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周易》卦序的奧秘失傳2500年了。
筆者沉浸《周易》三十餘年,卦序的河洛奧秘一直縈繞心頭。2019年下半年連續四個月「疾厄」,以此悟出《周易》中的「小低谷」、「大低谷」河洛結構法則,這是「以身試卦」「閉關感通」的智慧成果。與此同時,家裡的蔥蘭花發生變異,與易卦神奇地相應。2019年天水遊學6月6日-13日大衍筮法旅卦,又逢周節律卦否卦(大低谷,6.3-6.9)。7月17日初發「眩暈之疾」,逢周節律卦蠱卦(小低谷,7.15-7.21),20天後稍安。期間洛陽遊學8月8日、9日大衍筮法坎卦(大低谷),疾病第一次復發。當8月19日、20日逢周節律卦剝(大低谷,8.19-8.25),第二次復發。頤卦周(波峰,9.16-9.22)頤養之時疾病大有好轉,可是接著逢周節律大過卦(大低谷,9.23-9.29)、坎卦(大低谷,9.30-10.6)時疾病出現第三次反覆。11月17日眩暈基本痊癒時,出現「時空蟲洞效應」,自己所處時間與現實時間錯位兩小時,遂悟「知來者逆」乃是聖人真實體驗。醫家說身體有風溼者可預知天氣之變,筆者所患乃心性之虛證,故以此感知宇宙心性之變。
2018年遊學大衍筮法比卦、訟卦,2019年大衍筮法旅卦、坎卦,2019年周節律卦否卦、蠱卦、剝卦、大過卦、坎卦,這些卦幾乎涵蓋了《周易》上經的「小低谷」、「大低谷」,由易卦曲線之跌宕起伏,遂悟《周易》卦序之河洛結構法則。
《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者,禮也。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物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白話】
夫子之言,直白通俗,不勞翻譯。
【解讀】
朱子《本義》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繫辭上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本節探討《周易》卦序與河圖洛書的關係。
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外篇》:
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仿於此乎!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範》也。
蔡元定、朱熹《易學啟蒙》:
故河圖之位,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蓋其所以為數者,不過一陰一陽,以兩其五行而已……積五奇而為二十五,積五偶爾為三十,合是二者而為五十有五。
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圖授犧、洛書錫禹。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
宋·王應麟《玉海·曆法》:「伏羲紀陽氣之初為律法,建五氣,立五常,定五行,有甲歷五運。」《古三墳》:「伏羲氏木王月,命臣龍潛氏作甲歷。」
可知:
河圖即伏羲五行甲歷,甲歷即十天幹之簡稱。十天幹即十月太陽曆。
洛書即九宮,九宮四方明堂十二門即十二地支,合十二月太陰曆。
河洛綜合以成六十甲子。
河圖:太一生水居於北辰,北方一六水生東方三八木,東方三八木生南方二七火,南方二七火生中央五十土,中央五十土生西方四九金。洛書:北方一六、東方三八、中央五十,三者位置不變,唯有南方二七與西方四九互換。此時間生出空間之奧妙。時間為元氣流行,時時相續不回頭;若有回顧,則對待生,對待則空間生。河圖天道為四時五季之時間節律,簡稱時節。洛書以河圖為基礎。洛書天道落地為地道,地道元氣有聚散多少,北方冬至陰氣極盛而陽氣微弱,南方夏至陽氣極盛而陰氣微弱,東西春秋二分日夜等分,故最大奇數九居於南方,最小奇數一仍然居於北方。東方陽升,從一升至三;西方陽降,從九將至七。河圖,自然數之累積,故河圖為合圖,《繫辭傳》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也。洛書為元氣之落成,故洛書為落書,《莊子》曰「九洛」,落於九州九宮也。
河圖、洛書的數字是相同的屬性,在河圖生數與成數相合,在洛書生數與成數相隨。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陰順乎陽,故洛書奇數居四正,偶數居四隅。八隨三居東北,四隨九居東南,二隨七居西南,六隨一居西北。洛書與河圖的差異在於火金易位,二七火與四九金互換。
《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此《周易》卦序之總綱,邵雍以為伏羲先天八卦。
《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此大地坐標系,幹寶以為連山易,邵雍以為文王八卦。
帛書《易傳》曰:「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靁(雷)風相(薄),八卦相庴(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逆)數也。」此帛書《易》卦序之總綱,筆者認為是神農連山初經。
帛書《易傳》「天地定位」十六字對稱,對應帛書《易》上下經均等,各有32卦。《周易·說卦傳》「水火不相射」文句多出一個語氣助詞「不」(通丕)字,所以上經減一對卦,移到下經,上經30卦,下經34卦,但是上下經仍然是18宮,36宮是均等的。帛書《易傳》「天地定位」結束於「雷風相薄」,故64卦以風雷益為終;《周易·說卦傳》「天地定位」結束於「水火不相射」,故以水火既濟、火水未濟為終。
《周易》卦序河洛提要:
河圖為時間之流行,洛書為空間之對待。
河洛之數以奇數為陽,以偶數為陰。
陰陽對待生四象,天地人三極生八卦。
元氣流行為先天八卦,萬物對待為後天八卦。
時間生逆空間現,對待生卦以知來。
夏秋兩季有互換,河圖落地成洛書。
落地洛書配後天,《周易》卦序在其中。
河圖一六,從乾卦第一到大有卦第十四,共14卦。
河圖二七,從謙卦第十五到觀卦第二十,共6卦。
河圖三八,從噬嗑卦第二十一卦到大壯卦第三十四,共14個卦。
河圖四九,先有晉卦第三十五等四卦,後期到鼎卦第五十,共16卦。
河圖五十,先從蹇卦第三十九到鼎卦第五十共12卦(實際五參與64卦每一卦),而後完成《周易》最後的14卦。
洛書奇數居四正,偶數居四隅。《周易》乾坤坎離四正統全經64卦與上經30卦,震艮巽兌四隅統下經34卦。
筆者在《周易》64卦的解讀中,深刻體會到《周易》與天地的感應不可思議,宇宙大氣的的確確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在流動,一切事物都在《周易》六十四卦大周期、小周期交互錯綜組成的鏈條中按部就班地運行。筆者的經驗是,如果不處在某一卦的「值班時間」,你就難以破解這一卦的繫辭真相、聖人之意。
無論是孟喜京房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還是揚雄《太玄》以八十一首主364又1/2日,漢易中的卦氣值日並非是易卦的真正值班時間。還有衛元嵩《元包》、邵雍《皇極經世》、司馬光《潛虛》、蔡沈《洪範數》等人為模擬的易數模型,雖然也效法了天文曆法、河圖洛書,但是與帛書《易》卦序、《三墳易》卦序一樣,都是簡單的線性變化與重疊,作為人為的機械的線性數理匹配,也許符合部分自然節律,而與三極之道的運行法則相差甚遠。
《繫辭傳》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通天地人,方能解《易》,否則只能是「依文解義,三世佛怨」。《周易》450條繫辭,代表450條心性法則,繼而外化為人事萬象。《周易》的根本價值在於修德寡過,「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心性近乎道,即無思無為,則與三極之道同步,易卦時空網絡如氣息相吹,如此則「隨心隨欲而不逾矩」。此「內聖外王」核心關鍵所在。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詮釋》(紙本書未編入),最新修訂日期為2020年12月4日,為文化傳統平臺原創發布,本連結可用於個人學習分享,機構轉載請聯繫本平臺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