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名將的韓信,在擊敗項羽之後,功勳卓著,彪炳史冊。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裡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卻不能壽終就寢。
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氏誘殺於長樂宮,最終還是死在了女人手裡。難道韓信的死真的是對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嗎?韓信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01楚漢之爭,三家分秦
公元前206年,秦朝經歷2世而亡,也是名副其實的短命王朝。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了全國的統治權,開始了著名的楚漢之爭。而就在這場戰爭中,韓信的軍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03年,韓信攻下了齊國,上書劉邦,希望劉邦能封自己為齊王,劉邦屈服了。就這樣,韓信成為了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股軍事力量。
對於此時來說,韓信脫漢自立,完全不是沒有可能。第一個來勸韓信自立的是項羽手下的謀士,叫武涉。然而因為武涉是項羽的人,所以前來做說客,韓信是打從心底牴觸的,所以這事肯定沒談成。
很快第二個人來了,這個人還是韓信手下的人,他叫蒯通。蒯通的大體意思就是,韓信只是劉邦用來消滅項羽的武器,如果項羽被消滅,劉邦就會掉頭來消滅韓信了。勸他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誰也不去消滅誰,這樣大家都相安無事。
然而面對蒯通的遊說,韓信猶豫了。開始變得優柔寡斷,完全沒有在戰場上那種殺伐果斷的精神。如果要保持現狀,韓信完全心安理得,因為他堅信劉邦不會背信棄義,同時韓信也沒有忘了劉邦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最終還是沒有自立為王。
02天下歸劉,衣錦還鄉
從韓信逼迫劉邦封了自己為齊王之後,劉邦和韓信之間開始有了嫌隙。但劉邦此時還是隱忍不發,因為他還需要韓信幫他消滅項羽,所以韓信的條件,劉邦都滿足了他。
在韓信讓劉邦給自己封王的時候,劉邦這邊也是自身難保,正被項羽的軍隊合圍在滎澤,正急著等韓信出兵來援,等來的卻是韓信要自己封他為王的書信。在張良的勸說下,劉邦就封了這個齊王。
可得到齊王名號的韓信還是按兵不動,不僅韓信不來,其他的諸侯都沒有過來。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劉邦最終和各諸侯達成了一個協議,就是拿下項羽之後,大家共分項羽的地盤。
就這樣,各個諸侯在得到劉邦的許諾之後,開始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最終與項羽戰於垓下,逼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戰爭結束了,劉邦迅速拿到了韓信的官印和兵符.。至此,韓信成了一個無兵無權的光杆齊王。
大漢五年,劉邦即皇帝位,大封天下群臣。因為韓信是楚人,從齊王被封到了楚王,同樣也是沒有任何兵權。當然,此時的劉邦還是算厚道了,他沒有報當時的要挾之仇,而是繼續讓他享有王的爵位,讓他衣錦還鄉。
03君臣嫌隙,兔死狗烹
雖無兵權,但韓信在楚國的日子過的還算是滋潤,劉邦韓信君臣二人彼此相安無事。韓信雖然知足了,但劉邦心裡還是有芥蒂的。他始終擔心。畢竟韓信的功勞和威望實在太大,雖然此時他沒有兵權,但還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劉邦在等到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他除掉韓信的機會。很快,這個機會就到了。就在韓信當楚王的第二年,有人誣告韓信謀反。雖說是誣告,但劉邦覺得這是敲打韓信的好機會。
但劉邦還是忌憚韓信的威望,就和陳平商量對策。最後定下南巡的政策,希望能有一個機會拿下韓信。韓信接到這個消息頓時慌了,為了向劉邦投誠,他殺掉了躲在韓信家裡的鐘離昧,鍾離昧本來是項羽的人,和韓信是老鄉,項羽兵敗後,韓信就收留了鍾離昧。
韓信背信棄義,出賣朋友,把鍾離昧的人頭送去給了劉邦。劉邦可不理會這些,就派人把韓信抓了,也不南巡了,直接回了長安。韓信就在這裡說下了那句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敵國已破,我固當烹矣!
返回長安後,或許是劉邦有感於當日之恩,又或許沒有得到韓信謀反的證據,最終還是沒有殺韓信。不過也沒有放韓信,而是把他關在了起來。沒多久,劉邦大赦天下,韓信也被放了出來。不過也沒有放他回封地。就這樣,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留在長安聽候差遣。
04任人魚肉,逝於婦人
留在長安的韓信已經是劉邦案板上的一塊肉了,不過劉邦還是沒有動手,他打算就這樣讓韓信得到一個善終,這樣對大家都好。劉邦沒有落下一個枉殺功臣的罪名,韓信也不會落得一個悲劇性的下場。
但又是什麼讓韓信走上覆滅的道路呢?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之後,內心非常不快,經常稱病不上朝。窩在府裡生著悶氣,,整天嘀嘀咕咕,牢騷不斷。
大漢十年,韓信的好友陳豨被奉為巨鹿太守。韓信前去拜別,還對陳豨說了這些話:巨鹿是很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你去之後肯定會有人告你謀反,如果真的這樣,你千萬不要束手就擒,就算不反你也要反,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然而,陳豨到了巨鹿之後,還沒有人誣告他,他就反了。劉邦當時非常生氣,御駕親徵親自去討伐陳豨。留下呂后、蕭何等人坐鎮京師。劉邦走了之後,韓信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他準備把監獄的人放出來,去攻打皇宮。然而還沒有行動就走漏了消息。呂后得知消息之後,就去找蕭何商量。蕭何建議:誆騙韓信,說前方大捷,群臣都要進攻慶賀。
因為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對於蕭何的邀請,韓信沒有拒絕的理由。就這樣獨自進了皇宮,沒想到剛進了長樂宮,就被埋伏在一旁的士兵拿下了。因為之前劉邦曾經許諾過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呂后就手下的婢女用黑布把韓信蓋住,用棍棒亂砸,就這樣,一代名將最終死在了一群婦人手裡。
劉邦回京得到消息之後,又高興、又同情、又嘆息、又可惜。韓信始終是他心頭的一根刺,現在除掉了,也就是劉邦沒有後患了。可畢竟韓信是劉邦的愛將,兩人出生入死這麼多年,如果沒有一點感情那是不可能的。韓信死後劉邦的心情不可謂不複雜,
劉邦向呂后問道,韓信最後可有遺言?呂后答道:我悔不該用蒯通之計。劉邦下令,讓人把蒯通找來。問明實情,劉邦欲烹之。蒯通卻大呼冤枉,稱:秦朝天下大亂,所有豪傑風起雲湧。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有英雄都有資格去競爭,這些人在附庸諸侯的時候,只要考慮自己的主公的。我蒯通那時候是幫助韓信的,我當然只知道為韓信出力,此謂各為其主。我如此忠心耿耿,何罪之有?劉邦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他覺得蒯通說的有理,就把他給放了。
韓信,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掙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戰鬥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他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二,卻在最不能反叛的時候涉嫌謀反。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天下已集,乃謀叛逆。
有的人說他是被劉邦逼著走上了這條路,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作為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吒風雲,甚至是他的猶疑不決、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耐人尋味,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