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一代散文大家,作品名句曾經爆紅網絡,一生卻不順利。
歸有光,其字為熙甫,熙本身就是光明的意思,他出生於崑山,在今江蘇境內。歸有光可謂是小時了了,九歲就能開始自己寫文章了,十歲的時候便是寫出了千餘來字的乞醯論。後來更是一路順利,二十歲的時候考了個第一名,通曉四書五經史書。但是,他的輝煌簡歷就此而終了,二十歲那年歸有光去南京參加鄉試,沒有考過,在歸有光後來的人生生涯終,他接連考了八次鄉試,都沒有考中。
不過歸有光的文章是寫的真的好,歸有光本人是明朝中期文壇唐宋派的代表人,也是成就最高的人物,當時的文壇捲起了一股復古潮流,以李夢陽為首的前七子衝擊了明朝早期臺閣體的靡靡風氣,而到了嘉靖中間,以李攀龍王世貞的後七子,比如王世貞就多寫古體詩樂府詩,他的文章就有李太白的影子在。而歸有光這一派唐宋派便是在當時於後七子分庭抗禮,當時歸有光認為王世貞狂妄,可惜文章不夠力度,過於平庸,儘管後七子一派也曾批評過唐宋派,王世貞心裡也特別不舒服,但是不舒服歸不舒服,生氣歸生氣,王世貞卻依然十分地佩服歸有光,大大地讚揚他說,千年以來才出了像你歸有光這些一個人物,能夠繼承韓愈歐陽修此等唐宋大家的文風。
我並不是跟你走的不是一條路,只不過是因為這麼久以來自己都沒有什麼成就而自傷啊。這是文人相惜的言語,也足以見得王世貞一代宗師的風度,儘管他成就不夠,他卻從未失去過可以被大家學者的資格。歸有光的文章到底如何,其實對比下今人對他與對王世貞的了解度便可以知道,他曾經那篇描寫自己舊房子的《項脊軒志》的最後一句寫亡妻的話已經一度爆紅網絡,為人傳頌。歸有光本人的文字也特別有自己的個性。雖然說是繼承唐宋古人韓愈等人文以載道的觀點,但是歸有光的文章卻是擅於捕捉日常柴米油鹽一類零碎瑣事,文章字句情真依足,並且描寫可人,正如最著名的項脊軒志一文,寫景十分生動,對人物事情的記載詳細動人卻有不失真,比如他寫乳母同他講述自己母親在世時撫養他與他姐姐的對話,只通過對話敘述,
卻是十分真切,又寫喪妻,描繪妻子音容往事,又借一枇杷樹道出睹物思人之慟,這篇文章實實在在地描繪出了那所老舊的房子與作者而言的重要性,從兄弟分家祖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認可先母往事亡妻不復的一系列事情寫出了年歲過往物是人非的悲傷,同時在聯繫歸有光終年不舉,熬讀白頭,也可以從這篇文章裡看見一名讀書人的弔影單只的悲痛。就連他的對手王世貞也對此文讚嘆到,此文天然未有雕飾,卻依然讀之有味。 除了這一篇紅透大街的描寫故居的文章以外,歸有光還有一篇同樣在明朝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寫人物的文章,
那便是寒花葬志,從標題來看,是一篇緬懷逝者的小文章,還描繪其妻魏孺人,所述之景溫馨暖人,生動無比,將人物形象寫得別具特色,寫出了寒花的質樸單純可愛,也寫出了妻子的溫柔風趣,然而作文時,歸有光的女氣與婢女寒花其實都已經去世了,因此歸有光也不僅僅是在悼念寒花,還有奄忽人世,離他而去的妻子。歸有光在考不後,把家搬到了嘉興,置辦起來學堂,開始帶學生,當時他的學生很多人,大家普遍都稱呼他為震川先生,因為他在江邊講學,震川是他的號。歸有光一生立志著文,特別崇尚太史公司馬遷,同時他也繼承了韓愈的一些特點,鑽研學術,對經學十分精通,並與名家並稱。
歸有光直至六十歲那年才考中了進士,當時他同那個時候很有位份的內閣大學士高拱交好,被留在了內閣,做一位文學侍從,本來他是特別興奮自己有這樣的機會的,卻因為日夜操勞過度,在他六十六年的那年,染上了重病,就此抱憾而逝。歸有光的一生不算是很順利的,早年屢考不中,直到六十歲才成為進士的經歷絕對不算是好的,但是歸有光依然能夠找到自己該做的能做的,其人不論是在學術方面還是文章方面甚至在較短的官宦生涯中都是堪稱典範的人,絕不失為卓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