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神仙」汪曾祺:任世間嘈雜汙濁,總能將初心守護

2021-01-10 裝睡者

回憶汪曾祺先生的一生,始於1920,歷經70多個春秋,飽含近現代中國的歷史滄桑與曲折。他是最有資格埋怨世道不公、頹廢沮喪的那代人。可是,他的精神脊梁從未垮掉,始終能於亂世之中覓得一份屬於自己的自在天地。

仿若領悟了庖丁解牛的真諦,任世間嘈雜汙濁,他總能將初心守護,行走世間卻從不受染。他愛著這個略顯冷漠的世間,更愛那鬱鬱蔥蔥的人間草木,觀其姿色,品其滋味,真實而熱烈如同一個自在的"煙火神仙"。

一、行走在寒涼世間他的心始終溫暖

1、故鄉的河流始終流淌他心間

人們常說:好的童年能夠治癒一生的不幸。這句話在汪曾祺先生身上得到了極好的證明。已然是動蕩不安的1920年,汪曾祺先生出生在了高郵一戶舊式地主家庭裡。雖非大富大貴,先生的年少時代總是衣食無憂的。

書香門第的渲染下,汪曾祺年幼時便開始展露文學的才華。他的故鄉有一條滋養民生的高郵湖,古名樊良湖。這條湖沒有海的波瀾壯闊,亦沒有大江大河的洶湧激蕩,它只有脈脈含情與溫柔樸實。

如同祖父對他的學習教導,雖有嚴厲卻不失溫情,在他學得煩累時總會尋得法子予他解悶。亦如他的祖母四季不閒地為家人準備:粽子、糟魚、湯糰等風味美食。即便生母早逝,父親與繼母對他的溫柔疼愛亦沒有減少半分。他在這片故土恣意而快樂地長大。

後來先生回憶童年時,總會無比欣慰地表示,雖然生於動亂的時代,但是有著人情味的家庭溫暖使得他的心始終保有一份柔軟,如同他無限眷戀的家鄉湖水一般。即便,後來歷經世事磋磨,那條湖,那些情,那些兒時的回憶始終流淌在他的心間。

2、如水的脾性令他自在而豁達

如此無憂無慮的年幼時光終究要揮手道別,隨著時局動蕩,家道中落,護佑自己的人逐漸老去,成年後的汪曾祺便義無反顧踏上謀求生計的道路。

初出茅廬的他,生性如水般溫吞而綿軟,不善交際亦不夠圓滑。從繁華上海到綺麗香港,再是遊學昆明行至越南,兜兜轉轉間步入西南聯大文學系。這期間不乏窮困潦倒的時刻,空有一身文學素養卻無法謀取生存的辦法。

可即便如此,在逼仄而魚龍混雜的旅館裡,他也能為一顆倔強的芋頭讚嘆而重獲勇氣,繾綣溫柔的昆明之雨亦是能掃清他所有的苦悶。於細枝末節處,總能覓得生活的趣味,這是他作為文人的敏銳,更是他為人的包容與溫柔。

雖然最絕望之時也曾想一了百了,卻終被自己的授業恩師沈從文先生罵醒,安慰一番後為他謀取了安身的差事。

後來,他遇到了許多知己,亦遇到了今生所愛,顛沛流離裡始終能獲得人們豔羨的溫柔以待。是他如水的脾性令他的世界總是少一些尖刻多一縷溫情,所以無論花草還是他人總是願意與他親近。

二、他愛世俗煙火直白而情長

1、他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

他對世間的熱愛,並不是流於表面的膚淺,而是深入骨髓,在自己的心間建造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他酷愛花草,總能咂摸出一番獨特的情致來。

他寫紫薇花,並不多著筆於人們耳熟能詳的紫薇花形貌,而是追根溯源研究起人們何時青睞紫薇。細緻而簡練地將紫薇花的由來道明,更由此鋪開寫它的別稱與暗喻,既有歷史的厚重與雅致,亦有人間煙火氣。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概莫如此,既有內涵又不疏離,更不流俗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當無數文雅人士控訴梔子花的香氣過於濃烈粗俗時,汪曾祺先生立刻跳出來為其打抱不平,仿佛看到一個老頑童對著道貌岸然的名門正派撒潑打滾,著實可愛。

不是名門正派的準則都值得推崇,世間的善惡美醜總要自己用心體會。所以,先生的心底有一座獨特的秘密花園,其中花朵並非名貴正確才被他種植,只要他真心喜歡,便痛痛快快種它個滿園飄香。

2、鍾情時令美食遍嘗世間百味

他愛四季流轉芳菲的花朵,更愛應季飄香的美食。"雞頭米老了,夏天就快過去了。"汪曾祺先生品味的不僅是世間百味,更是體悟其中的時光流轉。所以,他學會了珍惜與原諒。

那篇令世人稱頌,透過文字便能看到青紫夢幻品嘗到絕美酸甜滋味的《葡萄月令》卻是來自先生被劃為右派,下放改造的困苦歲月。然而,在旁觀者都覺得痛苦不堪的往昔裡,先生卻活得格外有滋有味。

他仔細珍藏著種植葡萄的每個細節,用自己的筆觸將這段有些苦澀的時光,釀造成了珍貴的酸甜回憶。很多年後,他與曾經一起勞作的人重逢時,雙方都已老去,那相逢並沒有撕心裂肺地宣洩與傷悲的淚水,只有爽朗一笑閒話家常的瀟灑。

人生如同葡萄的月令一般,經歷艱苦磨難,酸甜收穫,終究要埋入泥中迎接消亡重生。亦如自然萬物一般,終究逃不過輪迴往復。

既如此,又何須長籲短嘆,走過四季流轉遍嘗人間百味。去感知,擁抱再揮別,豁達看去,萬般情愫早已在心間。如此,便也算不辜負此生年華。

三、為何先生的文與人生能如此詩意又充滿人間煙火

1、先生的人生路格外崎嶇坎坷

生於1920年的先生足夠不幸,那不僅是他個人的時運不濟,更是那個時代逃脫不了的宿命悲歌。即便家境優渥,親人慈愛,動蕩不安的時局裡這樣的溫情終究難以長存。

為了生計,先生遠走他鄉,遊學謀生。若是太平盛世,以先生的才學足夠獲得安逸順遂的人生。只是那樣不堪的歲月裡,總是讓人想起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悲涼。他輾轉多地,長年窮困潦倒,經歷過饑寒交迫亦看過無情戰火。手無縛雞之力,只能依靠手中的筆慰藉心靈填飽肚皮。

總算逃過戰火紛飛的動亂時代,迎來了安寧天下,但命運卻格外苛責這代文人。十年的浩劫與磋磨,令多少人無端受辱,甚至毀家隕命。

作為文人的先生也同樣裹挾其中難以抽身。好在,他的通透樂觀令他最終走出了那段歲月,後來也算是獲得了世人的肯定與尊崇。

只是面對這些虛名,歷經磨難的先生早已不放在心上,不若賞花花草草品嘗美食來得痛快自在。他的一生不僅看過自身的繁華落寞,更是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跌宕起伏。

豐富而曲折的人生閱歷無疑是他寫作的瑰寶,他看得透徹明了,知曉現實的殘酷與血腥,足夠厚重悲涼的氛圍裡他依舊選擇用詩歌的華衣將它包裹。他曾說過,是這個世界先愛的他,所以他不能不愛它。

2、先生的骨子裡是絕對的樂天派

翻閱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宛若在天乾物燥的時節飲茶,初時只覺得平淡甚至略帶苦澀,但稍作回味便能體會到其中的無盡甘甜,茶香嫋嫋經久不散。這便是先生寫文為人的妙處,總能透過平凡小事尋得世間樂趣。不似他人,總思量著如何成就一番驚天偉業令世人嗟嘆。

所以,他並不仰慕泰山的恢宏,忙不迭地為它讚嘆稱頌,只於亂雲密霧裡承認泰山的偉大同時,始終守護自己內心微小的安寧。被世人稱作中國最後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卻未嘗過幾日士大夫的悠閒自在。

在殘酷歲月結束,他原以為會徹底擺脫困境的時候,再一次被時代打倒。那是他的子女記憶裡,先生難得的抑鬱時光。他每日前往玉淵潭散步,若是一般文人,身處困境,必定是滿心傷悲,定要糾結出感時傷懷的文章。

而在這段時光裡,先生筆下誕生的卻是《枸杞》《槐花》《長進樹皮裡的藜》,其中雖有愁緒但總是點到即止,不蔓不枝。是倒黴的環境之下,他抒發的依舊是獨有的黑色幽默。

不論成長環境的影響,現代心理學亦指出,有些人天生就是樂天派。他身體裡的快樂因子極其容易被激發,總是有將悲傷輕描淡寫立刻拋卻的能力。大抵先生便是這種,只要得見些自然光彩便會立刻獲得幸福感的存在。

3、先生的慈悲心存於字裡行間

先生的小說永遠充滿著詩意與煙火氣,譬如《侯銀匠》這篇文章。開篇便是侯銀匠的女兒到了出嫁的年紀,他們出身貧寒,卻勤勞而赤誠。侯銀匠手巧,女兒也隨父親那般靈巧周到,自備嫁衣,帶著父親贈予的花轎便嫁了人。

在人口眾多的婆家,七竅玲瓏的心思令她迅速得了所有人的喜,日子平安順遂。通篇都是兒女心思,家長裡短的生活瑣碎,只在結尾以孤獨的侯銀匠念起: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兩句文不對題的詩文裡悠悠結束。

世人終將孤獨的悲涼便力透紙背直擊人心。他始終願意相信,世間充滿著美好與值得,但也清楚地知曉最終都是曲終人散的寂寥。

可是,他不期望世間行走之人因此而充滿"冷氣"。所以,他致力於挖掘一切平淡的美好,又懷著慈悲心將其埋葬。他期望所寫文章的字裡行間裡,能始終有著這份人間小溫暖,熨帖著人心保有珍貴慈悲。

四、總結

寫文於先生是生計,亦是他的修行。在遣詞造句的琢磨裡,他看透世間的殘酷與真實,即便如此,先生還是選擇了義無反顧的溫暖前行。

這是他的選擇,亦是他秉持的道。他尋到了屬於自己的道,即便經歷萬千磋磨也未曾削減半分。看似柔弱不堪,實則堅韌勇敢。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終令他修成自在的"煙火神仙"。

相關焦點

  • 汪曾祺: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神
    汪曾祺的魅力在此,但又不僅僅如此。他是作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哲學家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汪曾祺的文字如他人,瀟灑自然,文風衝淡,有江南韻味,如他的故鄉高郵。汪曾祺寫美食,令人咂摸口水,躍躍欲試,就算是極其普通食物與飯局,在他的筆下都能找到生機趣味。「油條兩股拆開,切成寸半長的小段。
  • 汪曾祺8句經典語錄,滿含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告訴你:人間值得
    汪曾祺經典語錄選摘,短短8句話,滿含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告訴你:人間值得!1、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2、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5、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6、 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7、 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麼說什麼,沒有話說時,儘管長著碧葉。
  • 臺東夜市煙火氤氳 最撫你我凡人心
    汪曾祺曾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煙火氣,是樓下店鋪的豆漿油條,是平凡生活的柴米油鹽,是紅泥火爐的把酒言歡,是街巷市井的嘈雜喧鬧……
  • 書評| 讀汪曾祺的第七年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所以,我很理解不愛汪曾祺小說的讀者。因為他的小說就是這樣,不迎合,不刻意,不勉強,各自持有各自的小樂趣,如此正好。胸中的種種不平皆能解開汪曾祺的小說用今天的話說起來,第一大觀感,可謂「淡定」。讀完他寫的故事了,總覺得胸中的種種不平,皆能解開。淡是他傳達出的味道,也是他看世事的方式。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
  • 清水混凝土案例—汪曾祺紀念館
    汪曾祺紀念館文化特色街區位於京杭大運河邊的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高郵市。使用現澆清水混凝土建材肌理,基地周邊的老街和巷弄,縱橫交錯,緻密甚至有些擁擠的尺度構成了中國傳統城市中樸實而鮮活的煙火氣息。現場保留材料細部清水混凝土樣板牆汪曾祺紀念館文化特色街區,從街區布局到紀念館設計,從空間構成到材料與細部表達,都試圖「貼近」汪曾祺,「貼近」高郵古城,用汪老的話說,「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於平淡,納外來於傳統,不今不古,不中不西。」這也是建築一般都使用清水混凝土材料的原因,它簡約質樸、自然莊重又不失大氣。
  • 食光不老,我們不散‖從美食到人生,《最是那碗人間煙火》
    馮遠臣的《最是那碗人間煙火》就是這樣一本書,以整個民國時期為背景,以一眾民國大師為基點,向讀者朋友拉開了一副那個時代人們活色生香的美食圖景。這本書共提到二十九位民國時期的人物,單從人名上看,他們之間就有很鮮明的共同點,即都是民國名人、要人。
  • 黃山守松人胡曉春 不忘初心 十年守護
    為了更好地守護好迎客松,1981年起,黃山風景區專門設置了「守松人」崗位,24小時專人守護。如今,第十九任守松人胡曉春已經在這裡守護了10年。有人會說,一棵松樹能有什麼變化呢?的確,松樹的日常變化微乎其微,這要通過檢測裝置記錄,並需要豐富的經驗進行判斷。從松樹枝丫、松針、樹皮的細微變化,到支撐架、拉索、防雷設施情況,胡曉春白天每隔兩個小時例行檢查一次,夜間隨時起床查看情況。遇到颱風、暴雪等惡劣天氣情況,每隔半小時左右就要進行巡查。  因為工作性質的需要,守松人需要每天在山中堅守,夜深人靜時的寂寞感是最難熬的。
  • 《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他將《汪曾祺別集》的出版視為一場跨世紀的文脈接力,「1988年,先生自編的文論集《晚翠文談》,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先生以家鄉高郵為背景的小說集《菰蒲深處》,此後浙江文藝出版社不間斷地推出先生的小說集、散文集。一代代的浙江出版人與汪先生及其家屬之間持續續寫的文脈傳承,成就了今天《汪曾祺別集》這份獻給先生百年誕辰的賀禮,也寄託了我們對汪先生的溫潤致敬、綿綿愛戴」。
  • 利劍出鞘 初心精神守護群眾安全
    「初心利劍巡邏隊將秉持發揚玉堂先輩首創、為民、奉獻的初心精神,全力開展群防群治工作,整合網格和民情代辦工作,守護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讓廣大村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上新屋黨支部書記童偉榮說。
  • 林徽因、小林一茶...汪曾祺如何將閱讀趣味化繁為簡
    一為羊羔,一為羊糕,同一種食物出現異文,總有一個是不對的。許多人從生活習見判斷,多會認定「羊羔」正確,其實不然,「羊糕」乃汪曾祺故鄉高郵的食物——凍結的白煮羊肉成塊,吃時切片,正是小說中描寫的:「這地方人沒有自己家裡做羊肉的,都是從燻燒攤上買。只有一種吃法:帶皮白煮,凍實,切片,加青蒜、辣椒糊,還有一把必不可少的胡蘿蔔絲(據說這是最能解羶氣的)。」
  • 官場生態汙濁貪腐就「剎不住車」
    這起系列腐敗案件牽出了先後任該區交通運輸局局長的劉正輝、巨邦儒、辛曉梅、楊哇瑪、沈曉棟,5任局長前「腐」後繼,令人震驚之餘,更發人深省。(6月21日《中國紀檢監察報》)有個成語叫「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意思是說,前面的車翻了,後面的車要引以為戒,避免跟著翻車。一個單位或部門亦需牢記「前車之鑑」,前任領導因為貪腐問題而落馬了,繼任者要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今年8月,一個暴雨天,車子拐進家屬院,汪朗的妻子到家門口來迎我們,為我們收了傘,又將來訪者的口罩一一掛在陽臺,一人一邊,待會兒你們就不會弄錯。汪朗從房間裡走出,他今年69歲,頭髮漸白,說話的時候,眉眼像極了他的父親汪曾祺。
  • 老街,城市煙火地
    才會找到這個城市最美的煙火。 汪曾祺說過 古時泉州36鋪94境, 每境每鋪每條街都有境主神, 他們守護這裡人的生老病死, 旦夕禍福,為你分擔,替你商量。
  • 汪曾祺:水母
    汪曾祺在中國的北方,有一股好水的地方,往往會有一座水母宮,裡面供著水母娘娘。這大概是因為北方乾旱,人們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是個神仙!從此往後,小媳婦就不用走老遠的路去擔水了。要用水,把馬鞭子提一提,就有了。這可真是「美扎」啦!一天,小媳婦住娘家去了。她婆婆做飯,要用水。她也照著樣兒把馬鞭子往上提。不想提過了勁。把個馬鞭子一下提出缸口了。這可了不得了,水缸裡的水譁譁地往外湧,發大水了。不大會兒工夫,村子淹了!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縱使經歷坎坷艱困,經由他溫情脈脈的文字洗禮,也能化苦難為一笑。很難想像能有比汪曾祺更順生知命的樂天派了。然而就像那句常說的成語「一葉障目」一樣。汪曾祺那些讓人心生暖意的文字就是障目的那片樹葉,它用覆蓋在文字表象的溫情與美感,遮蔽了讀者的眼睛,讓人看不到潛伏在美好內裡深處的辛酸苦楚。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汪曾祺寫高郵的小說最多,但實際上他在這裡呆到19歲以後就離開了,他大概也沒想到自己會離開那麼久,晚年他曾想回高郵住上一兩年,最終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我在文遊臺看到過汪家老宅的布局圖,汪曾祺的故居原本是不小的,這裡應該只是故居一隅。站在故居門前,透過玻璃窗往裡面張望,好像沒有人。
  • 汪曾祺趕上了昆明的戲劇高潮
    此時汪曾祺正在等待聯大錄取。 205 1942年6月,汪曾祺所屬的青年劇社也排演了《野玫瑰》,演出三天——這算是汪曾祺青年時期與富順(陳銓是富順人)的唯一交集?
  • 我們怎麼編《汪曾祺全集》| 紀念汪曾祺誕辰一百周年
    當時跟我提編《汪曾祺全集》這個事的是季紅真老師。季紅真八十年代在文壇是非常有名的學者,搞文化批評,她較早關注汪曾祺文學創作、寫評論的學者,據汪先生家人說,汪先生當時也很看重她,覺得她的評論比較到位、比較理解他的作品。    我很信任她對汪曾祺先生的創作的判斷。能給一個作家出《全集》,他肯定是各方面成就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