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之下的江邊垂釣,或許成為了韓信的人生轉折點
根據歷史記載,韓信出身卑微,可以說整個劉邦集團的文臣武將的出身,都是普遍偏低的。因此也有學者將劉邦起義,定位為秦末農民大起義的一種,與項羽集團的出身非富即貴相比,劉邦集團未免顯得頗為寒酸。
可戲劇性的是,就是這麼一群"蝦兵蟹將",居然完成了推翻秦朝統治的歷史任務,同時還在楚漢爭霸戰爭中,逼得一把手項羽於垓下自盡,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還處於平民時期的韓信,似乎展現出了一副遊手好閒,不諳世事的市井混混樣子,這和之後作為西漢開國將領,封侯拜相的韓信簡直是兩個人。
那麼韓信從小小的平民,一步步晉升為劉邦軍政集團的核心人物,這個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晉升之路必然是艱難且漫長的,當時韓信身邊的人都不怎麼待見他,而且也不給他好臉色看,甚至對其打罵,這是韓信最為落魄的時期。
生活毫無依靠的韓信,似乎成為了乞丐一樣,好心的地方亭長見他氣質非凡(說實話當時落魄到那種程度了,哪裡還有什麼氣質,估計是長得帥吧),便收留韓信,不過卻受到了亭長夫人的冷嘲熱諷,最終也只能夠選擇捲鋪蓋走人了。
不過說來奇怪,都沒吃沒喝的人了,韓信居然還有心思去城下的護城河釣魚,正好還遇上一幫母愛大發的大娘們,見他如此落魄,這些洗衣服的大娘每天都會給韓信送吃的,這或許成為了韓信人生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投到劉邦門下,韓信開始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在接下來發生的一幕,我們就非常熟悉了,那就是一個身體強壯的屠夫,對韓信冷嘲熱諷,甚至逼得韓信從其胯下鑽過去,這就是歷史上關於韓信的"胯下之辱"。
結果韓信也就照做了,這也是今天人們對韓信性格軟弱評價的重要依據,那麼事實上的韓信真的是如此軟弱嗎?
也許今天我們無法考證,韓信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也許歷史的書寫者在描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或許也是聽人所說的。
但是從韓信在此之後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他完全就像是換了一個人,開始積極向上,這其中或許是有為他送飯的善良大娘的影響因素吧。
時間來到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整個秦朝一片大亂,韓信此時決心從軍,便投靠了當時頗有實力的項梁、項羽集團。
不過由於韓信當時的出身是在是太卑微了,在貴族勢力充斥的項羽集團,根本上沒有出頭之日,因此他便決定出走,最終來到了當時勢力很小的劉邦集團。
劉邦本人的出身其實也不高,也只不過是一個小亭長的官職,跟隨他起義的人和項羽方面也是天差地別,韓信選擇投靠劉邦,根本上還是因為在這裡,他能夠有出頭之日,不受到身份的束縛。
《史記》載:"漢王之入蜀與,得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因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乃皆已斬,次至信時,信乃仰視,適乃見滕公,故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果不其然,來到劉邦這邊之後的韓信如魚得水,逐漸成長為傑出的軍事將領。西漢的成功建立離不開韓信的赫赫戰功,可是自古以來功高震主都是非常危險的現象,而韓信似乎也為他在此後極度缺乏的情商,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政治與君臣關係的處理失誤,成為韓信慘死的重要原因
作為劉邦起義集團軍的得力幹將,韓信無論是在劉邦率領的反秦戰爭,還是在此後的楚漢爭霸戰爭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作為劉邦甚為器重的軍事統帥,韓信幾乎也獲得了,當時所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譽。
"國士無雙"是當時人們對韓信的統一評價,從這個評價當中我們能夠看到,韓信除了具備傑出的軍事才能之外,是不是其也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謀略呢?
然而西漢建立之後的韓信,不僅在政治上錯得一塌糊塗,甚至在君臣關係上,也出現了重大失誤,這是導致其慘死劉邦刀下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楚漢爭霸戰爭當中 ,儘管項羽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是其最終沒能夠擊敗劉邦稱霸天下。
而項羽正是因為能夠看清時局,垓下自盡充分表明他要麼我死,要麼敵人死的氣魄,這在韓信身上似乎是見不到的。
而韓信在常年的戰爭中所立的功勳,足可以讓他流芳千古,但就是因為其功績過大,難免會讓劉邦自己不舒服。
再加上西漢建立之後的韓信,還沒認清劉邦與自己之間的關係變化 ,自然也就無法在劉邦的屠刀下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