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發現鴨嘴獸的科學家,以為它的嘴是假的,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畫面......
圖源:MrWhaite
有著形似水獺的身子,
卻長著蹼足和鴨嘴,
外貌奇怪的鴨嘴獸
卻是澳大利亞人
最喜愛的動物之一。
鴨嘴獸在水底用嘴舀起昆蟲、幼蟲、貝類和蠕蟲,以及碎石和泥土。鴨嘴獸沒有牙齒,礫石有助於「咀嚼」飯菜。
攝影:DAVE WATTS
20世紀以來,澳洲大陸上
很多本土動物不是數量減少
就是完全消失,
鴨嘴獸則表現出超強適應性。
最近生物學家發現
在澳洲「很常見」的鴨嘴獸,
目前處境可不太妙:
它們的數量一直在下降。
鴨嘴獸的分布範圍很廣,以至於研究人員無法確定鴨嘴獸的每一處分布和它們的具體數量。
澳大利亞研究員Hawke調查了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數據,發現由於狩獵、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和塔斯馬尼亞州的河流與小溪中的鴨嘴獸數量驟減。
八座高聳的石灰石巨石,構成了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大洋路的十二使徒巖。
攝影:JAMES WANG,你來掌鏡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科學家就開始發出警告:鴨嘴獸的數量在下降,然而這些警告並沒有得到重視。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長期監測項目反饋的數據越來越多,人們對鴨嘴獸的看法開始動搖。
2016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新評估了鴨嘴獸的保護狀態。他們估算,隨著歐洲人的到來,鴨嘴獸的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30%,足以將之提升為「近危物種」。
2018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隻鴨嘴獸被放歸小耶那河。
攝影:DOUGLAS GIMESY
鴨嘴獸數量大幅減少,
為什麼沒能被發現?
部分原因在於
它們是害羞的夜行動物,
發現和統計有難度,
因此看不到它們不足為奇。
但大多數情況下
是因為人們覺得它們很常見,
沒有特別關注。
隨著時間的推移,
鴨嘴獸的數量早已被遺忘,
人們假設沒有太大變化——
這種現象在生態學中
被稱為「基線偏移」。
這是一隻被捕獲的鴨嘴獸,研究人員正在測量它的相關數據。這也是澳大利亞希爾斯維爾市墨爾本水務署的研究之一。
攝影:DOUGLAS GIMESY
在不知道過去確切數量的基礎上,很難說某個物種減少了多少。而且過去的科學家對鴨嘴獸種群數量的研究質量參差不齊。白天追蹤不到鴨嘴獸,而傳統追蹤物種的足跡檢測根本不起作用,因為它們大部分時候都待在水裡。
現在研究人員利用環境DNA等技術,監測它們在水中的情況,並對它們的活動進行聲學標記。公眾還可以用一款名為「發現鴨嘴獸」的應用程式,記錄自己看到的鴨嘴獸。
在澳大利亞麥克馬洪溪,鴨嘴獸研究員Joshua Griffiths(左)在Samuel Bell的幫助下,把一隻鴨嘴獸從網中解救了出來。經過測量、檢查是否攜有微晶片之後,他們很快把這隻鴨嘴獸放回了水中。
攝影:DOUGLAS GIMESY
Hawke和同事梳理了258年來的歷史文獻,共超過1.1萬份記錄,拼湊出鴨嘴獸曾經的數量和分布情況,然後與能找到的現代數據進行對比,其中也包括「發現鴨嘴獸」程序裡的報告。
雖然無法從中計算出確切數字,但鴨嘴獸的數量明顯比過去少了很多。詳細的夜間調查顯示,一個世紀前,一天可以捉到十幾二十隻鴨嘴獸的地方,現在只剩下幾隻。這還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
新南威爾斯大學鴨嘴獸保護項目的Gilad Bino(左)和Tahneal Hawke正在檢查一隻被麻醉的鴨嘴獸。研究人員在它的身體裡安置了一個臨時無線電應答器,以追蹤它的動向。
攝影:DOUGLAS GIMESY
17世紀歐洲人來到澳大利亞,
很快皮毛柔軟防水的鴨嘴獸
就成了皮毛商的最愛,
記錄顯示一位皮毛商
曾賣出2.9萬張鴨嘴獸皮。
鴨嘴獸貿易繁榮了幾個世紀,
直到20世紀初狩獵禁令出臺。
除了南澳大利亞州損失慘重,
其他水域還能看到鴨嘴獸。
因此只有在南澳大利亞州
鴨嘴獸被列為瀕危物種,
沒有聯邦瀕危物種法律保護。
圖源:UNITED STATES BUREAU OF RECLAMATION
Hawke和同事
正在研究大壩對鴨嘴獸的影響。
初步數據顯示管理不善的大壩
基本上能消滅上下遊鴨嘴獸。
了解不起眼的威脅,有助於
找到保護鴨嘴獸的最佳方法。
攝影:Joel Sartore
科學家這麼寶貝鴨嘴獸,
是有道理的。
鴨嘴獸是進化學上的珍寶,
是地球上僅存的單孔目動物
(卵生哺乳動物)之一。
卵?
是的,你沒看錯。
靠產卵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
只剩下鴨嘴獸和兩種針鼴了。
雌鴨嘴獸沒有乳房和乳頭,
在腹部兩側分泌乳汁,
幼仔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
鴨嘴獸是1.5億年前走上了和其他哺乳動物不同道路的某一古老物種的少數後裔之一。
攝影:JOEL SARTORE
皮革似的卵和沒有乳頭
是鴨嘴獸的兩點遠古特徵,
它之後進化的哺乳動物沒有。
1.5億年前鴨嘴獸祖先走上了
和其他哺乳動物不同的道路。
攝影:JOEL SARTORE
科學家發現的和鴨嘴獸類似的遠古動物的頭骨可以追溯到白堊紀(6300萬至1.38萬年前),看上去和現代鴨嘴獸相似的動物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約250萬年前的第四紀。
澳大利亞沒有多少哺乳動物進化成為了水生動物——也就是說,喜歡水的鴨嘴獸無需面臨太多競爭。
圖源:KLAUS. CC-BY-SA-2.0
現存哺乳動物中
進化改變最少的除了鴨嘴獸,
還有幾乎從不挑食的負鼠。
沒有小蟲子可吃了?
那可以吃垃圾嘛。
沒有垃圾了?
那就吃爛果子好啦。
為了求生存,負鼠太難了。
世界上有超過60種負鼠(圖為北美負鼠),其中大多數負鼠千年來都沒有發生過變化。
攝影:JOEL SARTORE
負鼠是一種叫做peradectid的有袋動物旁系種族的後裔。peradectid這種動物生活在發生恐龍滅絕事件的白堊紀—第三紀期間。
負鼠在6500萬年前就開始和其他有袋動物在進化道路上分道揚鑣了。如今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曼尼亞和紐幾內亞共有超過60種負鼠。
維吉尼亞負鼠(攝於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灣)對蛇毒有天然免疫力。
攝影:SEBASTIAN KENNERKNECHT
負鼠和鴨嘴獸告訴我們,
你越是能適應變化,
你就越能保持自己的原樣。
最大程度地堅持了自我,
鴨嘴獸還保留著原始哺乳類
體溫低的特點,常溫32度。
但它們新陳代謝很快,
每天要吃掉體重20%的肉類,
相當於人一天吃掉30斤肉!
鴨嘴獸吃得多睡得也多,
除了覓食進食,幾乎都在睡。
生活在新生代中期到晚期的巨型齒狀鴨嘴獸有著強大的牙齒(插圖第一個下臼齒),可以殺死獵物,如肺魚甚至是小烏龜。
圖源:由PETER SCHOUTEN
鴨嘴獸還是世界上現存
唯一一種有毒哺乳動物。
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
內存毒汁,毒液與蛇毒相近。
這是它的「護身符」,
能夠抵禦捕食者,
也能夠在交配時節用來打鬥。
人要是被鴨嘴獸毒刺刺中,
會劇痛無比,數月才恢復。
可它的毒液或許還能治病。
雄性鴨嘴獸腳上尖銳的刺。
攝影:Jean-PAUL FERRERO,MINDEN PICTURES
澳大利亞科學家Frank Grutzner和Briony Forbes在鴨嘴獸和針鼴的毒液中發現一種新型的胰島素調節激素GLP-1,可促進胰島素產生,維持血糖平衡。
普通的GLP-1穩定性差,在人類機體內會很快分解,因此一些Ⅱ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藥物延續胰島素的釋放。這些動物產生的GLP-1更穩定,可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方向。
在澳大利亞希爾斯維爾保護區(Healesville Sanctuary),一種罕見的雙胞胎鴨嘴獸,被稱為puggles。
攝影:JASON EDWARDS
而鴨嘴獸的乳汁
有奇特蛋白質呈環狀結構,
有望抗衡超級細菌。
寶藏活化石鴨嘴獸,
還有多少秘密待人發現?
擴展閱讀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你其實只是肉做的機器人
你其實只是肉做的機器人
實在不會拍建築?這16個訣竅能救你
秋天千萬別去南京,否則就不想回家了
點擊下面圖片
《國家地理》精品店小程序!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