一種責任,歷代出臺的保護文告接連不斷。這一半是為了保護生態,一半是為了延續左公精神。

檔案記載,1935年時的統計,平涼境內還有左公柳7978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肅森林》記載,全省境內的左公柳只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存於柳湖公園,有187棵。

左公柳

或許,再過百年,左公柳不復存在。

但我們一定會延續左公精神,把「綠滿天山」的夢想堅持下去,保護環境,每年堅持在新疆植樹。那麼,一個美麗、富饒、幸福、綠色的家園必定越來越近。而且,後來我們種植的柳樹,也可以叫「左公柳」,為了傳承那種「左公柳」之精神。

總結:

植樹節是近代設立的重要節目。它最初由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於1915年倡議設立,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3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新中國成立後,植樹節恢復。

當代的年輕人不知道的是,植樹造林是中國古人一直堅持的傳統。

值此植樹節,筆者分享三個古人植樹的故事,朱熹植樹散發思想的厚重,蘇東坡植樹洋溢個人浪漫情懷,左宗棠植樹體現愛國壯舉。一方面讓大家了解植樹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重溫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豈不快哉!

相關焦點

  • 情真意切、悱惻感人的明代散文巨擘——歸有光
    明代除了「四大奇書」,還有「三言兩拍」等小說風靡民間,迄今依然熱銷,可以說明代是小說創作的高潮時期。相比小說,明代戲曲延續了元代雜劇輝煌,北劇向南發展,出現南戲。明代詩詞則逐漸衰微,數量雖多,鮮有藝術造詣高超的詩詞大家。明代的散文,卻出現突破性的成就,雖然沒有唐宋八大家那樣的傑出散文家,然而,卻在小品散文上獨闢蹊徑,成為明代文學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 名人故事|崑山有個震川先生,寫下名篇《項脊軒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項脊軒志》中學課本上的這段描寫你還記得嗎?倘若不甚熟悉,那么篇中經典的詩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想必不陌生了。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的名篇,廣為流傳的這句,被用來盛讚古人長久的愛情。
  • 質樸感人,情真意切:歸有光散文風格淺談
    這是我為明代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寫的一副對聯。歸有光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明代古文家。一方面是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由其特殊的作品風格。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的一些散文,主要包括諸子和史傳兩類文體,最早可以溯源到《尚書》,如果從出土文獻的角度,還要往前面說的話,那就是甲骨卜辭了。
  •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生命中三個女人,這篇文章給他力量,讓他憂傷
    散文大家歸有光與《項脊軒志》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族之家,家族往日的榮耀,促使他自幼背負期望,發奮讀書。因遠祖歸道隆居住在崑山項脊涇,歸有光就為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19歲的歸有光在「項脊軒」度過了少年時光,雖然書齋簡陋,讀書清苦,但居於其中卻也能自得其樂。
  • 你讀懂《項脊軒志》了嗎?真的知道歸有光想表達什麼嗎?
    項脊軒和歸有光「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就是說,這裡本來呢,是南邊的的一個閣樓,後來他為此地取名項脊軒。那為什麼就取了這個名字?稍微了解一下《項脊軒志》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大家就會知道,是因為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為感懷先人,故此命名。不僅如此,他還為自己取了號:項脊生。
  •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在回顧個人成長和創作歷程的《自報家門》一文中,他寫道:「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裡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在回顧個人成長和創作歷程的《自報家門》一文中,他寫道:「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
  • 【走近鄉賢】震川先生——歸有光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可是一位重量級「嘉賓」,他就是「崑山三賢」之一的歸有光,咱們崑山的震川路可就是為了紀念歸有光而命名的呢!       歸有光(1507~1571),字熙(xī)甫(fǔ),一字開甫,崑山人,明朝著名文學家。
  • 10卷400萬字《歸有光全集》出版,其散文被認為歷史第四
    《歸有光全集》「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的這句話自入選多種中學語文課本後,不知感動了多少人。歸有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情辭動人,原因就在於他文風質樸,不飾浮華,寫的都是具體而真實的生活細節,因此時人稱其為「今之歐陽修」,後人更是贊其文為「明文第一」。而以國學大師陳寅恪判斷來看,歷代散文家以歐陽修第一,韓愈第二,王安石第三,而唐宋之後就是歸有光了,後面則是姚鼐和曾國藩。
  • 崑山先賢—歸有光
    文章一開始,歸有光先生為我們介紹了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的小屋—項脊軒,這裡的生活有苦有樂,作者先來寫其苦:「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後來寫其樂:「日影反照,室使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略加修葺,條件稍加改善,便能怡然自得。
  • 項脊軒的歸有光先生被贊是「明文第一人」,他還是唐宋派代表作家
    導讀:項脊軒的歸有光先生被贊是"明文第一人",他還是唐宋派代表作家歸有光,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詩人。作為詩人,他沒有李白聞名;作為官員,他沒有紀曉嵐的名氣、沒有海瑞的政績。對,他有些普通,但我對他的熱愛也不是因為這些外在。初識歸有光先生,是在兩年前的午後。
  • 歸有光:他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苦難人生中的散文名家
    歸有光:杖策空去來,令人笑白頭明代文學,除小說和戲曲外,應該是以散文為最高了,每讀張岱、袁宏道等人的散文,那真是叫作心曠神怡,拍案叫絕。歸有光自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被稱為「一代文宗」,而且對後來的「桐城派」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要欣賞明代散文,這歸有光文定是重中之重。
  • 明朝散文家歸有光——為何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明朝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像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六如居士唐寅,有「今之歐陽修」之稱的歸有光等等。相比較前面的兩人,歸有光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人。歸有光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學家。
  • 我能有多難,不過青絲到白髮 —— 歸有光的堅持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開甫,別號震川、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朝散文家。他文風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 散 文 歸有光在散文領域成就極高,他的敘事散文生動細緻、情真意切、短小精悍。其代表作有《項脊軒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備倭事略》、《張貞女獄事》等。(還記得《項脊軒志》嗎?
  • 新民晚報數字報-歸有光之狷
    米舒  《古文觀止》收入先秦至明朝的妙文佳作222篇,其中明代文人列入12人,共18篇。
  • 歸有光研究會在滬成立
    新華網上海11月30日電(記者李榮)留下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的明朝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在上海嘉定的安亭生活了20多年。30日,歸有光研究會在安亭成立,並召開了首屆嘉定歸有光學術研討會。震川書院原址所在的震川中學,也同時紀念其建校190周年。
  • 明代的這篇墓志銘,全文僅112個字,卻讓歸有光被稱「明文第一」
    明代在文學上,最為後世稱道的,是小說和戲劇。但事實上,與前代相比,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晚期,文壇可謂群星璀璨,各種文體皆有大家湧現。尤其是在散文的寫作上,更是有流派分層。其中歸有光堪稱唐宋派第一,實際上,也足以稱明代第一。這並非過譽,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是如此介紹歸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古文家。字熙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
  • 歸有光「養馬」
    歸有光,就是寫了《項脊軒志》的那位震川先生。明朝隆慶二年,歸有光從湖光山色的江南調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了順德府的二把手——通判,專司馬政。在冷兵器時代,「馬政」是國家的一項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關注。
  • 項脊軒中的歸有光,你庭前的枇杷樹,可別來無恙?
    翻看項脊軒志,不由得追憶起那個年代的歸有光。你並非富豪鄉紳子弟,可揮金如土。也並非達官顯貴之家,有家族背景靠山。你只是天下眾多渴望讀書改變命運的子弟一樣,出身寒門,家境簡陋。幸得你自幼聰明過人,能賦文章,20歲便對詩書經文有很深的見解,得眾人豔羨。理所應當群眾眼中你的人生軌跡應該是少年得志,混跡官場、靠著自己的打拼而成就自己人生,改寫寒門命運的。
  • 歸有光學術研討會嘉定舉行 嘉定和這位文學家這麼有淵源
    昨天,以「傳承·奮進」為主題的嘉定區震川中學建校190周年暨嘉定區歸有光學術研討會在震川中學舉行。嘉定區政協主席劉海濤等領導出席活動。留下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的明朝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在上海嘉定的安亭生活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