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將小說視為對生活的回憶,他筆下幾位人物的原型是怎樣的故事?

2021-01-13 北晚新視覺網

作者:陳永平

1995年本文作者(左)、攝像記者劉軍(右)與汪曾祺先生的合影

1995年,我在高郵電視臺當記者,一天,臺長命我到北京給汪先生做個電視專訪,留些視頻資料。那時,汪先生的身體已大不如前,當我提出採訪請求時,他有點遲疑,不過最終還是答應了。我知道,是自己沾了高郵的光。

汪先生將小說視為對生活的回憶,題材大都取自故人往事,真實性強。這促使我在完成汪先生的專訪後,又對幾位人物原型本人或是他們的子女進行更深入的採訪,從而以文學的角度來探尋,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使汪先生「不用記也記得」?他對這些故事是怎樣醞釀、咀嚼和取捨的?

1995年初秋,我和攝像記者劉軍提著兩隻野鴨,到北京拜訪汪先生。兩隻野鴨勾起汪先生的回憶:「《大淖記事》裡不是有個沙洲嗎?沙洲上面可以拾到野鴨蛋。」我順勢開始了採訪:「您執筆改編京劇《沙家浜》,那是『三突出』的作品,很難想像《沙家浜》的作者會寫出《受戒》。」汪先生解釋,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有個祝詞,鼓勵作家解放思想,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作的《受戒》。汪先生說:「我為什麼要塑造小英子(原型名大英子)這個形象?我感覺農村的小姑娘比城裡富庶人家的女兒少一點束縛,比較爽朗。她另有一種健康的美。我的表姐、表妹、女同學都忸怩作態,農村的女孩子沒這一套。有人問,你這篇小說寫的是什麼?我說就是寫人的美,人的健康的美。」抗戰初期,汪先生與家人為了躲避戰亂,暫住高郵縣城東北的庵趙莊慧園庵。汪曾祺的弟弟汪曾慶尚幼,大英子到汪家幫忙帶孩子。汪先生回憶說:「我住在那兒的時候,也就是《受戒》裡明子那個歲數,跟她一起去打場,一起插秧,『崴』荸薺。」

後來,大英子嫁給了界首鎮王家河村的一個農民,兩人婚後子孫滿堂。小說裡小英子的美,深入人心、清新雋永;可在現實生活中,大英子的美卻是十分短暫的——被血吸蟲病困擾幾十年,脾臟摘除,肝臟受到嚴重損傷。也許是緣分吧,汪曾慶恰巧在血防站工作,大英子到城裡看病時,汪曾慶還幫助過她。

採訪《受戒》的人物原型是在汪先生妹婿金家渝、妹妹汪麗紋、弟弟汪曾慶的幫助下進行的。北京專訪結束後,我立刻開始了尋訪工作。深秋的一天晚上,金家渝急匆匆找到我,告知大英子病重,我急忙叫上攝像記者,和金家渝、汪曾慶連夜趕往王家河村。車到王家河村時已是深夜,雖然大英子的大兒子張俊生跟汪家人很熟,但對深夜造訪還是頗感詫異。聽明來意後,他嘆氣搖頭:「母親已經『擱床』,就在早晚。」看來採訪是無法進行了……

兩天後,大英子去世,這成為我巨大的遺憾。在此之後,我曾數次聯絡大英子的兒孫,想通過他們了解老人更多的經歷,無奈他們大都訥於言。一次,老人的一個孫子拿來一份有關祖母的材料,很像是人物鑑定,有「正名」之意,我讀後不知如何是好,轉而希望看看大英子的照片,仍求之不得。最近我看到一張大英子老年時與兒媳們的合影,老人端坐在椅子上,面目清癯,神態安詳;三個兒媳站在身後,面色紅潤、體格健碩,散發著高郵女子健康的美。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汪先生三回故鄉,高郵電視臺得以留下少量的視頻資料,其中一段記錄的是汪先生參觀極樂庵的場景。在與僧人交談時汪先生告知,他寫了釋迦牟尼故事,僧人卻主動聊起《受戒》:「你寫的《受戒》,我們小時候也有這個過程,想跟明海一樣戀愛。但有人這麼想,沒人敢這麼說。」汪先生拊掌仰頭,朗聲大笑……

汪曾祺家的正門開在科甲巷,門朝東,有六七十個房間帶一個花園。後來的汪曾祺故居是汪家的偏房,堆柴草用的,門朝西,開在竺家巷。竺家巷短且窄,卻有兩座酒樓——如意樓和得意樓,生意紅火。汪先生寫過一篇小說《歲寒三友》,說的是一年的年三十晚上,靳彝甫、王瘦吾、陶虎臣三個人打算在如意樓「醉一次」。靳彝甫外出「行萬裡路」三年,回家後見二位友人瀕臨絕境,便賣了自己珍藏的三塊田黃石,得兩百洋錢,分成兩份給他們救急。在北京專訪時汪先生告訴我:「這三個人跟我父親是朋友,我父親跟王瘦吾、陶虎臣特別好。陶虎臣的原名叫陶汝,在草巷口拐彎兒的地方開店賣鞭炮;陶汝的女兒賣給別人,他自己上吊,這個故事有。本來這三個人的故事並不在一起,我通過他們的遭遇,特別是陶汝女兒的遭遇,把故事捏合在一起……自從《雞鴨名家》之後,我有意識地從這些人身上發現美,不把市民寫成市儈。這些人有他們非常可貴的地方。」

由於這三個人都已作古多年,金家渝幫我找來了他們的子女——靳彝甫的兒子靳林,王瘦吾的女兒王乃英,陶汝的兒子陶鈞。1995年,他們都已七十多歲。陶鈞一隻眼有傷,因子承父業,做鞭炮不慎所致。他們三個人雖然沒有讀過汪先生的作品,但與我聊天時講的故事,與《歲寒三友》多有重合。王乃英說到陶鈞的父親陶汝放焰火時,眉飛色舞:「他放焰火逼真。放『蘆蜂追癩子』,像個漂亮法子呢!」陶鈞解釋:「扎個人像個癩子,焰火哧啦哧啦地轉。還有個變化——大老爺變烏龜啦,和尚變驢子。這搭的是兩層架子,上層是軟架子,大老爺放完往下一掉,火就上去了。」王乃英補充說:「放到最後『請駕回宮』四個字出來,大家就紛紛走了。」《歲寒三友》中,陶虎臣在陰城放了兩臺焰火,一臺是「炮打泗州城」,另一臺就是「蘆蜂追癩子」。汪先生用文學的語言,將其描寫得豐富細膩、生動傳神,放完焰火的「閒筆」更如神來:「『二丫頭,回家咧!』『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人們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來了。」每每讀到此處,強烈的畫面感立刻把我帶入童年的情境,讓我感動,又有些惆悵。

《歲寒三友》中三位友人的子女大都住在人民路,即汪先生所稱的「東頭街上」,父輩的友誼一直延續到他們這裡。

《徙》中的主要人物也是真名實姓,高北溟、汪厚基、高冰、高雪……故事大都真實發生過。高北溟是汪曾祺和汪厚基的國文老師,他的二女兒高雪有一飛沖天的志向,但因生活所困蟄居小城,嫁給了汪厚基。小說裡說她患憂鬱症而死,是為了烘託悲傷的氣氛,其實她得的是肺病。高雪嫁過去時,汪厚基已有一兒一女,可以想見他追求小師妹的難度;而汪厚基對高雪的呵護,如汪先生所說,「含在嘴裡怕她化了」,小說裡有真切而細緻的描述。

汪厚基先開米店,後學中醫,小說和現實的情況高度契合。在專訪時汪先生回憶:「高雪小時候長得也不怎麼好看,女大十八變,她上師範以後就很好看了。金實秋聽說汪厚基隨身帶了高雪的照片,很好奇,還要過來看。」

《徙》中人物原型當年仍健在的有兩人:高雪的姐姐高冰和汪厚基。

高郵城有一條巷子叫焦家巷,巷子兩側各有數條向裡延伸的小巷,中段一條小巷曲徑通幽,盡頭有一小院,高冰就住在那裡。高冰對汪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徙》非常熟悉,採訪時,她也提到了照片的事情:「1980年,我遇到了我家妹婿汪厚基。他說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張高雪的照片,我就給他一張,是她病得很厲害的時候拍的,面容已經十分憔悴。他拿到之後很高興,過幾個月又跑來,說高雪的照片已經弄好了,你看看。我看那是個皮夾子式的,用緞子糊起來,周邊繡了花兒,裡面還題了兩句話。他說我以後將永遠擺到身上,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看。」

汪厚基在高雪去世十年後再娶戚寶英女士,老兩口退休後與女兒一起生活。我見到汪厚基時,他已經八十歲了,步履遲緩卻溫文有禮,一看就是有學養之人。戚寶英非常豁達,對丈夫懷念前妻很理解,親自裝裱高雪的照片。照片裝裱後可以開合,打開,左邊是高雪的遺照,右邊是兩排八個字:形雖超脫,影則長隨。汪厚基說:「高雪死了,超脫了,有一種佛意;影子就是她的照片,長時和我在一起。弄好照片以後,我是天天擺到身上。」汪厚基八十三歲時仙逝,想來高雪的照片也隨他駕鶴西去了。

我對汪曾祺先生的專訪,對汪先生筆下人物原型的尋訪,多是1995年秋冬進行的。後來,我將專訪整理成文字,是為《汪曾祺訪談錄》,編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

人走了,作品在——這是作家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謹以此文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而歸有光則將文章的題材和內容拉至煙火氣十足的世俗人間,「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家境衰敗、親長辭世和妻子早殤的哀痛,都圍繞著「室僅方丈」的書屋「項脊軒」徐徐道來,隨事曲折,自然動人。他以《項脊軒志》等名篇,開拓出中國散文創作的新領域。
  • 「閏土」是魯迅筆下的人物,他的原型是誰?後人如今又怎樣了呢?
    說到「潤土」,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筆下的人物,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我們都是從書中認識他的,這個脖頸上戴著項圈的淳樸少年,身上充滿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曾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孩子。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汪曾祺的作品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的作品虛構成分極少,大多數是來自於真實回憶,地名也準確可考。他筆下的那些人物,比如戴車匠、侯銀匠、王二、侉奶奶、薛大娘等人其實都是他當年的鄰居。他在小說集《菰蒲深處》自序中說:「寫小說,是要有真情實感的,沙上建塔,我沒有這個本事。我的小說中的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
  • 林徽因、小林一茶...汪曾祺如何將閱讀趣味化繁為簡
    在另一處亦有佐證,一九九六年所寫《國風文叢總序》有云:「最後為五香野兔、羊糕(山羊大塊連皮,凍實後切片)……這些都是對於旅居的遊子的蠱惑,足以引起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汪曾祺自然不會將自己家鄉的食物名稱寫錯,人文社全集所據小說版本是雜誌的初刊本,若那裡已是「羊羔」,或是雜誌編輯想當然擅自修改的,全集也就沿襲了這一錯誤。這樣的異文校勘僅從字面是無法解決的,須了解地方風物方可。校勘之難,可見一斑。
  • 汪曾祺: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神
    汪曾祺的魅力在此,但又不僅僅如此。他是作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哲學家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汪曾祺的文字如他人,瀟灑自然,文風衝淡,有江南韻味,如他的故鄉高郵。汪曾祺寫美食,令人咂摸口水,躍躍欲試,就算是極其普通食物與飯局,在他的筆下都能找到生機趣味。「油條兩股拆開,切成寸半長的小段。
  • 書評| 讀汪曾祺的第七年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的小說從來都是考驗讀者的敏感度,考驗讀者的感知力。如果你對生活的感情不那麼濃,對日常生活的興趣不那麼大,甚至根本不關心日常生活,只喜歡宏大的敘事,喜歡跌宕起伏轟轟烈烈的情節,那你很大程度上會看不進去。所以,我很理解不愛汪曾祺小說的讀者。因為他的小說就是這樣,不迎合,不刻意,不勉強,各自持有各自的小樂趣,如此正好。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和汪家兄妹見面後,才明白她口中的好是怎樣的好。今年8月,一個暴雨天,車子拐進家屬院,汪朗的妻子到家門口來迎我們,為我們收了傘,又將來訪者的口罩一一掛在陽臺,一人一邊,待會兒你們就不會弄錯。(左)、朱德熙(右)汪曾祺筆下的生活冒著熱氣,文字背後,藏著他的波折一生:出生高郵,在家鄉生活了近20年後,赴西南聯大就學,在昆明待了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勞動4年,最後在北京京劇團工作了近30年,直至去世。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在汪曾祺的筆下,他的父親完全達到了這一標準,幾乎可以說是理想父親的典範。如此快樂,如此理想,但那些點滴毫末的細節又真實得讓人觸手可及,以至於懷疑這些文字的真實性會讓人覺得是一種罪過。然而誠如汪曾祺自己坦承的那樣,他所描寫的童年,並非童年的自己描寫當時的自己,而是1980年代的自己去回憶過去。它代表的是回憶時的心態,而非當時的感受。
  • 汪曾祺筆下虎頭鯊汆湯等土菜搬進五星級酒店(圖)
    昨日,記者從市區某星級酒店獲悉,汪豆腐、鹹菜慈姑湯、虎頭鯊汆湯、油條揣斬肉等汪曾祺筆下的「土菜」搬上星級酒店餐桌,人均餐標也「腰斬」了一大截。對於此舉,業內人士分析,高端酒店另闢蹊徑推出「媽媽菜」、打「文化牌」,或許是一個有效嘗試。
  • 「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而歸有光則將文章的題材和內容拉至煙火氣十足的世俗人間,「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家境衰敗、親長辭世和妻子早殤的哀痛,都圍繞著「室僅方丈」的書屋「項脊軒」徐徐道來,隨事曲折,自然動人。他以《項脊軒志》等名篇,開拓出中國散文創作的新領域。
  • 汪曾祺筆下的淮安味道:獅子頭松而不散,入口即化
    汪曾祺先生多才多藝,他不僅創作了獨具風格的小說、散文、劇本,還擅長書畫,會唱崑曲,精於烹飪菜餚、品鑑飲饌。他一生遊歷很廣,嘗遍天南海北的各種美食,涉筆成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賈 珺不過最美還是家鄉味,汪先生是江蘇高郵人,對家鄉的美食難以忘懷。高郵舊屬揚州府,與淮安府近在咫尺,民俗風情、說話的口音乃至飲食習慣都很相似。
  • 向陽而生熊頓有沒有原型人物是誰 熊頓的真實故事是怎樣的
    電視劇《向陽而生》就要播出了,這部劇的主角熊頓是一個患了腫瘤的漫畫家,一直在堅強的同病魔抗爭,並且熊頓這個人物在現實中是存在的,是之前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的主角。熊頓的原型是誰  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熊頓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青年漫畫家熊頓在遭遇情感與職場雙重挫折時,身處逆境,卻勇敢與病魔抗爭,堅持笑對人生,感染身邊每一個人的故事。  在劇中的主人公叫做熊頓,一個衣食無憂的女孩,抱著成為漫畫家的夢想來北京打拼,在說服家人後,經歷了千辛萬苦找工作、找房子總算在北京安頓了下來。
  • 人物塑造高手進階:原型心理學
    人物塑造是小說創作過程中一個永恆的話題。在以個人英雄主義為核心的網絡小說中,能否塑造出生動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直接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成敗。這便是——強化心理原型標記。  簡單易懂的原型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有助於人物的心理刻畫,這並不難理解。  但實際上心理學種類非常多,比如研究治療心理疾病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神經系統與心理活動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年齡與心理變化的發展心理學等等。  顯然,為了寫小說把這些一一學過來根本沒必要。  對於網絡小說創作而言,原型心理學更加快捷方便。  (本文僅涉及皮爾遜十二原型心理學中最淺顯的理論基礎。
  • 汪曾祺筆下的美食,生動到肚餓!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老先生對現代文學的造詣可是如火純青,我很喜歡讀汪老寫的散文,生動形象,很有意思。(推薦朋友們可以看看汪老的《露水》)而且汪老對美食的見解也是非常的獨到,我摘抄整理了一下,給大家欣賞一下汪曾祺作家筆下的美食。馬鈴薯下午,畫馬鈴薯的葉子。
  • 《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我們對汪老的愛就像汪老夫子自道的詩所說的那種『人間送小溫』的感覺」「我們對他的愛中包含著對生活的愛,對生活中那些美好有趣的事的愛,對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好男好女的愛,對所有的生活中的美好的、有趣的事物,包括那種語言的愛」。圖:李敬澤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總裁鮑洪俊代表主辦方致辭。
  • 「小說精讀」:汪曾祺《侯銀匠》
    主編:王濤欄目主編:楊文慧 / 責編:孟麗審校:孫夢霞 / 美編:蘇木編者寄語在小說創作中,汪曾祺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然而,我們過多地膜拜權力與金錢,讓青史蝸居在陋巷,暴露隱私、吸引眼球卻大行其道。歲月輪迴,繁華成了過往,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心底的柔軟早已由青變黃,零落成殤。
  • 揭秘汪老筆下 「高大頭」原型
    ■ 陳其昌高郵的城裡小橋,距我家不到一百米,橋北就是汪曾祺小說《皮鳳三楦房子》中「高大頭」的原型——高天威的鞋匠鋪
  • 「煙火神仙」汪曾祺:任世間嘈雜汙濁,總能將初心守護
    回憶汪曾祺先生的一生,始於1920,歷經70多個春秋,飽含近現代中國的歷史滄桑與曲折。他是最有資格埋怨世道不公、頹廢沮喪的那代人。可是,他的精神脊梁從未垮掉,始終能於亂世之中覓得一份屬於自己的自在天地。仿若領悟了庖丁解牛的真諦,任世間嘈雜汙濁,他總能將初心守護,行走世間卻從不受染。
  • 在一起同行單元楊洋樂彬醫生原型是誰 樂彬原型故事人物介紹
    《在一起》同行單元楊洋飾演的是樂彬醫生,在疫情爆發之後他幾次申請要回武漢支援,最後在交通很不方便的情況下輾轉多次終於到了武漢。那麼楊洋樂彬醫生原型是誰?樂彬原型故事是怎樣的?  在一起同行單元楊洋樂彬醫生原型是誰  《同行》單元中,楊洋飾演的樂彬醫生原型人物是華東科技大學感染科醫生朱彬。
  • 蓉榮證實「小月月」是筆下人物 網友指責變態
    與此同時,她也開始現身接受媒體訪問,承認「小月月」僅是筆下人物,有原型而已,由於「小月月」的火爆,「蓉榮」目前已經搬家辭職。這個結局,令不少追捧「小月月」的網民失望落寞,但越來越多的網友,已開始指責這種蓄意炒作、變態審醜,完全是浪費生命。「小月月」只是筆下人物「蓉榮」的「小月月」原帖,8天之內居然有了4000多萬的點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