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商家的新年開市之日,講究尤其多:清晨祭拜財神、敲打計算器、吃開年飯、派利市……其中,無論是小商鋪,還是大公司,吃開年飯都是必備節目。在外地人看來,這開年飯只不過是一頓新年聚餐而已,但在本地人看來,可不是「聚餐」那麼簡單。
昨天是大年初十,可是,在天河區一家銷售公司上班的廣州人吳永清(化名)一點也不開心。他的胃病發作了。用他的話來說,他是「被氣病的」。因為在昨天中午的開年飯桌上,他的老闆竟然給他夾了一塊雞肉!「那是『無情雞』呀,兆頭很不好的!」38歲的吳永清大呼「鬱悶!」。
公司開年飯吳永清說,廣州的生意人和職場上的人對新年的開市都非常看重。他的父母在龍津東路一帶經營著一家他爺爺傳下來的商鋪,而他自己也在一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他們家可以說是典型的廣州生意人。因此,商鋪的新年開市和他的年後開工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說起老闆夾給他的那塊雞肉,吳永清很鬱悶。吳永清供職的公司有二十多人,他是分管經理。年初八開工當天,老闆給每個人都封了利市,給吳永清的利市比去年還多了1/3,這讓他很是得意。老闆還讓他去酒樓訂了初十的開年飯。
「在廣州,開年飯的菜式是最講究意頭的。」吳永清說,無雞不成宴,白切雞當然必不可少。另外,一定要有燒豬肉,寓意「紅皮赤壯」,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也是必點菜,因為此菜諧音「發財好市」。吳永清還點了粉絲(取意連綿不斷)和腐竹(取意富足)等。
老闆對吳永清點的菜很滿意,大讚清爽可口。於是,一群人胃口大開,興致極高。誰知老闆一時興起,夾起一塊白切雞送進了吳永清的碗裡。吳永清霎時蒙了。「儘管我知道老闆是外地人,不懂在開年飯上夾雞塊給員工有解僱這個員工的意思。」他說,「但同事中的廣州人一下子都反應過來了,想到那是『無情雞』,一時間氣氛非常尷尬!」
吳永清想來想去還是不能釋懷:「總之,不是好兆頭!」他本來就有胃病,心情一鬱悶,便舊病復發了。
商家開市在廣州大道北雲景花園內開著一家日雜店的曾先生在年初五那天正式開市。說起店鋪開市的「規矩」,曾先生連稱太多了。他說,當天清晨,他就早早地起來準備好三牲,對著家裡供奉的關帝像,祭拜財神了,請財神爺保佑自己平安和發財。按廣州生意人的老規矩,曾先生打開店門後,站在收銀臺,用手劈裡啪啦地按了一通計算器。「這主要是寓意開門大吉、生意興隆。本來應該撥弄算盤,現在只好用計算器代替了。」曾先生哈哈大笑。
曾先生還準備了很多零錢來「接財神」的。他說,在老城區的商鋪,每到新年,都會有乞丐用紅紙片寫上「財神」兩字,來到店家門口,然後高喊「財神到」。店主通常都會馬上上前接過紙片,賜以幾塊零錢作為利市。「這也算是個兆頭!」曾先生說,「在以前,沒有幾個商家會不開門接納財神的。不過,現在很多外地人來開店鋪,有的店家都不興這個了。」
曾先生對今年的開市很滿意。他說,單是上午就做成了幾單生意。尤其是第一個上門的顧客,買了很多東西。曾先生告訴記者,對店主來說,第一個上門的顧客就是財神,店主應該熱情接待。如果第一筆生意沒成交,店主會認為自己把財神趕跑了,不是好兆頭。
舊時員工最怕吃到「無情雞」舊時廣州的商家都會在新年開市前(多為初二)請員工吃「開年飯」。同時,這也是老闆解僱員工的時刻。開宴時,老闆們照例會先說一通祝賀新年和感謝員工的好話,然後,話鋒一轉,沉重感嘆生意難做,去年虧本多少。最後,親自夾起一塊雞肉送至將被解僱的員工碗中,再封一包利市,說聲「對不住,請另謀高就」,就算是宣布解僱該員工了。這叫做「無情雞」。所以,舊時老闆請吃開年飯,員工不但沒有絲毫的高興,反而憂心忡忡,因為他們最怕吃到「無情雞」。
不過,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種解僱員工的方式就已經被勒令取消了。只是有部分廣州人很在意這種做法的意頭。
年貨市場收尾春節長假結束,大部分市民已經開始上班,而此前擺在超市顯眼位置的年貨幾乎一夜之間消失了,而對於傳統年貨類,包括油角、蛋散、笑口棗、煎堆等,春節過後就不會有人買了。記者連日多方打探,了解到這些年貨都退回給廠家處理了,而廠家都將其再加工,換個名字繼續銷售。
廠家會如何處理這些退回來的食品呢?據業內人士透露,廠家是不會對退回來、又未過期的食品進行銷毀或者餵豬的。擁有酒樓的食品廠一般都不存在難處理的問題。對於沒有過期的食品,可通過再加工繼續在酒樓銷售。如油炸的年糕、油角、蛋散、笑口棗、煎堆等可用開水浸泡成糊狀,再用作麻蓉包、麻蓉湯圓、叉燒酥等點心的餡料。
而沒有酒樓的食品廠,一般的做法是將這些年貨食品改個形狀,再改個名字,如「脆餅」就可繼續銷售。
(責任編輯:牟修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