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在回顧個人成長和創作歷程的《自報家門》一文中,他寫道:「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裡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歸有光以《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為代表的散文,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因為此前人們崇信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以「文以載道」為圭臬。退一步而言,文章所載至少也得是文人墨客的雅事趣事,如《蘭亭序》《春夜宴桃李園序》《赤壁賦》所記錄的少長群賢的歡宴雅集。而歸有光則將文章的題材和內容拉至煙火氣十足的世俗人間,「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家境衰敗、親長辭世和妻子早殤的哀痛,都圍繞著「室僅方丈」的書屋「項脊軒」徐徐道來,隨事曲折,自然動人。他以《項脊軒志》等名篇,開拓出中國散文創作的新領域。

  《項脊軒志》聚焦凡人小事,悲歡離合,家道興衰;情隨景現,情寓景中,環境描寫作用突出;即事抒情,不動聲色,全文直接抒情只一句「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細節精彩多姿,語言簡練生動,全篇充滿濃鬱的人情味,讀來親切感人。再如一百來字的《寒花葬志》中的描寫,「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婢女寒花的模樣躍然紙上!難怪汪曾祺覺得《寒花葬志》可當小說看。用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情,「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所以,往誇張裡說,《項脊軒志》為汪曾祺寫散文化小說做了一切準備。

  汪曾祺散文化小說所聚焦的都是凡俗瑣事、煙火日常,而非宏大題材。小說人物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賣燻燒的、賣餛飩的、賣眼鏡的、賣蚯蚓的,養雞鴨的、開肉案的、燒茶水爐的、納鞋底的,接生的、挑擔的、算卦的,車匠、鎖匠、瓦匠、銀匠、錫匠、鞋匠、畫匠……芸芸眾生組成汪曾祺筆下的形象系列。他們的休戚痛癢、悲欣榮枯,乃至一笑一顰、一日三餐,都是汪曾祺小說表現的內容或主題。他說過:「我的小說所寫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兒女』,我對他們充滿了溫愛,充滿了同情。我曾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即使「個別小說裡也寫了英雄,但我是把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來寫的。我想在普普通通的人的身上發現人的詩意,人的美」。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叱吒風雲力挽狂瀾定乾坤之類的大英雄,在汪曾祺小說中難覓其蹤。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斷」,是汪曾祺的專注和興趣所在。

  推崇「風行水上,渙為文章」的審美品格

  淡化故事情節,著意風俗民情,注重營造情調,是汪曾祺散文化小說的又一特點。汪曾祺的短篇小說有故事性,但不注重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他甚至反對情節上的刻意經營設計,推崇像《項脊軒志》那樣不事雕飾,「風行水上,渙為文章」。

  《受戒》幾乎沒有完整情節,如果強作歸納,也只能謂之荸薺庵和尚明海與村姑小英子,他們由兩小無猜到漸生情愫再到挑明的過程,其實就連這個過程也寫得若隱若現,而跟題目「受戒」相關的內容只在末尾稍作交代。小說大量描敘了當地的風俗民情、生活的點點滴滴、人物的日常行為等,以大量的細節和風俗畫面展示高郵水鄉猶如世外桃源,充滿了野趣和歡愉。

  《大淖記事》共六章,第四章才出現主要人物。前三章都寫大淖周邊的四季景色和禮俗風習,來自裡下河地區的小本生意,興化幫錫匠們的活計,大淖本地靠肩膀吃飯的男女挑夫與「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日常。汪曾祺盡力描繪的是大淖那片看似無拘無束任意而為的自由天地。

  《故裡三陳·陳四》總共39小節,「陳四是個瓦匠,外號『向大人』」一句開首,隨即宕開出去,大篇幅描繪城隍廟會勝景,直到最後8小節才又迴轉到陳四,寫他因踩高蹺絕技而來的榮光和屈辱。

  《異秉》的情節主線應該是燻燒攤主王二的發達史,但是王二的家庭環境,燻燒種類和製作方法,中藥店的生意買賣和夥計們的生活景況,高郵居民的餐飲、年俗和消閒方式,作者寫得洋洋灑灑、意興盎然。汪曾祺小說可謂充滿詩意的民俗風情畫卷,自有道理在。

  因為淡化情節,不以塑造典型形象、刻畫複雜性格為追求,所以汪曾祺小說中人物形象也相對淡化。《受戒》中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就是生活在那片詩意水鄉的天真純樸、情竇初開的兩個少男少女。小說美在情感的純潔和人性的健康,天地人之間的明淨和諧。《大淖記事》中的十一子和黃巧雲,是遭逢生活碾壓仍然頑強求生的一對平凡男女,他們的性格都不豐滿。

  汪曾祺同樣主張感情要適當克制,不能過于洋溢,否則「就像老年人寫情書一樣」失之肉麻。他更是將語言與內容等量齊觀,「語言的浮泛,就是思想的浮泛。語言的粗糙,就是思想的粗糙」。當然,散文化小說畢竟是小說而非散文,正如汪曾祺在雜談短篇小說時提及的,「小說一般總有點故事。小說和散文的區別,主要在有沒有故事性」。他是在凝視生活日常、營造詩意情調、追求審美品格的基礎上融入故事性,這也讓汪曾祺顯得特別,甚至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作者 王澄霞)

相關焦點

  •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談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及其傳統探源作者:王澄霞(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充滿平民氣息的高郵老街竺家巷的汪曾祺故居,原為汪家老宅一角一條東大街,串起很多條街巷,經過傅公橋路時,看到吊車和工地,擁擠的老城區裡那麼大一塊地方在施工,很顯眼。問街坊,說是在造新的汪曾祺紀念館。看我是外地人,怕我孤陋寡聞,又補充了句,就是那個寫《沙家浜》的老作家,我連忙說知道的。
  • 我們怎麼編《汪曾祺全集》| 紀念汪曾祺誕辰一百周年
    我們這個編輯團隊,我是負責小說卷的,我對小說《羊舍一夕》《王全》有些字有點生疑,就按照文章後面落款的版本提示,去查60年代《人民文學》,找這個版本對照,真是大吃一驚:不單是我懷疑的那些字有問題,整個大段、幾句幾句都不一樣的,我當時很蒙。這是怎麼回事?這個版本校注用《人民文學》的底本,但是我們看了一下不是這個底本,我們又把《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找出來對比,跟那個有點一樣。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他受作家契訶夫、阿索林和海明威的影響頗深,我很喜歡阿索林,他的小說像是覆蓋著陰影的小溪,安安靜靜的,同時又是活潑流動的。這些人對他的影響之深遠,像雲南的菌子,菌子已經沒有了,但是菌子的氣味留在空氣裡。
  • 汪曾祺將小說視為對生活的回憶,他筆下幾位人物的原型是怎樣的故事?
    汪先生說:「我為什麼要塑造小英子(原型名大英子)這個形象?我感覺農村的小姑娘比城裡富庶人家的女兒少一點束縛,比較爽朗。她另有一種健康的美。我的表姐、表妹、女同學都忸怩作態,農村的女孩子沒這一套。有人問,你這篇小說寫的是什麼?我說就是寫人的美,人的健康的美。」抗戰初期,汪先生與家人為了躲避戰亂,暫住高郵縣城東北的庵趙莊慧園庵。汪曾祺的弟弟汪曾慶尚幼,大英子到汪家幫忙帶孩子。
  • 「小說精讀」:汪曾祺《侯銀匠》
    主編:王濤欄目主編:楊文慧 / 責編:孟麗審校:孫夢霞 / 美編:蘇木編者寄語在小說創作中,汪曾祺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然而,我們過多地膜拜權力與金錢,讓青史蝸居在陋巷,暴露隱私、吸引眼球卻大行其道。歲月輪迴,繁華成了過往,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心底的柔軟早已由青變黃,零落成殤。
  • 汪曾祺:這確是我童年的樂園,我在這裡掬過很多蟋蟀,捅過馬蜂窩
    西邊的一棵是我的讀書樹。我常常爬上去,在分杈的樹幹上靠好,帶一塊帶筋的幹牛肉或一塊榨菜,一邊慢慢嚼著,一邊看小說。土山外隔一道牆是一個尼庵,靠在樹上可以看見小尼姑從井裡汲水澆菜。這尼庵的尼姑是帶髮修行的,因此我看的小尼姑是一頭黑髮。從土山東邊下山,是一片空地。空地上有一口很大的缸,養著很大的金魚,這是大伯父養的。因此,在我們的印象裡這一邊是大爺的地方。
  • 書評| 讀汪曾祺的第七年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第一次看汪曾祺,就是他的小說。那時候是個薄薄的冊子,卷首他自己寫著如何自選了這本集子,如何認為小說這種文體不該過於「小說」,應該儘可能地打破文體間的隔膜而創作了一種新的小說體——不那麼刻意寫情節,不那麼大喜大悲大仇大恨,不那麼重口味。清淡一些,平和一些。對於重口饕餮如我的讀者而言,他的小說不過是衝淡的溫白開水。
  • 情真意切、悱惻感人的明代散文巨擘——歸有光
    歸有光的散文|質樸自然,感情真摯,明文第一,實至名歸文:枯木明代文學成就,比較公認的是小說,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中除《紅樓夢》以外都產自明代。其實四大名著源自明代「四大奇書」,最早是馮夢龍提出的,除前三部外還有《金瓶梅》,後來由於書中多淫詞而被《紅樓夢》所替代,然而《金瓶梅》的藝術成就不可抹殺。
  • 《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現場舉辦了簡短而隆重的揭幕儀式,鐵凝、李敬澤、鮑洪俊、汪朗為《汪曾祺別集》套裝揭開紅綢,首次向讀者展現了《汪曾祺別集》(全20卷)的完整面貌。圖:鐵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代表中國現代文學館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用「如同冬日正午的陽光那樣一種溫暖的愛」來形容幾代讀者對汪曾祺先生的愛。「我還不願意用熱愛這樣的詞,熱愛需要充分的熱度,像炎夏一樣的熱度才叫熱愛。
  • |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揭曉
    本屆汪曾祺文學獎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吳義勤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汪曾祺是中國當代文學具有標誌性的作家,他的很多小說,都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舉辦汪曾祺文學獎,就是要把他的作品、他的風格,推介給更多的讀者,同時激發當代短篇小說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的中國當代作家關注高郵的文化建設,拓寬當地的文學和文化視野。
  • 【走近鄉賢】震川先生——歸有光
    我是你們的並蒂蓮小賢士,大家可以叫我蓮小賢哦。每周五是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可以和大家見面,一起來認識咱們的崑山鄉賢,你們有沒有很期待這一期的鄉賢人物呢?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可是一位重量級「嘉賓」,他就是「崑山三賢」之一的歸有光,咱們崑山的震川路可就是為了紀念歸有光而命名的呢!
  •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生命中三個女人,這篇文章給他力量,讓他憂傷
    散文大家歸有光與《項脊軒志》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族之家,家族往日的榮耀,促使他自幼背負期望,發奮讀書。因遠祖歸道隆居住在崑山項脊涇,歸有光就為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19歲的歸有光在「項脊軒」度過了少年時光,雖然書齋簡陋,讀書清苦,但居於其中卻也能自得其樂。
  • 鄔國平|歸有光的精神世界
    他借鑑佛學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的精神追求——以儒為主,吸收佛道,這是歸有光思想精神實際。歸有光為一代文宗,研究、關注他的古文成就為理所當然。文學之外,歸有光的精神世界也絢麗豐富,而他傑出的古文成就恰是其全部精神之浮英。
  • 歸有光「養馬」
    歸有光,就是寫了《項脊軒志》的那位震川先生。明朝隆慶二年,歸有光從湖光山色的江南調到了地僻民乏的太行山下,做了順德府的二把手——通判,專司馬政。在冷兵器時代,「馬政」是國家的一項大政,受到皇帝的直接關注。
  • 汪曾祺:十年前我回了一次家鄉,發現我們那個家原來是不算小的
    十年前我回了一次家鄉,一天閒走,去看了看老家的舊址,發現我們那個家原來是不算小的。我家的大門開在科甲巷(不知道為什麼這條巷子起了這麼個名字,其實這巷裡除了我的曾祖父中過舉人,我的祖父中過拔貢外,沒有別的人家有過功名),而在西邊的竺家巷有一個後門。我的家即在這兩條巷子之間。臨街是鋪面。
  • 母親去世十多年後的夜裡,歸有光大哭:我是沒有媽媽的孩子
    母親去世十多年後的夜裡,歸有光大哭:我是沒有媽媽的孩子 2020-07-26 2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汪曾祺: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神
    於是,白瓷碗裡加冷水,大半天后,腳沒踏進廚房門,早已菇香撲鼻尖,歡喜得很。從此,每每看汪曾祺的書,都像在尋味兒:天底下竟有這麼好吃的食物,這麼有趣的事,我卻沒吃過,試過,傷心!汪曾祺一生,也談不上多順利,三歲喪母,24歲時大學沒畢業,26歲找不到工作,28歲還靠女朋友救濟,正值盛年時又遇世事不安…… 他說,「不『安』,又能怎麼著呢?
  • 8年12卷《汪曾祺全集》出版
    原標題:8年12卷《汪曾祺全集》出版汪曾祺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長期以來較為分散,給學術研究和讀者閱讀帶來不便。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歷時8年編輯的《汪曾祺全集》出版,彌補了這一缺憾。該全集收入迄今為止發現的汪曾祺全部文學作品以及書信、題跋等日常文書,共分12卷,包括小說3卷、散文3卷、戲劇2卷、談藝2卷、詩歌及雜著1卷、書信1卷,並附年表,共400餘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鬱認為:「魯迅之後,一個作家的作品可以反覆閱讀的並不多,有的作家只有一部兩部或者一篇兩篇能反覆讀,但是汪曾祺幾乎所有文字都可以反覆閱讀,所以在我心中《汪曾祺全集》的分量很重。
  • 崑山先賢—歸有光
    文章一開始,歸有光先生為我們介紹了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的小屋—項脊軒,這裡的生活有苦有樂,作者先來寫其苦:「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後來寫其樂:「日影反照,室使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略加修葺,條件稍加改善,便能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