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林展示1999年的《中山日報》對他做過的報導。 本報記者 文波 攝
開欄語
金秋十月,新中國將迎來70華誕。歷盡千年滄桑,穿越百年塵煙,中華民族在復興徵程上昂首前行。
中山日報從即日起開設《愛國情 奮鬥者》欄目,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多視角、多形式講述70年來中華兒女揮灑汗水建設祖國的追夢故事,弘揚他們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矢志奮鬥,為建設強大祖國不畏艱辛的壯志豪情,凝聚愛國奮鬥的偉大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從沒有當過老師、家住小欖的退休老人李添林,卻一共有72名「學生」。對這些「學生」來說,李添林就是他們共同的家人。這個「大家庭」能夠聚在一起,源於李添林23年前的一個善舉——主動聯繫社區,出資捐助貧困學生。到2010年退休時,李添林資助了72個孩子,資助時間最短的有一年,最長的達到八九年。退休後,李添林又將目光放到幫扶外來務工人員上,為身邊有困難的務工人員捐款捐物。
行善「出師不利」 資助「從不手軟」
14年出資近70萬元,資助72名困難學子。近日,小欖退休老人李添林的故事,作為小欖人富而樂善、富而好德的典型,被推上了小欖鎮官微「小欖發布」。一個善舉為何能堅持多年?25日,故事的主人翁李添林為我們表露了他的初心。
1996年9月,17級超強颱風「莎莉」襲擊珠三角。這場時稱建國以來對廣東影響最大的颱風,給珠三角城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颱風過境後,當時通過做生意賺到「第一桶金」的李添林,從小欖電視臺播放的新聞中,看到了沙口社區一個家庭的災後慘狀——一家三代人居住的房屋被颱風吹得搖搖欲墜,不下雨的時候孩子們睡在房子的天井裡,下雨天全家只能擠在不足20平方米的危房內。看完這條新聞後,李添林聯繫上沙口社區,走進這戶人家中實地探訪。「當時覺得這一家人太可憐了,就想幫幫他們。」李添林聯繫上一名做建築的朋友,打算幫助這個家庭重建家園。但朋友實地探訪後,決定自掏腰包建房。
首次資助「出師不利」,李添林決定換個方向。「你們社區的小學裡有沒有交不起學費的困難學生?」當年颱風過境後不久,他找到當時的沙口社區負責人,首次提出要捐資助學。第一批24人、第二批27人……李添林資助學生的範圍,從沙口社區小學擴大到兒子的學校、自己的母校。據統計,14年間,李添林共資助64名小學生、2名初中生、2名中職生與4名大學生。
對於每一名資助的學生,李添林不只是掏錢助學。每個學期,在學校老師們提供貧困學生信息後,他會一一去到學生家中走訪。事情過去十幾年,李添林仍記得一些學生家庭當年的樣子。如他資助過的女生淑芬,曾住在小欖九洲基社區。這個當時上小學二年級的女生,和媽媽睡在生產隊二樓蠶房的地板上。現場走訪後,他立即掏出幾百元現金,拜託女生的老師幫忙買床、棉被和蚊帳等。
施恩不圖回報 堅守當年初心
在和記者聊天的過程中,李添林還拿出了當年和孩子們一起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有的拍攝於學校捐助現場,有的拍攝於紫馬嶺公園門口,有的拍攝於長隆動物園。由於當時資助的絕大部分是小學生,每到節日的時候,李添林都會為孩子們準備一份禮物。這些禮物包括:兒童節與春節的一桶花生油、一些必要的學習文具、一次春節與孩子及家長的聚餐以及一次兒童節的旅遊。受資助時間最長、長達8年的小李還記得曾參加過兒童節旅遊。小李告訴記者,由於時間太久,那次去了什麼地方都已經忘記了,只是覺得非常新鮮,很漂亮很好玩,「如果沒有李叔叔的資助,就沒有機會看到外面的世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層面助學體系日趨完善,需要捐助的學生也越來越少。2010年退休後,每個月領著1500多元退休金的李添林,將「行善」的方向轉向外來務工人員群體。2018年,他加入小欖文學社。同年,社內一名來自雲浮的社員因車禍住院,李添林在其家人發起的眾籌平臺中捐出2000元,成為這場眾籌最大一筆捐款。上個月,同樣是這名社員,家中親人再次住院。李添林向記者展示的微信轉帳記錄顯示,他再次給對方轉帳2000元。
時間過去十幾年,當年照片中的學生們,多數已經長大成人,在各地謀生,聯繫也不多。「沒什麼關係,施恩不圖回報。財富來源於社會也應該回饋社會。」 他笑著擺擺手說道。小李是為數不多和李添林一直保持聯繫的受助學生之一,他回憶說,自己因為家貧曾多次想放棄學業,最終在「李叔叔」的幫助下圓了大學夢:「李叔叔給我的印象就是做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論是有錢還是沒錢,他都不會對誰冷嘲熱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