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看到一段文案:「從前,車,馬,郵件都慢,一個問候,要等上好多天。從前的愛情很慢,慢的,用一輩子去等一個人。慢的,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人的一生好短暫呀,短暫的不夠我們去愛一個人,一生也只夠我們去愛一個人。可是有時候,上天又太過不公,連愛一個人的權利也不給我們。我們甚至來不及去找到那個註定相愛的人,又或者我們幸運地找到了,卻沒有和他們白首偕老的能力。
「註定在一起的人,不管繞多大一圈依然會回到彼此的身邊。如果最後能在一起,晚點也真的無所謂。」這段話應該很適合三毛和荷西。
三毛是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和旅遊家,荷西是她的丈夫。荷西不是第一個追三毛的男人,也不是第一個和三毛談戀愛的人,但卻是真正和三毛結婚的人。儘管三毛和荷西相遇得晚,但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卻讓世人都知道了三毛和荷西的相愛。
荷西苦追三毛六年才得以和三毛牽手,最後結婚,三毛和相愛的丈夫結婚六年,但意想不到的是荷西意外亡故,而三毛也一生無兒女,孤獨的自殺在醫院。
相識,六年之約
三毛原名陳懋平,浙江舟山人,生於1943年3月26日,她是中國臺灣著名的作家和旅行家。三毛的原名取於族譜上屬她那一輩分的排行「懋」字,而「平」則是給予了父親對這個世界和平的期望。
但令人無奈的是,從小三毛就展現出了自己調皮精怪的一面,當她開始學習寫字時,她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中間的「懋」字,於是她每次都自作主張的讓自己叫「陳平」,那是的她才年僅三歲。
後來,三毛給自己取了「三毛」這個筆名。三毛本人曾說過起這個名字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喜歡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當然,本人覺得三毛寫的東西很有價值。
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非常的愛好,初中她就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名著了,到了初二那年休學,父母親對她悉心教導,為她在日後的寫作中打下了堅實的詩文基礎。三毛熱愛讀書,也熱愛探索世界,她的足跡幾乎遍布全世界。
1967年她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裡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後來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
在馬德裡大學求學的期間,她認識了她未來的丈夫荷西。而他們兩個並不是小說般的劇情,沒有兩人相互愛慕,順利走在一起。儘管荷西對她展開了追求,可當時的三毛甚至沒有注意過荷西。
那時的荷西還未滿18歲,而三毛24歲了。當時的荷西對這個像蝴蝶一樣隨性美麗的女子很有好感,他給三毛送禮物,而三毛對於比自己小的荷西沒有更多的好感,荷西只是三毛的萬千個愛慕者之一。
荷西對於三毛拒絕他的情況很傷心,但顯然他對三毛的喜歡不是三分鐘熱度,他做出了苦戀三毛決定。餘生渺渺,荷西只想牽著三毛的手度過一生。他告訴三毛,讓三毛等他六年,他要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和兩年的兵役。
而在這六年裡,荷西一直單身,沒有和任何人談過戀愛。而對於三毛來說,她曾因為小學作文寫以後想當個拾荒者而被老師嘲笑羞辱,中學時又因為老師懷疑她作弊而休學。
這並不快樂的童年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是她一生的轉折點,每個人一次次成長的動力都是遭遇苦難,一顆抗逆境的心永遠是最好的武器。誠然,三毛的遭遇奠定了她後來脆弱敏感的內心,但也造就了更好的三毛。
她第一次心動是對她的油畫老師顧福生,在那個尚且年幼且心思敏感的少女心中,顧福生像是她充滿迷霧且看不見未來的道路上的一盞默默守望的燈,她把自己對於老師的愛畫進畫裡,甚至她在自己的畫上籤上自取的英文名ECHO,ECHO是希臘神話裡,代表著愛而不得。
這次的愛情故事沒有結果,再後來的三毛遇見了喜劇系才子梁光明,然而和他的戀愛也沒有成功,失敗的戀愛經歷使三毛遍體鱗傷,所以她才選擇遠赴西班牙。
而在西班牙遇到荷西,或許是命中注定吧。荷西讓三毛等他六年,可是受過太多傷的三毛,不敢相信這句諾言。
相愛,六年婚姻
或許在某一天,在某個陌生的城市,在某個陌生的街道,你會遇到一個和你一個頻率的人,和你一個想法的人,適合和你走在一起的人。
在荷西所說6年裡,三毛在臺灣和歐洲之間往返,她幾次的戀愛都沒有修成正果。後來她遇到了一位德裔男友,二人已經敲定結婚日期,很快,三毛就可以走進婚姻的殿堂。可是世事難料,運途多變,在印製婚禮名片的當天,她的未婚夫因為心臟病去世了。
三毛悲痛欲絕,吞藥自殺,所幸被救回。
總有些東西因為緣分而來,也因為緣分而終。三毛與她的前半生,與她前半生遇到的人的緣分,就這麼散了,一心求死的三毛這時被荷西治癒了。她看見她的照片掛滿了荷西的房間,她發現原來還有這麼一個人,一直在這裡等她,那六年的誓言,原來是真的。
荷西曾抓住三毛的手安慰她說,他可以將他這樣一顆黃金做的心和三毛換,這樣三毛破碎的心就不會再痛了。
荷西的赤忱感動了三毛,7個月後,三毛和荷西結婚了。婚後,他們去了撒哈拉沙漠,而三毛也就此創作出了《撒哈拉沙漠》《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素人漁夫》《哭泣的駱駝》等一系列風靡文壇的作品。
她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她幸福的婚後生活被寫進她的作品,她與荷西的相愛是如此的濃烈,被世人所知。這時,她的父母才放心這個偏離軌道的孩子,才感嘆她終於獲得了幸福。
相別,永生不見
人生無常,三毛和荷西快樂的婚姻只持續了六年,1979年9月30日,年僅28歲的潛水工程師荷西在一次潛水中發生意外去世。他們的愛情,他們的婚姻,他們的快樂戛然而止。
三毛原本已經安穩的心又再次顛沛流離起來,這次,卻沒有了另一個荷西和她說:「我這有一顆金子做的心,我們交換吧。」
世人常說,時間會解決一切,時間長了,就什麼都過去看,不一樣的明天在前方等著我們。可是無論之前的三毛活的是多麼灑脫自在,如今的三毛卻過不去了,一生追逐愛情的她經歷了太多太多的分別,有的愛而不得,有的是相愛兩隔。
1981年,三毛回國,與父母一起生活。她的的作品在和荷西在一起的時候是樂觀、向上的。自從荷西去世,她的作品卻再也不見歡樂。
三毛和荷西沒有孩子,他們是嚮往著擁有一個孩子的,三毛說:「我們想要一個孩子,荷西想要一個和我一樣的女孩子,我想要一個和荷西一樣的男孩子。」
可是時間太短,沒有等他們做好決定,荷西就已經不在了,三毛的身體也不好,她一直吸菸喝酒,不適合懷孕。
三毛早些年就對父母表達過自己的意向,她和父母說,如果她走了,這是對她最好的歸宿。可是沒有一個父母可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孩子離開自己,父母苦苦挽留,用盡全力去愛她,呵護她。
在1991年,三毛因為子宮內膜的病情住院,1月4號,她自殺了。她終究是沒有做到母親所說的,她終究是活得太痛苦了。
在自殺的前一晚,她打電話給她的母親,說著說著,三毛突然說她看到了孩子。或許是她對荷西的愛與牽掛,又或許是遺憾她與荷西之間沒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三毛對母親訴說著她的痛與愛,母親淚如雨下,自知到底還是留不住她。
小結: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拋棄你,也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做決定。在我看來,三毛最後的歸宿,或許不是拋棄自己,而是走向了更好的歸宿。
無數被三毛的文字所感動的人,他們被她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她的一生充滿的傳奇和坎坷。她敏感而渴求自由,是真實的,真性情的。三毛是一個內心豐富的女子,她敞開著自己,讓世人讀懂她。
我們愛她,不僅僅是她的文字,更愛她率性的生活方式和博愛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