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5月7日,據外媒報導,電子音樂早期的探路者和開拓者德國「發電站樂隊」Kraftwerk的創始人之一Florian Schneider因癌症去世,享年73歲。
發電站樂隊由Florian Schneider和 Ralf Hütter於1970年組建,陣容幾經改變,最後這支德國著名的樂隊在歷史上最出名的四人為Ralf Hütter,Florian Schneider-Esleben,Wolfgang Flür和Karl Bartos。
這支傳奇樂隊從組建起到現在,一直影響著很多音樂人,大眾普遍認為發電站樂隊啟發了Techno、Synth-Pop、Hip-Hop和Post-Punk等多種曲風的發展,是對流行音樂發展影響最大的樂隊之一,如1977年,大衛·鮑威就曾創作一首名為《V-2 Schneider》的曲子,該曲是一首向樂隊創始人Florian Schneider致敬的曲目。
從左至右為發電站樂隊的Karl Bartos, Ralph Hutter, Wolfgang Flur ,前方的是 Florian Schneider。圖/視覺中國
模擬機器人化的表演,是發電站樂隊表演中的一大特色,電音節中如今非常火爆的Techno概念也是由發電站樂隊首次運用到公演中。據悉,樂隊原本在今年還有巡演計劃,但受疫情影響取消。儘管Florian Schneider於2008年就退出了樂隊,但樂迷仍然痛心於他去世的消息。
在上世紀,發電站樂隊的創作對全球樂壇影響深遠,除催生了多種曲風外,當今一線歌手中不少歌曲都受到了發電站樂隊的影響。
樂隊現場表演。
Coldplay《Talk》
Coldplay的歌曲《Talk》是受發電站樂隊作品《Computer Love》的啟發創作而成。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腦還未普及,computer只是個概念,但發電站樂隊的這首《Computer Love》卻先鋒性地表達了未來人們的生活甚至愛情依賴於電腦這類人工智慧的觀點,Coldplay受此影響寫出了《Talk》。
樂隊專輯《Computer World》封面
Miley Cyrus《Dooo It》
麥莉·賽勒斯(Miley Cyrus)的《Dooo It》這首歌採樣了發電站樂隊1975年氛圍音樂的單曲《Radioland》。《Dooo It》是麥莉實驗音樂階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嘻哈的節奏混搭迷幻搖滾的氛圍,這個基調可以說受了發電站樂隊的影響。
樂隊專輯《The Catalogue》封面
Dr. Dre feat. Jay-Z《Under Pressure》
Dr. Dre向發電站樂隊致敬,在2010年發行了單曲《Under Pressure》,並將其收錄到了自己籌備已久的專輯《Detox》中。Dr. Dre在這首歌中合作了Jay-Z,創作採樣自1977年發電站樂隊的單曲《Trans-Europe Express》。
樂隊專輯《Music & Art 》封面
The Chemical Brothers《Leave Home》
化學兄弟樂團1995年發行的首張專輯《Exit Planet Dust》在當年引起轟動,它將電子與搖滾樂的界限打破,讓人耳目一新,而這張專輯中的第一首單曲《Leave Home》就是在向電子樂先驅致敬。這首歌採樣了發電站樂隊收錄在1975年黑膠唱片中的《Ohm Sweet Ohm》,整首歌能感受到發電站樂隊思考的方式。
New Order《Blue Monday》
1983年發行的《Blue Monday》是當今世界上最常青的舞曲之一,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在《頭號玩家》等電影裡都使用了這首歌。但可以說,如果沒有發電站樂隊,就沒有這首經典曲目。歌曲中的「aaah」直接來自於1975年發電站樂隊的單曲《Uranium》,New Order把這段簡短又瀰漫著焦躁不安氣息的和聲加入到了這首經典舞曲裡,出現了迷人的效果。
Ciara《Promise》
發電站樂隊的電子樂並不總是瀰漫著機器人質感的硬冷,偶爾他們也會讓旋律慢起來且充滿著蒸汽感。歌手Ciara2006年的單曲《Promise》中充滿了令人沉醉的節奏和氛圍,而這首歌採樣自發電站樂隊1983年的《Tour De France》。
還有許多歌手的歌受發電站樂隊的影響,不一一列舉,除此之外,樂隊的封面設計以及視覺也影響了時尚領域,樂隊形象風格甚至影響了如今的潮流男裝。
《The Man-Machine》專輯封面,這也是樂隊最經典的形象之一。
1970年樂隊同名專輯及1974年專輯《Autobahn》的封面。在此後一些藝術作品中能看到這張唱片封面的影子。
1986年專輯《Electric Cafe》封面。
1995年專輯《The Very Best》封面。
1995年專輯《Toccata Electronica》封面
通過這一組唱片的封面設計,可以知道這支樂隊為何對當今世界文藝圈如此重要,而如今,親手組建它的人已離去。
新京報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