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朋友處購得一枚和田白玉籽料,皮色如金,肉白若肪,華美外溢,溫潤其中,是一枚典型的羊脂籽,重約220克。本想雕刻一件把玩之物,但仔細端詳,石形猶如一隻「羊首」,目寐唇和,雖無犄角之力,卻具安詳之狀,呈祥和之美。於是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天作「羊首」,豈可造次!
「羊文化」同「龍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非常神聖的圖騰文化。
北魏《風土記》載:「神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泉,山有古城遺址,北有谷關,即神農得嘉穀處」。在炎帝的神話傳說中:「丹雀銜九穗禾墜地者,帝適而植之」,這和炎帝在羊頭山種植五穀的記載如出一撤。《中國歷代》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發展史中指出:「新石器時代是伴隨農業發展而開始的」。《魏書?地形志》中說:「泫氏,二漢,晉屬上黨郡治,有羊頭山」。這是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最早見於文獻的記載。與之相對應,羊頭山頂有一座著名的造像塔,塔座被雕成頭尾清晰的伏羊狀,羊背上馱著一塊平面呈方形、四面皆有佛龕的造像石,其上覆蓋著一塊四注水式的石質屋頂。以羊頭為基座的造像碑在全國極為罕見,經專家判定這與始祖炎帝神農部的「羊圖騰」崇拜有著密切關係。
眾說周知,炎帝姓姜,是古羌人的一支。「羌」「姜」二字都從「羊」。在甲骨文裡看得很清楚,「羌」字就是一個人裝飾有羊頭的形狀。至今西南羌族中還有崇拜羊的習俗。在上黨地區,普遍存在著崇拜羊的習俗。傳說炎帝嘗百草,是讓羊先嘗的。羊吃了沒事,然後人才嘗。可以說從遠古時代,羊就為我們人類服務了。
大家都知道,炎黃二帝聯合,戰敗東夷蚩尤,全國各個部落聯盟,合符為龍,才開始了「龍圖騰」時代。可見,「羊圖騰」先於「龍圖騰」。
龍在人民心目中有如滔滔黃河、滾滾長江、巍巍崑崙的宏偉氣魄,代表自強不息、不畏艱難、勇於拼搏、奮發圖強的精神。她有神聖的號召力,頑強的毅力,巨大的創造力和堅韌的凝聚力,永遠召喚著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團結奮鬥,振興中華。
羊在人民心目中有如潤物無聲的滴滴山泉、涓涓流水,為友善、吉祥、純潔、質美、公正、禮儀、和合、奉獻的美好形象,代表美滿祥和、與人為善、務實求新的精神。她具備民族團結的凝聚力,永遠伴隨著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龍是精神的物化形式,龍是超凡脫俗之神;羊是物質的具體形象,羊是暖身飽肚之物。龍是虛,羊是實。沒有虛,形象高大不起;沒有實,將無立足之地。
「羊文化」源於歷史,也符合當今時代精神。
羊之美:羊天生麗質,象徵純潔珍貴。在我國,美的本義和審美意識,都是從吃起源的。「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意識,即味覺審美意識,是人類其它審美的先河。
羊之善:在古人的觀念裡,羊是美善的象徵。《詩經》中有一手首篇名為「羔羊」的詩,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說文》中有「美與善同義」之說。
羊之和:合群,是羊的一個重要特性。《詩經》有「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說文》徐鉉註:「羊性好群」。由此產生「群眾」,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群體的特徵。
羊之孝:羔羊似乎懂得母親的艱辛與不易,所以吃奶時是跪著的。羔羊的跪乳被人們賦予了「至孝」和「知禮」的意義。《春秋繁露》記載:「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
羊之法:古時「法」字為「灋」。據《說文》解釋:「平之如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意思是說,法要像一碗水端平似的,所以從「水」;「廌」是古代中傳說的一種獨角神羊,即獬豸,其性忠厚,見人鬥,則以其角去抵理虧的一方。傳說中的獬豸是公平、公證執法和避除邪惡的象徵。
羊之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合乎正義或公益的舉動為「義」。羊給人美善的感受,羊為人們的生活或祭祀而犧牲,獬豸神羊公證執法,因此羊是有「義」的動物。
羊之樂:被稱為「八音之首」的羯鼓,是用羊皮為材料。原始人在勞動之餘,喜歡戴上羊角,邊歌邊舞。「五音十二律」是我國早期的音樂系統理論。五音是依據牛、羊、雞、豬和馬「五畜」發出的聲音表示五聲音階,其中羊叫的聲音為「商」。
羊之公:羊秉性溫和,既合群又獨立,個體之間公平相處,既善良隨和又不偏不倚,古人稱為大德。
羊頭山三號石窟畫像
相關連結(中國經濟網玉石頻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