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中華文化的符號

2020-11-28 鳳凰網

綿羊

山羊

亞伯拉罕的祭獻

羌族村莊裡的羊圖騰

林山

羊年馬上就要到了。

羊是可愛的、溫順的動物,作為被人類馴養的「六畜」之一,它同樣為人類的生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種種豐富複雜的含義,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不光是龍文化、虎文化,也是羊文化……

羊是一個大家族

在「六畜」之中,羊是作為同一種動物而被列入的。但實際上,人們馴養的羊,分為綿羊和山羊兩種。

綿羊與山羊雖然同稱為羊,但它們是同科而不同屬的動物,彼此存在明顯的差異。有人說,它們的差異或者就像牛與水牛那樣的明顯。

綿羊有27對染色體,山羊有30對染色體。由於染色體數量不同,一般情況下它們之間是無法配對繁殖的。

綿羊和山羊在外形、解剖結構、生理、生活習慣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綿羊與山羊都具有較強的合群性,但綿羊較之山羊的合群性更強,不論在什麼環境下均採取集體行動的方式。綿羊屬於沉靜型,性情溫馴,反應遲鈍,懦弱膽小,行動緩慢,不擅長攀登高山陡坡,喜歡在平緩地帶採食低草。山羊屬於活潑型,反應靈敏,行動敏捷,活潑好動,喜歡登高。一般綿羊不能攀登的陡坡和懸崖,山羊可以行動自如。小山羊常有前肢騰空、軀體直立、跳躍、嬉戲等動作。

山羊耐高溫的能力比綿羊強,耐寒冷的能力卻比綿羊弱。山羊耐口渴的能力也比綿羊強,即使處在半飢餓狀態下仍能生長和繁殖。山羊易於領會人的意圖,容易訓練調教,所以有經驗的牧羊人在綿羊、山羊混群放牧時,常選擇山羊作為「頭羊」帶領羊群行進。

還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山羊叫聲響亮,綿羊叫聲低柔;山羊叫聲為Maa……綿羊叫聲為baa……

事實上,在人類馴化的山羊和綿羊之外,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野羊家族。野生的羊包括綿羊類(或稱為盤羊類)、山羊類、巖羊類、蠻羊類、半羊類、羊羚類、羊牛類和高鼻羚羊類,通稱為羊類。

野生羊類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它們的腳上都有4個趾,屬於偶蹄類動物。偶蹄類動物是在始新世時期由古老的有蹄類進化來的,最早是一些體形較小,具有4趾的動物。從中生代晚期開始,偶蹄類動物的種數大大地增加,許多新的種類不斷產生。現生的大多數有蹄類哺乳動物,如豬、河馬、駱駝、鹿、長頸鹿、羚羊、羊和牛等,都是偶蹄類動物。

而山羊和綿羊,也都是遠古人類從野羊家族中馴化出來的。

人類文化的普遍符號

在世界150個國家發現的史前巖畫中,羊的形象比比皆是,在羊被馴化前,就已是原始人最重要的衣食來源了。而在古代文明發祥地流傳的遠古神話傳說,都反映出人類遠古時期對羊的感念與崇拜。

楊冠豐等人所著《羊圖騰》一書中寫到了以下幾則例子:

古代埃及太陽神的前身就是神羊阿蒙。

古代希臘最高神宙斯是眾神之神,是羊的化身。傳說宙斯出生時,一隻母山羊為他提供神聖的乳汁,所以他有時會以長著羊角的面貌出現,他最愛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塗成金色的白色公牛。

古代羅馬傳說中的畜牧之神潘的形態是半人半羊。

印度神話中,世界最初只有水,水不斷翻騰和祝禱,結果生出個金蛋,金蛋變為一隻羊,羊又變成創造之神大梵天王,從它口裡創造了諸神,諸神又創造出萬物。

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裡有一隻羊,你可用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而更為眾人所知的是,羔羊是耶穌的象徵,耶穌是為猶太民族犧牲的替罪羊。

李湘濤所著《羊年談羊》一書中講到,羊曾是在我國遠古先民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圖騰動物,羊圖騰的始作俑者便是歷史上曾活躍於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羌族,其族名之羌與族姓之姜,皆源於羊圖騰。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羌」為:「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古文字研究證明,羌和姜的漢字構形反映了一種首戴羊角的圖騰風俗,這種首戴羊角的習俗反映了羌人對羊圖騰祖先的信仰。他們相信,通過這種象徵性的模仿行為,可以使圖騰祖先的神力交感傳播到自己身上。

羌人攜羊圖騰文化向東遷移,與華夏文化融為一體,共同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直至近現代,分布於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的由古羌發展演化而來的羌族,仍然保留著羊圖騰崇拜的遺蹟。他們在行冠禮時,頸上要懸掛羊毛線,以示與羊一體,還要舉行祭祀羊神的儀式,在喪禮中要殺一隻羊,為死者引路。羌族巫師最重要的法器是羊皮鼓,其他法器上也往往以羊角為飾。

在作為羌族後裔的苗族、瑤族、侗族、納西族等南方少數民族中,也流傳著有關羊圖騰的信仰習俗。侗族還保持著合族養白羊一頭,視其為祖先的習俗。這頭羊又稱做「薩」,意為最先的祖母。這種說法使我們可以把羊圖騰習俗追溯到古老的母系氏族社會。

馴化從西南亞開始

家羊的飼養已經遍及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以養羊而著稱於世。據李湘濤所著《羊年談羊》一書中的觀點,家羊的馴化以亞洲西南部為最早,家畜綿羊和家畜山羊幾乎是同時期馴化的。早在公元前9000年,伊拉克北部的若瓦舍密和沙立打山洞就出現了家化的羊。約旦的傑裡科地區,大約在公元前8500年開始馴養羊,在伊朗北部的裏海沿岸也在公元前6000年開始馴養羊,到了公元前3000年前後,山羊已經遍及西南亞地區。

由於早期的家羊骨骼和野羊的骨骼很難區別,而且山羊和綿羊的骨骼也很難區別。那些能夠把山羊和綿羊的骨骼辨別開的考古遺存,在時間上已經較晚了。

家畜山羊的野生祖先可能不止一種,其中野山羊是亞洲西南地區家畜山羊的野生祖先。大多數學者認為捻角山羊是我國家畜山羊的野生祖先。

家畜綿羊迄今為止既沒有發現過野生種,也沒有發現過化石。經學者們的研究,較一致的看法是歐洲的家畜綿羊是由歐洲盤羊馴化來的。至於我國綿羊是由哪種盤羊馴化成的,則和我國山羊起源一樣,仍然需要研究。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古代活動在黃河流域的部落如伏羲氏、神農氏,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他們是馴服犬、羊、牛的部族。到了商、周時期,養羊業已十分發達。據卜骨記載,僅僅因為發生了耳鳴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就用了158隻羊當作祭品,可見當時養羊頭數是十分可觀的。

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羊往往被人們視為吉祥瑞兆、美好興旺的象徵。在漢字中,很多吉意的字眼都與「羊」有關。比如在古時候,「羊」與「祥」字是相通的。漢代許慎的《論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從羊,象頭角足尾之形」。而《示部》「祥」下說:「福也。從示羊聲,一曰善。」「善」字也與羊的性格很相近。

在古代,與羊有關的一些文字確實極富美感,比如美好的美,吉祥的祥,榜樣的樣,善良的善,以及繁體字的義,都包含羊字。有學者進一步指出,「義」(繁體為「義」)中之「羊」象徵崇高,「善」中之「羊」象徵德,「美」中之「羊」代表美;「樣」中之「羊」象徵楷模,「祥」中之「羊」象徵吉祥。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中的一段話對羊進行了最好的讚美:「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啼),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正因為羊具有如此的秉性,並被人們賦予美、祥、仁、義、禮等象徵意義,因而古時士大夫們以羊為贄(見面禮),以羔裘為朝服,意思是德亦如羔羊。

十二種生肖動物中,恐怕沒有哪一種能像羊這樣具有如此多的美好的象徵意義。然而,另一方面,羊卻又是軟弱、膽小、受欺的代名詞,是可憐的替罪羊。民間有「眼露四白,五夫守宅」的說法,而羊眼被認為是「露四白」的,於是,生肖屬羊的女子不管是否「眼露四白」,一律被認為是不吉的,婚後定剋死其夫而寡居,民間有諺曰:「女子屬羊守空房」,又有「男屬羊,黃金堆萬兩,出門不必帶口糧;女屬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十羊九不全」等說法。

相信羊寶寶命運不好傳聞的人,往往引用一句民間諺語「十羊九不全,一全坐殿前」,大意是十個羊年出生的人中只有一個能找到幸福。有人認為,羊年出生者通常被認作是被動、忠誠、慷慨和善良的人。這些品德在現實世界中只會成為跟隨者,遭受命運不公。

有一種說法稱,「十羊九不全」的說法來自於晚清,當時民間有人反對屬羊的慈禧太后當政,於是便稱她的屬相誤國。此外,曾國藩、李鴻章都屬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腐敗,使百姓更加憎恨屬羊的王侯將相。然而也有專家指出,明代《金瓶梅》和清代《鏡花緣》書中已經有了「屬羊為劣」的記載,說明這個說法已經流傳很久了。

事實上,歷史上很多名人、成功人士,不乏生肖屬羊者。至於把生肖和宿命扯在一起,完全是封建迷信的說法,是舊時代的「偽科學」。

成語解析

三羊開泰,

還是三陽開泰?

羊年到來的時候,人們經常用「三羊開泰」這句吉利話相互祝福。「三羊開泰」中的「羊」字其實是借「陽」的諧音。正確的應該寫成「三陽開泰」,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易經》,大概意思是指「冬去春來之意」。

「三陽」意為春天開始,表示冬去春來,陰陽消長,萬物復甦。而「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陽交泰」,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

《易經》以《坤》為十月的卦象,《復》為十一月卦象,《臨》為十二月卦象,《泰》為正月卦象。《坤》卦六爻皆取陰爻,為純陰之象;《復》卦一陽生於下;《臨》卦二陽生於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陽爻有三——於是,「三陽開泰」成為歲首的吉語,指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是吉利的象徵。古人認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農曆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後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

「三羊開泰」和「三陽開泰」都是吉祥之意,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是歲首人們互相祝福的吉利話。既然都是中華文化的內容,約定俗成,滿大街都使用「三羊開泰」,就不必斤斤計較「三羊」還是「三陽」了。

在中國的羊文化中,「三羊開泰」工藝美術作品幾乎歷朝歷代都有,大多為陽光下有3隻羊的形象,寓意辭舊迎新,吉祥、安泰。

地名考據

五羊城是怎麼得名的

五羊城是廣州的別稱,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饑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降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因此而得名。

1959年,廣州市越秀山公園建造了一座花崗石的5羊雕塑。作為廣州市的標誌,這座5羊石雕已成為海內外著名的城徽雕塑,引來眾多的遊客參觀。

食事求是

忽必烈首創「涮羊肉」

在民間傳說裡,涮羊肉的首創者是忽必烈。尹利欣編寫的《羊文化與人生》一書中寫到,相傳,元世祖忽必烈有一次南下作戰,接連打了七次敗仗,人困馬乏,棲身於一處荒山之中。大將軍哈密史帶兵卒到山裡捉拿野物充飢,結果三天三夜,竟一無所獲。於是,他急忙派人日夜兼程,返回草原,帶來四頭肥羊。忽必烈見了,大喜,急令廚師快快燒來。誰知等了許久還不見動靜,他就親赴廚房去看個究竟,見廚師正在用刀切羊肉。早已餓極了的忽必烈看到新鮮的羊肉,迫不及待地將它往燒煮的沸水裡一扔,然後用勺子撈起來就往嘴裡送,竟越吃越有味,真覺得是從來沒有吃過的佳餚。

後來,忽必烈作戰獲勝,統一了全國,做了元朝的開國皇帝。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南下作戰的這一經歷,要再一嘗那鮮美異常的佳餚。廚師只好遵命照辦。忽必烈吃後,覺得仍是美味得很,就問廚師這菜有什麼名稱,廚師想起當年忽必烈吃羊肉的情景,就回答說,那菜就叫做「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涮羊肉以北京地區最為出名,成為北京菜系中的一道名菜。在清代鹹豐年間,北京正陽樓專以涮羊肉著名;在20世紀初又創立了東來順飯莊,對涮羊肉的選料、配料上作了改進,適合更多人的口味,從此東來順壓倒了正陽樓,成為北京著名的飯店,規模也不斷擴大。

名人生肖

歷史上屬羊的名人

曹 操(155年)

司馬懿(179年)

李世民(599年)

司馬光(1019年)

嶽 飛(1103年)

努爾哈赤(1559年)

曾國藩(1811年)

李鴻章(1823年)

慈 禧(1835年)

袁世凱(1859年)

光緒帝(1871年)

汪精衛(1883年)

相關焦點

  • 羊脂白玉「羊首」賞析——淺談中華「羊圖騰」文化
    本想雕刻一件把玩之物,但仔細端詳,石形猶如一隻「羊首」,目寐唇和,雖無犄角之力,卻具安詳之狀,呈祥和之美。於是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天作「羊首」,豈可造次!  「羊文化」同「龍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非常神聖的圖騰文化。
  • 【中華羊文化】羊是中華大地最普遍的圖騰和吉祥物
    古文字研究證明, 羌 和姜的漢字構形反映了一種首戴羊角的圖騰風俗,這種首戴羊角的習俗反映了羌人對羊圖騰祖先的信仰。他們相信, 通過這種象徵性的模仿行為,可以使圖騰祖先的神力交感傳播到自己身上。羌人攜羊圖騰文化向東遷移,與華夏文化融為一體,共同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 臺灣拳師:太極拳是兩岸民眾共有的文化符號
    「太極拳是最顯著的中華文化符號,無論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看到太極拳,就會想到那是中華文化。」臺灣太極拳師詹益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詹益長是臺灣實踐大學教授。8月4日至9日,2017年桂臺大學生太極拳夏令營在廣西大學舉行。詹益長作為教學總指導,為桂臺兩地學生提供楊家老架太極拳108式的教學課程。
  • 中國「羊」的文化
    羊的圖騰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據考古發現,距今大約8000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以及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已出現了陶羊……可以說,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過了「龍」。中華人文祖伏羲、炎帝都與「羊」有著「血緣關係」,「三皇」中的伏羲、神農最早都以「羊」為部落圖騰。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摘要:華夏古代青銅饕餮突現的羊首禮器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羊圖騰崇拜, 而且具有宗教觀念與政治意識的「紀念碑性」的意義。
  • 首部「羊圖騰」文化專著出版
    由楊冠豐、楊洪潮、黃淼章三人合著的《羊圖騰——中國人也是羊的傳人》近日在此間首發,南方日報出版社邀請至今仍保留「羊圖騰」文化的汶川羌族代表到場並向其贈書。  本書提出:「中國人不僅是龍的傳人,也是羊的傳人」。作者楊冠豐說,民族崇拜是多元的。
  • 怪,廣州無羊叫羊城
    ,羊,其實是一種文化的表現。」 「向東走的羌人影響了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來到廣州,廣州便將這種羊文化升華,有了五羊的傳說,升華作為一個城的符號。 「從文化人類學上的角度看,一個地區的別名和共同認同的符號,實際上是一個地區人民意識形態的曲折表現。秦代以前的嶺南,是南蠻之地,文化上遠遠落後於北方。來自北方的羊,是中原文化的體現。
  • 山西城市文化創意公司董事長張佳當選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
    2020年12月27日,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一屆五次理事會在太原召開。省政協主席李佳,副省長張復明出席。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出席會議並講話。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姜新文作工作報告,秘書長李順通主持。山西城市文化創意公司董事長張佳參加,並當選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
  • 讓嶺南文化符號「動」起來
    作為粵劇界的一分子,曾小敏備受鼓舞,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優秀的戲曲文化普及起來,讓群眾在欣賞戲曲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從中汲取正能量,增強文化自信。粵劇進校園是其中一個渠道。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房勝棠認為,包括蔡李佛拳在內的傳統武術未來發展大有可為,「希望能夠通過蔡李佛拳,將優秀的中華武術文化融入大灣區文化中,讓蔡李佛拳、中華武術漂洋過海,通過粵港澳大灣區走向全世界。」去年3月,房勝棠在澳門成立了世界北勝蔡李佛拳聯合總會,擔任創會會長。
  • 「蘭山十大文化符號」新鮮出爐
    大眾網臨沂3月1日訊(記者 鄧夢嬌 通訊員 臧德三 劉昊)近日,一篇關於「蘭山十大文化符號」的信息在蘭山市民的手機上熱傳,甚至在拜年簡訊上也連結了文化符號的內容,一時間引爆了該區對傳統文化的熱議。春節前後,蘭山區通過多個宣傳平臺公布了新評選的「蘭山十大文化符號」,讓這個春節變得更富文化味。
  • 求學海外 從過傳統節日到傳播中華文化
    中國留學生求學海外,雖遠離故鄉,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同時,在異鄉的他們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當中華飲食文化進入異鄉,會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相結合。這種文化融合既豐富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形態,也使其更易為當地民眾所接受。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攻讀文化創意產業碩士學位的高萌介紹說,倫敦的中國城有不少西化的中華料理。這些結合西方特色的中華料理更接近英國人口味,普遍偏甜一些。在加拿大蒙特婁求學的艾子(化名)對此也有相同的感受。
  • 神秘莫測的萬字紋,到底是中國本土的符號,還是外來文化侵襲?
    說起萬字紋,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文化符號,同時也是咱們中國本土的傳統紋樣,這種紋理與多種紋理相結合,演變出多種紋理。萬字紋在中國傳統紋樣中地位可不簡單,在明清時期發展最為鼎盛,萬字紋的運用,大到建築門窗,小到瓷碗點心盒,都出處可以見到它的身影,說是風靡全國也不為過。
  • 生肖豬的文化符號系統
    上宅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仿生陶豬的獠牙已經很小,吻部也變短,更多的表現出家豬的特點。豬形陶器的發現反映出原始定居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豬是我們熟悉的動物,賡續萬年前被馴化的初衷,它一直是傳統禮儀中慎終追遠、宴饗速賓的首選,用什麼方式向觀眾解讀豬的文化和不為人知的故事?
  • 俗話說:「十羊九不全」下一句很少人知道,如何看待「羊寶寶」
    1907年、1919年、1931年、1943年、1955年、1967年、1979年、1991年、2003年、2015都是生肖羊年,羊可代表美麗。漢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兩字組合而成。羊大即稱為美,乃古人實用主義審美傾向的生動體現。羊可充作美食。
  • 新時代「110」公安文化符號的內涵
    「110」公安文化符號蘊含著必須牢記「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用「110」公安文化符號效應,整合資源、協同創新、聯繫群眾、服務民生,這是新時代貫徹黨的「以人民為中心」根本宗旨的新探索。要充分發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全面聯動,用「110」公安文化符號聚集群眾訴求,充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技術有序整合部門資源,打造「網際網路+」的「平安110」。
  • 給蝙蝠正個名:蝠圖騰與羊圖騰合體,給中華納福迎祥
    原創:楊達卿(跨文化研究專著《羊圈困境》作者,羊圖騰文化研究者,復興中華文化,光大中華文明,本文是他將連續推出的「身邊的羊圖騰」系列趣文之四,以飧大家。)
  • 這種普通的家畜,竟深藏著人類文化的符號
    羊,無論是作為一種動物,還是作為我們餐桌上的食材,都是很常見,很普通。但是,作為被人類馴養的「六畜」之一,它陪伴人類的生活長達數千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除了被人類拿來果腹,同時還是人類文化的一種普遍符號。
  • 迪士尼新花木蘭藏隱憂 文化符號駁雜亂彈琴
    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作為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被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不過以花木蘭為題材的電影,卻被迪士尼先後翻拍了兩次,第一次是傳統的迪士尼動畫電影,這一次終於迎來了真人電影化,不過這畫風確實有些奇怪。好萊塢出品的這些古裝片不要說忠於史實,連忠於語言和人種都做不到,這也不難理解劉亦菲版《花木蘭》為何全程採用英文對白了,除了這些,當然還有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理解的問題,有人戲言稱,維密的亞洲女模特,就能看出西方人對於亞洲審美的奇特理解。
  • 《街霸:對決》×霍氏迷蹤拳:遊戲與文化的深入聯動,中華武術弘揚...
    IP的強大號召力,吸引廣大年輕人深入了解中華武術的魅力,將中華武術精神發揚光大,薪火不息地傳承下去。 天津霍元甲文武學校校長、天津精武會會長郎榮標先生認為,中國武術是世界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讓太極拳承載的中華文化廣泛傳播
    太極拳,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拳是我國著名的內家功夫名拳,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先人藝術和美好理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