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下鄉記

2021-01-16 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村民蝦叔知道,老朋友陳偉雄一定會來。

  蝦叔今年60多歲,是廣州從化區龍潭村村民。春耕多少會受疫情影響,但他並沒有太慌張,信心的來源就是陳偉雄——一位科技特派員。

  蝦叔對陳偉雄的信任,源於一年又一年的好收成。2007年,陳偉雄和他的團隊把苦心多年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廣豐香8號」帶來了龍潭村,每年還會來村裡指導十幾次,蝦叔說起他來,仿佛在說村裡的鄰居。

  十多年過去,地裡種的還是這個品種,長勢很不錯。蝦叔向記者誇耀起來——不僅長得好、少生病,而且味道也好。

  陳偉雄與龍潭村結緣,與科技特派員制度息息相關。該制度最早在福建省南平市推出,並從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層面制度性安排。廣東自2007年啟動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以來,培訓農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約63萬人次,推廣先進農業和農村適用技術4615項,累計為17萬戶農民直接提供各類農業科技服務。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廣度與深度在不斷拓展。今年4月13日,廣東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百團千人爭代言活動動員令,科技特派員化身為優質農產品代言人,幫助村民拓展銷路。

  篩選萬次挑出「好種」的品種

  「有些技術問題是我們農民突破不了的,只能『看天吃飯』。」廣州金暉火龍果場何國輝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於農業專家的渴求,在他看來,沒有專家團隊的支持,農民就像「沒有拐杖的盲人」,舉步維艱。

  「其實有些技術問題,在實驗室已經得以解決,農民可能不清楚有這樣的技術,專家可能不清楚農村的需求有多迫切。」在從化區副區長謝青梅看來,科技惠農最實實在在的做法是把科技真正送到農民手上。

  有沒有方法讓農業與科技「牽手」不再難?在陳偉雄看來,「科技特派員」就是答案。

  從2007年雜交水稻「廣豐香8號」在這裡開始試種,作為市農科院水稻種植的專家,陳偉雄就像「報時鳥」一樣準時,踩著農時表而來。播種、育苗、插秧、追肥……就今年,陳偉雄已去過龍潭村6趟了。

  陳偉雄在農村長大,他了解好種子對於農民的重要性。為了培育出讓農民真正覺得「好種」的水稻,陳偉雄所在的市農科院科研團隊苦心經營多年。

  「叫廣豐香8號,就是因為之前的1到7號都失敗了。」陳偉雄說,這期間,他們淘汰了1萬多個樣本。

  最終,廣豐香8號既保留了母本粵香佔田間稻瘟病抗性好、豐產性好的優良性狀,又綜合了父本增城絲苗品種九七香食味口感好、有清香味的優點。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歡迎,該品種每畝可增收300至500元。

  但選育良種只是開始。「今年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香味減弱現象。」陳偉雄說,再好的水稻品種,長期種植也會出現品種混雜退化及香味減弱現象,最終影響品質,所以需要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期除雜,也需要每年向農民供應提純種子。這也是他年年都來龍潭村的原因。

  近年,他發現除了品種混雜的原因,廣豐香8號香味減弱也是因為長期種植,土壤裡面相關微量元素消耗殆盡、養分不足有關,他目前推薦村民使用高校研發的「香稻肥」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我種過的最好品種。」種了幾十年地的蝦叔從2008年開始一直種植廣豐香8號至今。在蝦叔看來,「隨叫隨到」、經常指導村民種植的陳偉雄,儼然與龍潭村人無異。功夫不負有心人,該品種連續多年位居廣州種植面積第一位。

  陳偉雄感謝科技特派員這一身份,架起了他與龍潭村民的橋梁。但同時,市場也在變化,人們對水稻的需求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這對以品質制勝的龍潭大米來說是個利好。」陳偉雄說,自己領到了下一個任務,如今正在和上下遊企業洽談,讓龍潭大米真正走向品牌化。

  「植物醫生」客串「微商」

  不久前來到河源市連平縣元善鎮果滿園農場,科技特派員廖永林鬆了一口氣。

  今年2月中旬,廣東出現了一次大範圍的倒春寒天氣,該農場也在受影響範圍內。因疫情影響交通,廖永林沒法去現場,看到天氣預報後他馬上通過微信和電話告知當地農戶,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如今看到滿園的鷹嘴蜜桃和百香果長勢良好,壓在心上的大石頭總算放下。

  專注於嶺南特色水果的病蟲害防治,其實不是廖永林的初衷。2010年,廖永林畢業來到省農科院時,本希望成為水稻方面的專家。但報名成為科技特派員,在農村奔走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研究水稻人才濟濟,但嶺南特色水果方面的專家缺口卻很大。

  「想為農村做點事。」越深入農村基層一線,廖永林越感覺到農村對於冷門作物專家的需求。最終,他把主攻方向改為小宗作物,特別是嶺南特色水果領域的病蟲害防治。這次「救」下了鷹嘴蜜桃和百香果,農場特意給廖永林發了封感謝信,稱其為「植物醫生」。

  此外,科技特派員還帶動更多專家組團下鄉,一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來自廣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孫東磊介紹,此前,白雲區龍塘村的蘿蔔出現表面花皮的問題,一開始都以為是病害,專家團隊集體調查後才發現,根源是蘿蔔蠅,實為蟲害。「類似於醫生的會診,團隊的好處就是發揮每位專家所長。」孫東磊說。

  如今,科技特派員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廣州在2018年開始實施鄉村振興「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目前共組建了345個專家服務團隊,由來自省內外66家科研教學單位的2331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而科技特派員正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除了農業技術,村民其實還需要一攬子的科技服務。」廖永林說,農民既愁種不出,更愁賣不掉。前者能用技術解決,後者則需要更多資源支持。他自己偶爾就客串下「微商」,幫種植戶找銷路。

  今年受疫情影響,種植戶擔心7月鷹嘴蜜桃滯銷,廖永林也未雨綢繆,積極尋找直播帶貨銷售渠道,這對他來說是新的挑戰。

  帶來城裡的市場化模式

  隨著農業走向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廣州花都會興綠色農場創辦人黃小兵坦言,兩個問題讓他困擾不已。

  首先是人手問題。1998年創辦農場時,付幾百塊錢,周邊村民就搶著幹活;現在人工貴了,年輕人也很少願意幹農活的,這逼著農場提高機械化水平;

  此外,蟲害也讓黃小兵頭疼。農場生產菜心、小白菜、芥蘭等葉菜,近年來也開始注重品牌建設。而隨著害蟲抗藥性逐漸提升,如何在控制蟲害的同時兼顧葉菜品質,是個不小的難題。

  在廣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牽線下,黃小兵找到了來自省農科院植保所的科技特派員林慶勝,他所在的團隊研發出了以種子丸粒化包衣技術為核心的葉菜害蟲綠色防控技術。該技術可以理解為給種子穿上用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等打造的「衣服」,通過精準施用農藥和肥料降低蟲害。「以前播種是撒下一撮發芽一兩棵,現在是種下一棵就發芽一棵。」林慶勝解釋道,現在農村缺的不只是傳統的種植技術和服務,產業升級帶來的對新技術的渴求也越來越大。

  如今,會興綠色農場已經有約300畝地用上了該技術,黃小兵算了筆帳,葉菜生產前期可少噴2次或3次農藥,僅農藥費用每畝每次就節省了約60元。該技術也適用於機械化播種,人工和蟲害的問題都得到了緩解。

  在廣州增城石廈村,廣州創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淑芬助力該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番石榴村」。近年來公司走向品牌化、規模化的時候,她遇到了新問題:農民相信眼見為實,推廣新品種時,他們總質疑新品種是否種得好、是否賣得好,導致新品種推廣周期長。

  怎麼辦?劉淑芬想到了她創業路上的一位朋友——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徐社金。徐社金從事嶺南特色水果地方品種收集、新品種選育近40年,目前他與劉淑芬新合作打造廣州水果世界基地平臺,該平臺正探索打造可供各地快速複製推廣的種植模式的方案。

  「類似於真功夫、肯德基等連鎖品牌,農產品品牌化、規模化必然要有方便市場推廣複製的運營模式。」在徐社金看來,科技興農已經不單單是送技術下鄉,更是市場模式的推廣與探索。

  「當下,從城市來的科技特派員正好帶著技術、項目和資金等生產要素下到農村。」在林慶勝看來,農業生產越來越體現出高科技含量、重資產化的新特點,這是農村的短處,迫切需要城市力量的注入,科技特派員正是一種好的形式,將助力實現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有機融合。

相關焦點

  • 影像記錄|特派員下鄉記
    6月19日上午,河北科技師範學院科技特派員張京政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青龍滿族自治縣放牛溝村,剛進村就被熱情的村民團團圍住。常年下鄉,張京政的皮膚被曬得黝黑。張京政供職於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園藝科技學院,從2002年至今,他一直從事果樹育種與栽培研究工作。多年來,下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已經成了他這個科技特派員的「常規動作」,很多果農都是他的「老朋友」。
  • 海南省科技廳以推進科技特派員為主抓手 大力推進科技扶貧工作
    海南省科技廳充分發揮科技「高地」優勢,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科院、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科技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科技扶貧聯動機制,推動建立科技特派員培訓學院,加強農業科技110和「三區」科技扶貧人員培訓,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工作,實現科技特派員貧困村科技扶貧全覆蓋。在科技觀念、知識、技能的普及、培訓和指導教育上開出新花、結出新果。
  • 科技特派員在行動 | 壽光:多方位開展農技培訓、成果轉化等活動...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年來,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隊伍不斷壯大
  • 一顆熱作心 情系盤江魂 丨記貴州省優秀科技特派員龔德勇
    今年的芭蕉已經收了一茬又一茬,芭蕉收割後,他還有一些關於芭蕉樹的養護問題要請教科技特派員龔德勇。2014年10月,龔德勇被派駐到冊亨縣擔任科技特派員,同時擔任三農專家服務團技術團長。上任伊始,縣裡要籌劃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龔德勇負責完成了6個調研報告和編制香蕉、芒果等水果產業的實施方案,還爭取省州產業扶貧資金1.2億元以上。
  • 廣東企業科技特派員,為企業「把脈開方」
    譚啟在使用薄膜沉積技術改進光華科技的基板材料(拍攝者: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宋光輝)2020年9月,譚啟副教授通過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官方平臺「華轉網」與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華科技」)對接成功,並籤訂了技術開發合同。
  • 東安林業科技特派員服務林農促發展
    新湖南客戶端3月4日訊(通訊員 徐劍輝 田東平)近日,東安縣林業局選派15名林業科技特派員,深入基層一線,積極參與各鄉鎮疫情防控和春季造林技術指導工作,為林農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林業科技服務,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 科技特派員助推婺城農業「開」花「催」果
    不僅充分整合利用全區鄉鎮科技特派員的力量,為鄉鎮送政策、教技術,還積極助農增收致富,逐漸走出了一條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的「婺城模式」。  「團」頭聚面,「破」除壁壘  近年來,婺城區通過產業培育與扶持,使藍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全區藍莓產業逐步蓬勃興起,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效能也在慢慢顯現。但品種種植局限,技術瓶頸的凸顯,給這個「產業之星」的發展製造了不少困難。
  • 科技特派員韋鑫:撲下身子抓產業 把科技傳授給千家萬戶
    韋鑫是義龍新區龍廣鎮的一名科技特派員,他充分發揮自己專業所長,撲下身子抓產業,把科學技術傳授給千家萬戶、送到群眾心坎上,助推農業產業發展。龍廣鎮耕地面積6萬多畝,是農業大鎮。作為龍廣鎮煙辦主任的韋鑫,從事農業工作20多年,具有豐富的經驗,成為科技特派員後,他以壩區農業發展為依託,以高效作物種植和科技服務為抓手,手把手做給農民看,傳授農業新技術、新知識,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韋鑫忙碌的身影。近日,記者在七星五臺壩區看到,韋鑫正在為聖女果基地負責人講解如何防治病蟲害。
  • 臨沂市農科院科技特派員深入貧困村開展技術幫扶
    7月2日下午,臨沂市農科院派出的兩名山東省科技特派員冒著酷暑到幫扶村開展技術幫扶。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周緒元研究員帶領生態所高級農藝師冷鵬、費縣科技局戚興剛等科技特派員參與本次扶貧工作。本次扶貧工作主要以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產業為重點,針對費縣費城鎮、探沂鎮特色農作物甜瓜、韭菜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和潘家粉條品牌建設開展技術服務。周緒元研究員對潘家粉條生產及品牌建設開展技術答疑和專場指導。冷鵬和戚興剛對甜瓜、韭菜種植中的常見病蟲害和防治方法進行了點對點技術指導並與種植戶進行了現場交流。
  • 臺山市深化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 大力開展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
    近日,臺山市2020年農村科技特派員授旗儀式在臺山市海宴鎮五豐村舉行。
  • 省科技特派員王平:紮根山區培育「致富果」
    近日,來自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的省科技特派員王平,沿著環庫公路驅車1個半小時後,準時抵達位於台州市黃巖區上垟鄉的200畝柑橘基地,給橘農林如明作技術指導。上垟鄉是黃巖最偏遠的鄉鎮之一,位於國家一級水源地長潭水庫保護區內。在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約下,當地將發展柑橘、中藥材、花卉等綠色產業,作為帶動鄉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 《馬向陽下鄉記》續集將在青拍攝:男主角換人
        半島記者 劉禮智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由吳秀波、王雅捷等主演的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要拍續集,拍攝地點就在青島黃島區的後石溝村。記者向《馬向陽下鄉記》的製片人靖雷求證,他證實確實要在青島拍攝,但要等到明年春天,劇名則改為《孫光明下鄉記》。
  • 發揮科技在脫貧攻堅中的支撐作用|貴州以年薪制面向全國選聘專職...
    項目+人才」模式,將專職科技特派員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捆綁在一起。貴州在全國首創以年薪制選聘專職科技特派員,是新形勢下對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新探索,對於推動「科技下鄉、人才下沉」以及貴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都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據省科技廳農業農村處處長項志宏介紹,此次貴州選聘的科技特派員與傳統科技特派員的兼職模式不同,發揮科技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為脫貧攻堅提供智力保障,以需求為導向把最合適的人選派到最適合的崗位上。
  • 江蘇:部署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品牌效應和示範作用,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新時代「三農」工作,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江蘇省委宣傳部會同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司法廳、省生態環境廳等19個部門近日印發通知,對我省2021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
  • 《五臺會兄》下鄉記
    從5月27日到臨沂演出開始,作為山東省直文藝院團率先恢復「送戲下鄉」文藝演出活動的劇團,省柳子劇團馬不停蹄,陸續到濟寧、菏澤、德州等地舉行惠民演出——《五臺會兄》下鄉記省柳子劇團「送戲下鄉」在西閆廟村演出《五臺會兄》(上圖),看戲的群眾自帶「席位」(下圖)。
  • 省科技特派員助力思南完成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鄉村獸醫)培育培訓
    11月16-20日,省科技特派員助力思南完成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鄉村獸醫)培育培訓班在貴州星河培訓學校成功舉辦。為把本次培訓班辦得有聲有色,省科技特派員思南服務團、思南縣農業農村局就培訓課程設計、時間安排、培訓教師的邀請進行了深入細緻探討,優化課程設置,周密安排、科學制定培訓方案。(家禽免疫與剖檢器官示病分析)培訓課程結束後,思南縣農業農村局領導、培訓教師為每位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希望學員們能夠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工作開展中。
  • 《馬向陽下鄉記》續集來襲,演員大換血,靳東演村書記您期待嗎?
    吳秀波在我眼裡一直是位時尚達人,風趣儒雅,第一次聽說他要主演農村題材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扮演的還是位村書記時,我是很抗拒的,因為那些年一提起農村劇就滿腦子的《鄉村愛情》。沒想到,電視劇開播後,讓我欲罷不能,這扮相分明就是鄰家大叔嘛!
  • 甘肅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 隱形保險套「搶手」(圖)
    甘肅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 隱形保險套「搶手」(圖)     3月20日,甘肅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範活動在涇川縣拉開帷幕,圖為當地民眾詢問生殖計生知識。
  • 《馬向陽下鄉記》光榮豪傑吉祥貴寶,哥八個名字霸氣
    馬向陽下鄉記》是郭永新執導,吳秀波,李洪濤等領攜主演的描寫山東農村文化,馬向陽下鄉當第一書記的奇遇記。絲毫沒有農村氣息的公務員馬向陽要下鄉當第一書記!市商務局派馬向陽下鄉去當第一書記,剛開始馬向陽還是猶猶豫豫的不願意去,畢竟從小在城市長大,突然要下鄉還是不很習慣,在說了也是因為馬向陽的母親去了美國,留下老舅在家無人照料,但是馬向陽考慮了再三還是決定聽從領導安排,決定去當第一書記。
  • 奎文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走進北苑街道沙窩社區
    奎文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走進北苑街道沙窩社區2018年 1月30日,奎文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來到了北苑街道沙窩社區大集。  魯網濰坊1月31日訊 2018年 1月30日,奎文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來到了北苑街道沙窩社區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