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侵害」,餘杭養殖戶無奈求良方
通訊員 劉煥根/攝
實習生 俞琪 本報記者 吳樂樂/文
這幾天,餘杭徑山鎮西山村的村民張剛法,為了自家15畝魚塘不再受白鷺的侵害四處求討良方。
整整5年,因為養魚環境優美,結果引來成群白鷺,它們把老張的魚塘當作了食堂。白鷺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打也打不了,趕又趕不得,張剛法愁得實在沒法子了。魚塘利潤5年來連創「新低」
5年前,張剛法花了1.8萬元承包了西山村的15畝低洼田,承包期15年,他隨後將低洼田改成了3口魚塘。由於魚塘地處長樂林場廟塢裡杉木林腳,依山、傍水、靠田,又遠隔人家,良好的自然環境成了白鷺極好的棲身之地。從5年前開始,白鷺光紛紛飛臨,它們尋吃田間的田螺、泥鰍的同時,更將張剛法的魚塘當成了食堂。
張剛法告訴記者,承包魚塘的頭一年,除去成本,15畝魚塘毛利有8000多元,第二年白鷺越來越多,毛利只剩下6000多元,到了第3年,白鷺增加到了300多隻,15畝的魚塘一年總產值只有3800元。去年初放養下去44公斤鯽魚苗,年底只抓回了11公斤,損失慘重。張家魚塘養活了白鷺,現在山上已經有近千隻了。
滿山白鷺成罪魁禍首
蹲在魚塘邊,張剛法心痛地撈起了一條剛死的魚。他指著魚身上的傷口告訴記者,這條近一斤重的草魚,明顯被白鷺嘴啄過,因為魚太重白鷺叼不走,所以被丟棄在了塘邊。因魚被啄受傷感染就死了。張剛法用手掂了掂,嘆了口氣,「可惜啊,又只能餵貓吃了。」
記者爬上高處觀察,放眼望去,成群結對的白鷺把十畝田染得一片雪白,空氣中還散發著一股濃重的魚腥味,滿地都是被白鷺浪費的殘缺不全的魚。
老張吸了一口煙,搖了搖頭苦笑說:「照今年情況,15畝魚塘連保本都難。」老張說,自3月到10月底,每天早上八九點鐘和下午5點以後,魚塘就成了白鷺的天下,凡是8兩以內的魚一靠近岸邊,馬上成為了白鷺的美餐。
趕不得傷不得愁煞人
看著白鷺如此肆無忌憚,張剛法很心疼。「辛辛苦苦忙了一年,沒賺到一分錢。」張剛法說,去年他就向有關部門反映過這個問題了,有關人員也曾到過現場,並告訴他,可以採用網欄的方法解決問題,要求張剛法做個預算上報,到時給予一定補助。後來張剛法請人作了預算,15畝魚塘周長有1400多米,網欄成本少說也得四五萬元。「養了這四五年的魚,年年要虧本,裝網的話政府只補貼幾千元,怎麼投資得起。」
為了減少損失,今年張剛法放棄了別的農活,每天都在魚塘邊和白鷺「鬥爭」,可趕了前頭顧不了後面,每天只能窮忙活。期間也有人建議老張投毒趕走白鷺。老張說,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偷魚吃雖然可惡,但也只能保護它們。也有人建議放鞭炮嚇跑白鷺,但老張又怕引起森林大火。同時專家也曾告訴過他,現在正是白鷺繁殖季節,一旦受驚嚇,將影響幼鳥成長。
張剛法的難題仍在繼續中,他希望讀者能幫他出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