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標誌著日本南進策略的實施。日本的襲擊來的突然,英美都節節敗退。在這個階段爆發的馬來海戰,標誌著英國在東南亞的戰略部署被徹底打破,但是這場短暫的海戰背後,到底有多少意義呢?
一.戰前的態勢
對於英國而言,日本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威脅,在1940年六月,日本為了配合德國的不列顛空戰,就將英國僑民驅逐處境。同時日本還在1941奪取了維希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此舉無疑威脅到了英國和美國。因為日本隨時也可能將矛頭轉向他們,儘管日本現在還沒有這樣做。
考慮到這個威脅英國和美國在1941年的七月宣布對日本停止貿易,不再對日本出售石油,橡膠和鋼鐵。美國更為激進,幾乎凍結了所有日本資產,這對於日本是個非常巨大的打擊。因為日本每年所消耗的石油,其中百分之八十八是依靠進口獲得的,而日本自產的就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
這對於日本而言是致命的,因為在日本的估計裡,戰爭還要持續很久,但油料儲備卻支撐不住。如果沒有了油料,那日本的戰艦就只能升起風帆,改行轉做風帆船了。這種情況換誰都不會接受,何況是法西斯主義的日本?對此日本考慮的,就是其南進策略,以全力進攻東南亞奪取日本所需的資源,然後再太平洋上進行擴張,形成一道防衛線,阻止美國的反擊。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此階段有他們的本錢。如圖所示,這是在1941年,太平洋上美國,英國和日本的海軍實力對比。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在船艦數量上,總體要高於美國和英國在太平洋上的綜合。同時需要指出,日本在航母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儘管這包括了他們的輕型航母在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海軍也僅僅有三艘主力航空母艦。而英國則沒有航空母艦,僅僅擁有兩艘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很容易讓日本擁有冒進的野心。
而英國不部署航母的原因是因為,其海軍認為戰列艦才是海戰的主力,而非航空母艦。這也是當時,各國海軍的主要思路。包括美國海軍,在當時均認為航空母艦並非主力,戰列艦才是海戰的核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主力艦數字遠遠高於航母,英國也僅僅派遣戰列艦為核心的Z艦隊,主要原因就在於對航母的不重視。
有鑑於此,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制訂了摧毀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的計劃。而對於東南亞,則將同步的展開襲擊。也是在這個過程裡,英國Z艦隊遭到了覆滅。那麼這場覆滅了英國主力戰列艦的戰鬥,有何等的影響呢?
二.對海軍戰術的影響
在戰前,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對於戰列艦會被艦載機擊沉的觀點,哪怕有一下都是犯罪。在1941年8月25日,英國海軍部提議派遣四艘戰列艦,一艘戰列巡洋艦,三艘航母至馬來西亞進行戰略威懾。邱吉爾則表現了明確的反對,他在8月29日對海軍部建議派遣一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外加一艘戰列巡洋艦和一艘航空母艦,對此他是這樣認為的:
「我認為日本對付不了美英俄三國現在聯合起來反對它。……只要我提到的艦隊一到,尤其是看到一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日本更會遲疑。這可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
事實上邱吉爾作為擔任過海軍大臣的人,他的這個決斷無疑是錯誤的。在當時他和海軍部的許多人一樣,認為戰列艦可以解決問題,航母所做的僅僅是為艦隊提供空中保護,而非對對方的艦隊實施打擊。
儘管這個時候的英國人,已經多次運用艦載機實施打擊,如對義大利塔蘭託軍港的攻擊,或是獵殺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時,都曾經運用了自己的航空兵力量。但是前者是如同珍珠港一樣,對港內停泊的戰艦進行打擊,後者則是以優勢艦隊進行圍捕,儘管期間以劍魚攻擊機擊傷了俾斯麥號,但最終以主力艦隊將其消滅。可以說這二者都沒有真正證實,航空兵可以有效的打擊敵艦隊。因此當時的主流海軍都對航母這一產物,保持了懷疑或是保守估計。
而Z艦隊的覆滅則完全顛覆了海戰的規則,日本第22航空隊完全獨立包辦了這一場戰鬥,整個攻擊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而但是戰鬥過程卻幾乎是一邊倒。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就在這種打擊下,以一種對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而言,十分不光彩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在連續被命中兩枚炸彈和十三枚魚雷後,反擊號在1941年的12月10日下午14點3分戰沉。
而英國最新銳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她的命運也沒有好多少。被連續命中五顆炸彈,七枚魚雷後,威爾斯親王號在12點20分戰沉。兩艘船上5743名官兵,有4793人陣亡。而日本付出的僅僅是三架飛機別擊落,一名機組人員輕傷而已。
可以說,正是馬來海戰的爆發,導致了後來中途島海戰中的,航母攻防大戰。馬來海戰充分表明了航空兵在海戰中的優勢,證明了航空兵完全有能力,獨立決定海戰的勝負,從確保了海軍航空兵的優勢地位。哪怕是最為頑固的戰列艦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認海軍航空兵和航母的優越性。就如邱吉爾在馬來海戰後所表示的那樣:「我們和美國這次都大大低估了日軍的空戰效率。」
三.對戰爭的影響
1.對英軍的影響
而Z艦隊的覆滅,則徹底決定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命運。正是因為Z艦隊的毀滅,日軍可以不受阻撓的進行登陸,並且在岸上設立空軍基地。這就促使了,日軍可以將自己的空軍力量,如數的投入到戰場上,並壓倒英國那薄弱的空軍力量。
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日本可以在多地選擇登陸,而原本應該在陸基航空兵掩護下,遲滯日軍登陸的Z艦隊,則在一串魯莽的行動中葬送了自己。如此日軍就可以從馬來西亞縱橫馳騁,長驅而入。隨著日本航空兵在島上設立自己的空軍基地,或是佔據了英國空軍基地後。日軍的航空兵的航程就大幅度增加,可以有效的掩護這種行動。
在這種強有力的空中支持下,山下奉文所率領的日本第二十五軍,就可以飛速的發起攻擊。英軍頓時被打的潰不成軍,那些薄弱的印度師根本不能有效阻攔山下奉文,倉促構築的防線也被日軍所貫穿,即便短時間可以遏制對方,但是在日軍航空兵的打擊下,戰線也會被快速突破。英軍此時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潰敗,最終他們丟掉了整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這種威脅是致命的,如果不是因為蒙巴頓元帥和韋維爾將軍努力阻止了日軍的行動。那麼日軍勢必會在之後攻入印度,或是用海軍襲擾印度洋。如果這種可怕的景象發生了,那印度洋這條對於英國和蘇聯都至關重要的航道,必將被日本所切斷。
2.對美軍的影響
同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易手,也導致了印度尼西亞的易手,並且導致菲律賓的美軍孤立無援,被徹底割裂在這裡。倘若Z艦隊沒有被消滅,那麼英軍尚可做出頑強的抵抗。儘管我們無從得知,他們到底可以抵抗多久。但是他們也將大幅度的鉗制日軍的兵力,這將使得英美守軍形成一個較為堅固的鏈式防禦,同時也為國內調遣增援爭取時間。
但是Z艦隊被消滅之後,英軍已經無力抵抗日軍的攻擊。而隨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英軍敗亡,菲律賓的美軍也勢必陷入絕境。最終菲律賓的美軍在次年6月份徹底停止抵抗,而印度尼西亞也被佔領,澳大利亞這個對同盟國而言重要則資源產地,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這對於整個反法西斯戰局而言,是非常惡劣的。
3.對澳大利亞的影響
而因為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的擴張,美軍也丟失了自己在太平洋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威克島,澳大利亞幾乎三面受敵,隨時可能被日本攻擊。此時澳大利亞意識到自己的安全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不得不從北非撤回自己的部隊,原本這些部隊應該在北非實施一次強有力反擊,但是現在他們必須優先保證本土的安全。一旦日軍登陸澳大利亞,那麼澳大利亞必然萬劫不復。
他們派出部隊幫助英國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英國可以幫助他們抵禦來自日本的威脅,但這種威脅遭到了打破。現在他們必須撤回部隊,以期保護本土。事實上澳大利亞一度考慮割讓比布裡斯班以北的土地給日本,以換取日本不攻擊他們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但考慮日本的侵略本性是難以控制的,最終澳大利亞將自己的策略逐步調整為依靠美國,以保證自身的安全。
而上述的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來源於那一場短暫而又慘烈的馬來海戰。
結語
在南美洲的一隻蝴蝶只是忽閃了一下翅膀,在北美洲就可能引起一場海嘯。這是關於蝴蝶效應的一段名言,用在這裡也非常合適,馬來海戰的失敗,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連鎖反應,甚至於深遠的影響到了戰後。這恐怕是當時的人們,所難以想像的。
參考文獻:《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全史》
《大東亞戰爭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