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思考:馬來海戰中Z艦隊的覆滅,對於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2021-01-09 歷史皇太后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標誌著日本南進策略的實施。日本的襲擊來的突然,英美都節節敗退。在這個階段爆發的馬來海戰,標誌著英國在東南亞的戰略部署被徹底打破,但是這場短暫的海戰背後,到底有多少意義呢?

一.戰前的態勢

對於英國而言,日本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威脅,在1940年六月,日本為了配合德國的不列顛空戰,就將英國僑民驅逐處境。同時日本還在1941奪取了維希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此舉無疑威脅到了英國和美國。因為日本隨時也可能將矛頭轉向他們,儘管日本現在還沒有這樣做。

考慮到這個威脅英國和美國在1941年的七月宣布對日本停止貿易,不再對日本出售石油,橡膠和鋼鐵。美國更為激進,幾乎凍結了所有日本資產,這對於日本是個非常巨大的打擊。因為日本每年所消耗的石油,其中百分之八十八是依靠進口獲得的,而日本自產的就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

這對於日本而言是致命的,因為在日本的估計裡,戰爭還要持續很久,但油料儲備卻支撐不住。如果沒有了油料,那日本的戰艦就只能升起風帆,改行轉做風帆船了。這種情況換誰都不會接受,何況是法西斯主義的日本?對此日本考慮的,就是其南進策略,以全力進攻東南亞奪取日本所需的資源,然後再太平洋上進行擴張,形成一道防衛線,阻止美國的反擊。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此階段有他們的本錢。如圖所示,這是在1941年,太平洋上美國,英國和日本的海軍實力對比。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在船艦數量上,總體要高於美國和英國在太平洋上的綜合。同時需要指出,日本在航母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儘管這包括了他們的輕型航母在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海軍也僅僅有三艘主力航空母艦。而英國則沒有航空母艦,僅僅擁有兩艘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很容易讓日本擁有冒進的野心。

而英國不部署航母的原因是因為,其海軍認為戰列艦才是海戰的主力,而非航空母艦。這也是當時,各國海軍的主要思路。包括美國海軍,在當時均認為航空母艦並非主力,戰列艦才是海戰的核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主力艦數字遠遠高於航母,英國也僅僅派遣戰列艦為核心的Z艦隊,主要原因就在於對航母的不重視。

有鑑於此,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制訂了摧毀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的計劃。而對於東南亞,則將同步的展開襲擊。也是在這個過程裡,英國Z艦隊遭到了覆滅。那麼這場覆滅了英國主力戰列艦的戰鬥,有何等的影響呢?

二.對海軍戰術的影響

在戰前,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對於戰列艦會被艦載機擊沉的觀點,哪怕有一下都是犯罪。在1941年8月25日,英國海軍部提議派遣四艘戰列艦,一艘戰列巡洋艦,三艘航母至馬來西亞進行戰略威懾。邱吉爾則表現了明確的反對,他在8月29日對海軍部建議派遣一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外加一艘戰列巡洋艦和一艘航空母艦,對此他是這樣認為的:

「我認為日本對付不了美英俄三國現在聯合起來反對它。……只要我提到的艦隊一到,尤其是看到一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日本更會遲疑。這可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

事實上邱吉爾作為擔任過海軍大臣的人,他的這個決斷無疑是錯誤的。在當時他和海軍部的許多人一樣,認為戰列艦可以解決問題,航母所做的僅僅是為艦隊提供空中保護,而非對對方的艦隊實施打擊。

儘管這個時候的英國人,已經多次運用艦載機實施打擊,如對義大利塔蘭託軍港的攻擊,或是獵殺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時,都曾經運用了自己的航空兵力量。但是前者是如同珍珠港一樣,對港內停泊的戰艦進行打擊,後者則是以優勢艦隊進行圍捕,儘管期間以劍魚攻擊機擊傷了俾斯麥號,但最終以主力艦隊將其消滅。可以說這二者都沒有真正證實,航空兵可以有效的打擊敵艦隊。因此當時的主流海軍都對航母這一產物,保持了懷疑或是保守估計。

而Z艦隊的覆滅則完全顛覆了海戰的規則,日本第22航空隊完全獨立包辦了這一場戰鬥,整個攻擊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而但是戰鬥過程卻幾乎是一邊倒。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就在這種打擊下,以一種對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而言,十分不光彩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在連續被命中兩枚炸彈和十三枚魚雷後,反擊號在1941年的12月10日下午14點3分戰沉。

而英國最新銳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她的命運也沒有好多少。被連續命中五顆炸彈,七枚魚雷後,威爾斯親王號在12點20分戰沉。兩艘船上5743名官兵,有4793人陣亡。而日本付出的僅僅是三架飛機別擊落,一名機組人員輕傷而已。

可以說,正是馬來海戰的爆發,導致了後來中途島海戰中的,航母攻防大戰。馬來海戰充分表明了航空兵在海戰中的優勢,證明了航空兵完全有能力,獨立決定海戰的勝負,從確保了海軍航空兵的優勢地位。哪怕是最為頑固的戰列艦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認海軍航空兵和航母的優越性。就如邱吉爾在馬來海戰後所表示的那樣:「我們和美國這次都大大低估了日軍的空戰效率。」

三.對戰爭的影響

1.對英軍的影響

而Z艦隊的覆滅,則徹底決定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命運。正是因為Z艦隊的毀滅,日軍可以不受阻撓的進行登陸,並且在岸上設立空軍基地。這就促使了,日軍可以將自己的空軍力量,如數的投入到戰場上,並壓倒英國那薄弱的空軍力量。

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日本可以在多地選擇登陸,而原本應該在陸基航空兵掩護下,遲滯日軍登陸的Z艦隊,則在一串魯莽的行動中葬送了自己。如此日軍就可以從馬來西亞縱橫馳騁,長驅而入。隨著日本航空兵在島上設立自己的空軍基地,或是佔據了英國空軍基地後。日軍的航空兵的航程就大幅度增加,可以有效的掩護這種行動。

在這種強有力的空中支持下,山下奉文所率領的日本第二十五軍,就可以飛速的發起攻擊。英軍頓時被打的潰不成軍,那些薄弱的印度師根本不能有效阻攔山下奉文,倉促構築的防線也被日軍所貫穿,即便短時間可以遏制對方,但是在日軍航空兵的打擊下,戰線也會被快速突破。英軍此時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潰敗,最終他們丟掉了整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這種威脅是致命的,如果不是因為蒙巴頓元帥和韋維爾將軍努力阻止了日軍的行動。那麼日軍勢必會在之後攻入印度,或是用海軍襲擾印度洋。如果這種可怕的景象發生了,那印度洋這條對於英國和蘇聯都至關重要的航道,必將被日本所切斷。

2.對美軍的影響

同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易手,也導致了印度尼西亞的易手,並且導致菲律賓的美軍孤立無援,被徹底割裂在這裡。倘若Z艦隊沒有被消滅,那麼英軍尚可做出頑強的抵抗。儘管我們無從得知,他們到底可以抵抗多久。但是他們也將大幅度的鉗制日軍的兵力,這將使得英美守軍形成一個較為堅固的鏈式防禦,同時也為國內調遣增援爭取時間。

但是Z艦隊被消滅之後,英軍已經無力抵抗日軍的攻擊。而隨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英軍敗亡,菲律賓的美軍也勢必陷入絕境。最終菲律賓的美軍在次年6月份徹底停止抵抗,而印度尼西亞也被佔領,澳大利亞這個對同盟國而言重要則資源產地,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這對於整個反法西斯戰局而言,是非常惡劣的。

3.對澳大利亞的影響

而因為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的擴張,美軍也丟失了自己在太平洋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威克島,澳大利亞幾乎三面受敵,隨時可能被日本攻擊。此時澳大利亞意識到自己的安全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不得不從北非撤回自己的部隊,原本這些部隊應該在北非實施一次強有力反擊,但是現在他們必須優先保證本土的安全。一旦日軍登陸澳大利亞,那麼澳大利亞必然萬劫不復。

他們派出部隊幫助英國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英國可以幫助他們抵禦來自日本的威脅,但這種威脅遭到了打破。現在他們必須撤回部隊,以期保護本土。事實上澳大利亞一度考慮割讓比布裡斯班以北的土地給日本,以換取日本不攻擊他們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但考慮日本的侵略本性是難以控制的,最終澳大利亞將自己的策略逐步調整為依靠美國,以保證自身的安全。

而上述的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來源於那一場短暫而又慘烈的馬來海戰。

結語

在南美洲的一隻蝴蝶只是忽閃了一下翅膀,在北美洲就可能引起一場海嘯。這是關於蝴蝶效應的一段名言,用在這裡也非常合適,馬來海戰的失敗,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連鎖反應,甚至於深遠的影響到了戰後。這恐怕是當時的人們,所難以想像的。

參考文獻:《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全史》

《大東亞戰爭全史》

相關焦點

  • 為大炮巨艦時代敲起喪鐘,Z艦隊是否可以避免覆滅?馬來海戰之思
    二戰的海軍史,就是一部航空兵運用作戰的歷史。從塔蘭託到珍珠港的襲擊證明了以逸待勞的戰列艦在航母面前毫無還手之力,馬來海戰,則是證明了航行時的戰列艦在航母面前也能被擊沉。而這次Z艦隊的沉沒為大炮巨艦時代又一次敲響了喪鐘。Z艦隊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覆滅呢?回望馬來海戰,我們來進行縝密的思考。
  • 戰列艦的終結,馬來海戰——英國皇家海軍Z艦隊覆滅記
    現在Z艦隊只能依靠陸基飛機來掩護他們了,如果這些陸基飛機真的有用的話……二.Z艦隊覆滅然而事實上,日本已經對Z艦隊的行蹤了如指掌,因為Z艦隊在12月2日抵達時,曾經廣播了自己的存在,對於Z艦隊,日本海軍有自己的安排。而在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突然發動襲擊,在四艘驅逐艦的交叉火力掩護下,五千多名日軍登陸哥打巴魯,建立了橋頭堡。
  • 英國海軍遠東艦隊覆滅記:日本損失3架飛機,幾乎全殲皇家艦隊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對美國是一個巨大的震懾,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12月10日,在馬來亞海戰中,日本以損失3架飛機的代價,覆滅了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馬來亞海戰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單獨的飛機,來擊沉處於公海上並處於戰鬥狀態的主力艦,這一仗讓所有人明白原來巨艦大炮不如飛機,制海權不行了,海空權才是王道,航母才是王,這個戰役爆發的關鍵原因在於,沒人知道世界上居然有航程400海裡的飛機。馬來亞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是英帝國主義侵略亞洲各國和爭霸東方的重要據點。
  • 馬來海戰中,英國海軍為何被日本海軍按在地上摩擦
    文/寂寞的紅酒1941年12月,在馬來亞附近海域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這就是著名的馬來海戰。馬來海戰中,英國海軍敗給了日本海軍,而且輸得一塌糊塗。大英帝國因為這場海戰飽受詬病,英國海軍也被貼上了無能的標籤。實際上,這場海戰本身就是一場實力不對稱的戰役,英國海軍被擊敗並不奇怪。
  •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嚴格講起來,其實和運氣有很大關係
    今天的主題會切換到大航海時代,我打算跟大家聊一聊,16世紀末在英吉利海峽發生的格瑞福蘭海戰,也就是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之謎。01西班牙的崛起雖然西班牙無敵艦隊聽起來很帥,但如果把歐洲歷史放大到中世紀來看,西班牙對整個歐洲的影響並不是最大。
  • 【轉載——歷史與地理】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對西班牙影響到底有...
    擊敗無敵艦隊對於英國是大事件,它保證了當時仍有一半人信仰天主教的英格蘭的新教化進程不被中斷。但對於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損失影響卻並不大,在16年後,當戰爭終於結束時,西班牙的世界霸主地位並沒有受到撼動。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甲午海戰是一場中日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的的一場較量,始於豐島海戰,止於中日籤署的《馬關條約》歷時9個月,史稱「甲午中日戰爭」。三、威海衛戰黃海戰役失敗後,北洋艦隊退守威海。中日兩軍在威海南北兩海口展開對峙。經過一周的鏖戰,這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丁汝昌服毒自盡。甲午戰爭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軍事意義「甲午海戰」失敗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擁有了這個世界!」
  • 日俄戰爭中的慘勝與北海道開拓,《黃金神威》背後的歷史
    作為一部描寫在二十世紀初的北海道進行尋金探險的漫畫,《黃金神威》這部作品中能看到很多二十世紀初的人文風貌,當然作者野田智說明《黃金神威》這部漫畫並不是要做成完全按照現實歷史的教科書作品,而是在保證娛樂性的前提下合理的在故事中重現歷史
  • 歷史解密:從戰略角度入手,為何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慘敗?
    (注意:法國遠東艦隊的戰略目標不單是消滅福建水師,更要控制遠東第一造船廠——福州船政局,從而完全中斷南方多個海軍港口的軍備維護及建造進程) 在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中有一個歷史細節,福建水師與遠東艦隊在未正式開戰時就同處馬江流域,並且清廷下達「彼若不動,我亦不發」的滑稽軍令。
  • 中世紀海戰馬爾他海戰,及斯路斯戰役
    在馬爾他戰役中,阿拉貢軍隊損失了約300人,而安茹軍隊有3500~4000人陣亡或被俘虜,兩位艦隊司令中有一位已陣亡。這場勝利的因素有:阿拉貢指揮官的指揮技巧固然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阿拉貢造船技術的重要改進,他的戰略戰術是無法得到實現的,與安茹的艦船相比,阿拉貢的戰船造得更高,還建有高大的舷牆,士兵可以躲在牆後面避開敵人的炮火。
  • 12月10日馬來海戰英國巨艦被戰機擊沉1941年:大炮巨艦時代結束了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歷史上的今天。12月10日馬來海戰英國巨艦被戰機擊沉1941年:大炮巨艦時代結束了隨著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與反擊號戰鬥巡洋艦,被日軍戰機擊沉,也就宣告了大炮巨艦時代的結束。這2艘軍艦都是英軍的主力艦,戰鬥力超強。
  • 16世紀的海上戰爭是怎樣的?海戰場景在這款Steam遊戲中真實體現
    16世紀的海上戰爭是怎樣的?海戰場景在這款Steam遊戲中真實體現 2020-05-10 05:13  遊戲熱門排行榜
  • 美日之間的較量,也是太平洋歷史的轉折點,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開始於1942年6月3日展開的。當時的美國海軍,不但在戰役中成功擊退了日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太平洋戰區的重要主動權。所以稱這場仗是太平洋戰區的重要的轉折點。
  • 格拉沃利訥海戰:一個名不經傳的海盜,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勝利
    大航海時代是西方歷史,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中最值得驕傲的時代之一。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中佔儘先機,大發橫財,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歐洲霸主,而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還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職,統治著德意志地區的大片領土。
  • 日俄戰爭後,亟待重振的俄國海軍力量
    日本人稱這場海戰為「日本海大海戰」,我們則習慣稱作「對馬之戰」,不論使用何種稱呼, 當日本海上的硝煙散去時,俄國在這場戰爭中全面落敗的結局已經沒有任何疑問。俄國的武裝力量承受了慘重損失,其中海軍尤甚,俄國海軍幾乎喪失了全部曾經擁有的現代化戰列艦、巡洋艦,以及絕大多數的驅逐艦,艦隊的處境可以用「全軍覆沒」來簡單概括。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水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本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894年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
  • 從甲午黃海海戰,看丁汝昌如何力壓倭寇,力挽殘局,轉敗為攻
    本文從歷史背景、雙方實力對比、海戰實況及戰後影響四個方面,對黃海海戰做簡略回顧。歷史背景我們常說日本是一個彈丸之國,地盤小,這是制約日本發展的根本因素。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蓄意發起了侵略戰爭,矛頭指向近鄰朝鮮和中國。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 在利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的「費迪南德」號裝甲艦,以撞擊的方式擊沉了義大利海軍的旗艦「義大利」號風帆鐵甲艦,成為了這場海戰的轉折點,海戰中發生的兩次重要撞擊,直接影響了海戰的結果,使得此後很長時間內,人們復活了撞擊這一古老的戰術,給鐵甲艦、巡洋艦都裝上了撞角,甚至還研發了專門的撞擊巡洋艦,也就是擁有利刃一樣艦首、結構裝甲較厚、火炮力量較弱的一種向艦首近距離作戰的軍艦
  • 電影史上最好的七部海戰電影,沒有《珍珠港》
    這部電影有三個版本:五小時未剪輯版、三個半小時剪輯版以及兩個半小時精剪版,建議大家看三個半小時或是兩個半小時的版本就可以了,剛開始可能覺得有點沉悶和無聊,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真的是越來越精彩。演員的演技也非常有代入感,讓觀眾跟著角色一起在絕望焦慮和希望放鬆中不斷切換。重點描述的是密閉潛艇裡船員壓抑的情緒和不屈的鬥志,雖然沒有華麗的特效,但是海戰戲特別逼真和震撼。
  • 北洋艦隊覆滅一百多年後,戰艦殘骸重見天日,北洋水師輸的冤嗎?
    然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這支強大的艦隊卻全軍覆沒,考古專家從海裡打撈出當年北洋戰艦的殘骸,讓我們更加了解那一場戰爭…… 三天之後北洋艦隊於日本艦隊在黃海狹路相逢,隨即爆發了激烈的戰鬥,這就是黃海海戰。此戰中國共有軍艦12艘,執行運送士兵的任務,在返航途中遭遇了日本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