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馬來海戰英國巨艦被戰機擊沉1941年:大炮巨艦時代結束了

2021-01-09 薩沙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12月10日馬來海戰英國巨艦被戰機擊沉1941年:大炮巨艦時代結束了

隨著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與反擊號戰鬥巡洋艦,被日軍戰機擊沉,也就宣告了大炮巨艦時代的結束。

這2艘軍艦都是英軍的主力艦,戰鬥力超強。

以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為例,它曾經被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圍攻。同行的胡德號戰列艦被迅速擊沉,威爾斯親王號被擊中3發炮彈,卻沒有受到大的損傷,還擊傷了俾斯麥號。

可以說,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是當時全世界最頂級的戰艦。如果是艦炮對轟的海戰,最強的敵艦也會陷入一方苦戰。

沒想到,馬來海戰中,日軍戰機贏得非常輕鬆。

有意思的是,英軍戰艦的防空能力是很強的。

而威爾斯親王號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對空問題。

它裝備高達16門133毫米高平兩用火炮,32門40毫米防空機關炮,18門20毫米防空機關炮,還有62挺高射機槍。這種防空火力算是極為驚人,形成了一個中高空到中低空,完整的防空火力圈。

可惜,即便是133毫米火炮,對空炮擊的有效射程不過是幾公裡。這種大口徑高炮想要在中高空直接命中敵機,當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近距離爆炸的彈片殺傷。炮彈不是飛彈,想要造成殺傷就必須形成火網,進行區域覆蓋性防禦。區區16門要對付四面八方撲來的戰機,當然不能形成嚴密的火網。

而20毫米機關炮和高射機槍的對空射程都在3公裡內。這個距離對於戰機突襲來說,只是一瞬間,所以炮擊攔截的難度極大。

那麼,主要的攔截火力就是40毫米機關炮。

可惜,這種火炮設計上存在一定缺陷,射速很慢,火力經常會中斷,同40毫米博福斯火炮不能相提並論。

由此,英軍戰艦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馬來海戰,面對日軍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戰列艦幾乎就是活靶子。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是日本陸軍的大型攻擊機,設計之初就是為了遠距離空襲使用,尤其重視攻擊敵人的戰艦。它的作戰半徑高達2000公裡,時速可以達到350公裡,成員有7人。除了配備3挺7.7毫米自衛機槍以外,戰機還可以攜帶1枚魚雷或者800公斤航空炸彈。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具有強悍的攻擊力,尤其可以採用低空飛行投擲炸彈,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另外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的航程高達4000公裡,在設計時絕對是世界最頂尖的,當時普通轟炸機航程都在2000公裡之內。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的缺點還是日本戰機的老毛病,突出攻擊力和航程,減弱了防禦力。戰機核心部位沒有裝甲保護,遇到敵人強悍戰鬥機的襲擊,就很容易被擊中燃燒導致墜毀。後來美軍飛行員被戲稱它為飛行的打火機(Flying Lighter),也就是一打就著。

九六式對於戰艦的威脅還是非常大的。

12月8日,日軍在馬來西亞登陸,英國這兩艘戰列艦離開新加坡北上進行支援。

雖然英軍知道空軍已經被日本橫掃,無法為艦隊提供空中掩護,仍然孤軍奮戰。

事實證明,這是傲慢自大,輕視日軍實力的愚蠢行為。

9日下午,艦隊被日本潛艇和巡邏機發現。已經接近天黑,日本戰機沒有夜間空襲能力,直到第二天10日才發動攻擊。

10日11點40分,從越南西貢起飛的16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開始第一波攻擊。2艘英軍軍艦奮力開炮,然而根本無法擋住日軍戰機的猛撲。

日機第一輪發射的6枚魚雷,就有1枚擊中威爾斯親王號,導致傳動軸嚴重受損,船隻進水2400噸,傾斜12度,發電機因此停機,很多防空炮無法開火,航速也大降。

可以說,區區1枚魚雷就對威爾斯親王號造成嚴重損傷。

日機連續攻擊,第二波攻擊距離上一波只有15分鐘,英軍招架不住,狼狽不堪。

第三波攻擊中,2枚魚雷擊中左舷;1枚500公斤炸彈直接在甲板上爆炸,造成重大破壞。

威爾斯親王號在13點18分,也就是空襲開始後1個多小時沉沒,共被擊中6枚魚雷和1枚炸彈。

反擊號由於裝甲較薄,早在12點23分就已經翻覆沉沒。

至此,英國在遠東的2艘戰列艦全部完了。

空襲中,日軍戰機共發射49條魚雷,有11枚命中,命中率達到22%;投下21枚500公斤和250公斤炸彈,有2枚命中,命中率為9.5%。

隨著以上的命中率都大大低於訓練(日軍訓練魚雷命中率可以達到70%),然而就實戰來說已經是很不錯了。其餘魚雷命中率超過百分之二十,足可以在短時間內重創任何巨艦。

英國為了建造這2艘3萬噸以上的巨艦,花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僅僅威爾斯親王號的建造就花費了5年的時間。而此次日軍僅僅從越南西貢基地出動了86架飛機,空襲中只有3架被擊落。它們造成2艘軍艦水兵死亡高達840人,包括艦隊司令菲利普中將和威爾斯親王號艦長約翰·裡奇上校。

可見,雙方的損失根本不成比例。事實證明,在沒有制空權的海域作戰,任何巨艦都是無法生存的。

這2艘戰列艦在今天看來,簡直是去送人頭的。

馬來海戰已經宣告了大炮巨艦時代結束。

有意思的是,獲勝一方日本人卻茫然不知,才有後來的武藏號、大和號超級戰列艦的悲劇。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為大炮巨艦時代敲起喪鐘,Z艦隊是否可以避免覆滅?馬來海戰之思
    從塔蘭託到珍珠港的襲擊證明了以逸待勞的戰列艦在航母面前毫無還手之力,馬來海戰,則是證明了航行時的戰列艦在航母面前也能被擊沉。而這次Z艦隊的沉沒為大炮巨艦時代又一次敲響了喪鐘。Z艦隊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覆滅呢?回望馬來海戰,我們來進行縝密的思考。
  • 英國海軍遠東艦隊覆滅記:日本損失3架飛機,幾乎全殲皇家艦隊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對美國是一個巨大的震懾,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12月10日,在馬來亞海戰中,日本以損失3架飛機的代價,覆滅了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馬來亞海戰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單獨的飛機,來擊沉處於公海上並處於戰鬥狀態的主力艦,這一仗讓所有人明白原來巨艦大炮不如飛機,制海權不行了,海空權才是王道,航母才是王,這個戰役爆發的關鍵原因在於,沒人知道世界上居然有航程400海裡的飛機。馬來亞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是英帝國主義侵略亞洲各國和爭霸東方的重要據點。
  • 戰列艦的終結,馬來海戰——英國皇家海軍Z艦隊覆滅記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1941年七月份斷絕日本的石油供應後,邱吉爾逐漸意識到事情的危險性,日本很可能會進行冒險的軍事行動。所以在8月25日,他建議派遣一支他稱為「威懾力量」(deterrent)的海軍部隊去東方。這是在《大西洋憲章》的會議上,邱吉爾對羅斯福所保證,將派出一支令人生畏的艦隊,搗毀日本海軍的挑釁行為,並在遠東承擔更多的任務。
  • 馬來海戰中,英國海軍為何被日本海軍按在地上摩擦
    文/寂寞的紅酒1941年12月,在馬來亞附近海域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這就是著名的馬來海戰。馬來海戰中,英國海軍敗給了日本海軍,而且輸得一塌糊塗。大英帝國因為這場海戰飽受詬病,英國海軍也被貼上了無能的標籤。實際上,這場海戰本身就是一場實力不對稱的戰役,英國海軍被擊敗並不奇怪。
  • 被邱吉爾稱為「英國史上最大的災難」,馬來亞戰役英軍到底有多慘
    1942年的2月15日是個農曆新年,新加坡島上卻是一片愁雲慘霧,英軍指揮官白思華中將向日本陸軍山下奉文中將無條件投降,困守在這裡的6萬多英軍成為俘虜,宣告日軍完全佔領馬來半島和新加坡。這是二戰期間英日馬來亞戰役的終局。
  • 歷史的思考:馬來海戰中Z艦隊的覆滅,對於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標誌著日本南進策略的實施。日本的襲擊來的突然,英美都節節敗退。在這個階段爆發的馬來海戰,標誌著英國在東南亞的戰略部署被徹底打破,但是這場短暫的海戰背後,到底有多少意義呢?一.戰前的態勢對於英國而言,日本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威脅,在1940年六月,日本為了配合德國的不列顛空戰,就將英國僑民驅逐處境。
  • 歷史上,美國有哪些航母被擊沉?
    1930年1月,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市,由於冬季嚴重乾旱,導致水電站中斷,10萬居民面臨無電可用。為此,美軍將列剋星敦號上的蒸汽輪機電動機接通岸上的電纜,成為臨時發電廠,為10萬居民供電長達1個月,總共供電425萬千瓦。1941年12月7日年,列剋星敦號躲過了珍珠港事件,因為它當時正前往中途島。1942年5月4日,美國和澳大利亞對戰日本的「珊瑚海海戰」爆發。
  • 世界最大風帆戰艦奇特一生:1839年領著整個奧斯曼海軍叛逃到埃及
    戰列艦「勝利」號在1798年阿布基爾海戰和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東方」號和「至聖三位一體」號先後被英國海軍擊沉。在遭到多次重創後,法國和西班牙海軍一蹶不振,英國海上霸主地位從此牢不可破。此戰中,三國聯合艦隊擁有艦船22艘,其中戰列艦(74門炮以上)10艘、護衛艦(64門炮以下)10艘,土埃聯軍則擁有各式艦船78艘,但戰列艦隻有3艘,護衛艦有17艘。面對以戰列艦為核心的三國聯合艦隊,以中小艦船為主的奧斯曼海軍在火力、防護方面處於絕對劣勢,艦隊在海戰中幾乎損失殆盡(土埃聯軍60多艘艦船被擊沉、焚毀或俘虜),三國聯軍則沒有一艘軍艦沉沒。
  • 7萬噸裝甲艦,被俯衝轟炸機灌頂,魚雷機擊沉,美軍記住一個教訓
    戰列艦這種武器是大炮巨艦時代的產物,厚重的裝甲和超大口徑的巨炮是戰列艦的王牌。從航空母艦出現以後,飛機對軍艦的巨大優勢就逐漸挑戰了戰列艦海上霸主的地位。美國海軍和日本聯合艦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交鋒,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回味,時至今日美日海戰仍然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航母交戰。
  • 二戰德國最強戰艦突入大西洋,擊沉2艘英戰艦,上千人葬身大海
    「俾斯麥」 號戰列艦1936年7月1日開工建造,1940年8月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0400噸,擁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絕對稱得上是納粹德國海軍的驕傲,也是歐洲同時代最強大的戰艦。雖然擁有了「俾斯麥」號這樣的超級巨艦,但是納粹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的巨大差距,導致納粹德國將對於主力艦的使用,不是在大洋之上爭奪制海權,而是去執行破襲艦的任務。於是,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悄悄駛出格丁尼亞港,前往大西洋,執行截殺盟軍的商船的任務。德國人把這次行動命名為「菜茵演習行動」,艦隊由呂特晏斯海軍上將指揮。
  • 英國4萬噸軍艦曾參與圍攻俾斯麥號 最後被日本幾架艦載機擊沉
    但是作為幾乎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的一場人類浩劫,英國自然也成為了這場戰爭的重要參與方。特別是英國作為曾經的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國,在亞洲以及太平洋依然是有軍事力量存在的,因此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還是跟英國海軍打過幾場仗的。由於早期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表現確實生猛,即便是強大的英國海軍,在日本手中同樣吃了不少虧,這其中就包括日本將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擊沉。
  • 中國歷史擊沉噸位最大外國軍艦,一戰擊沉7艘敵艦:記錄保持至今
    因為吸取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教訓,清軍為大炮安裝了旋轉炮座,加強了多條壕溝和攔阻鐵索。在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以11艘軍艦壓陣,包括,1635噸的切薩皮克號護衛艦,1846噸的杜沙伊拉號巡航艦等等。
  • 德國二戰時的「俾斯麥」戰艦,一炮擊沉英國胡德號,而世界揚名
    俾斯麥號戰列艦艦長241.55米,艦寬36米,最大排水量超過50000噸,最高航速超過了30節,它在1936年開始建造,在1939年下水,在1940年服役,是當時德國噸位最大,技術最先的戰艦。當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武器系統。
  • 《戰艦世界》評測:血肉炮彈橫飛 逼真二戰巨艦體驗
    《戰艦世界》國服於9月24開啟遠航測試,
  • 世界最後一艘火炮巡洋艦退役,80年生涯唱響大炮巨艦終歌
    當地時間2017年9月26日,秘魯海軍旗艦 「格勞海軍上將」號(BAP Almirante
  • 聲吶發現海底一龐然大物,原來它大有來頭,被英國擊沉已105年
    1914年12月8日,「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在福克蘭群島戰役中沉沒,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關鍵海戰,它以及另外3艘巡洋艦的沉沒對當時德國來說是沉重打擊,德國海軍從此一蹶不振。圖為靜靜躺在海底的「沙恩霍斯特號」聲吶成像搜尋工作於2014年12月福克蘭群島戰役一百周年開始,但最初沒有成功;五年後,該任務使用最先進的海底搜索設備,終於把它給找到了;它沉沒的具體位置,在斯坦利港(又稱阿根廷港)東南98海裡處海底。
  • 日美航母數量對比,美國一個月服役三航母,日本投降時還剩什麼?
    在戰爭初期,雙方的航母力量是勢均力敵的,甚至來說日本要更好一些,而直到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的航母以則壓倒性的優勢獲勝。本文將會詳細做一個41年到45年日本投降時,日美海軍各年航母部隊數量(太平洋戰區)的對比,以及力量天平擺動的情況。
  • 李碩|拿破崙時代海戰的兵器、戰術與戰略
    《特拉法爾加戰役》,[英] 朱利安·S.科貝特著,陳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6年4月出版,544頁,79.00元朱利安·科貝特著、陳駱譯的《特拉法爾加戰役》,是一部描寫風帆火炮時代海戰的經典著作,可惜此書內容與今天中國讀者的知識背景有較大差距,導致很多人不太能理解,自然難以欣賞其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