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是感覺到了,被熟悉的世界一點一點放棄的感覺。
在那個世界放棄我的時候,我也慢慢地鬆開了手。
再也不會有那樣的清晨了」。
這是一個年青女孩對世界的失望囈語?代表著覺醒的人的悲嘆——啊。
人生如夢,夢醒之後就是修行——這是郭敬明賦予主人公易遙的悲慘世界。
也是易遙通過一次次被欺凌、甚至自殺未遂後的對人生的意義生死問題的發問?
在一般人眼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人也是主宰這個世界的主人,可是當人生特別是青少年遇到重大事件,遭遇來自同類的欺凌的過不去的時候,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和這個世界「那些沉重的悲傷,沿著彼此用強大的愛和強大的恨在生命年輪裡刻下的凹槽迴路,逆流成河。」這就是悲劇的意圖,這部作品註定是作者在為喚醒人們對人生的敬畏和人與他之間的尊敬所隱含著的悲憫。
《悲傷逆流成河》是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校園電影,主要講了上海弄堂裡一起長大的年輕人齊銘、易遙在校園內外情愫糾結,並在一次次流言蜚語中捲入校園欺凌,最終以悲劇結尾的故事。
何為悲劇?
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東西毀滅給人看。
劇名是悲傷的,哭的稀裡譁啦而成了河。
他把好端端的校園寫出了悲傷的逆流,他在借懵懂少女、帥哥的眼來看世界,在他們初涉人生的青春期所遭遇的類似社會的東西一股腦潑給他們,讓他們在只要
「你足夠的冷酷,足夠的漠然,足夠對一切事情都變得不再在乎。
只要你慢慢地把自己的心,打磨成一粒光滑堅硬的石子。
只要你把自己當作已經死了。 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東西可以傷害到你了。」
作者讓主人公在遭遇不幸中體會到人生就是這麼回事,別太善良,善良無底線,將受到傷害,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苦字。
那麼如何解脫這個苦呢,作者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是無奈中的等待——
「無限漫長時光裡的溫柔。無限溫柔裡的漫長時光。」
作品所暗指了佛教的三世之說
「我們生活在這樣複雜的世界裡,被其中同圓周率一樣從不重複也毫無規則的事情拉扯著朝世界盡頭盲目地跋涉而去。」
不過,他用青年讀者喜歡的紛亂的情節,以及校園的確存在的事件掩蓋其深邃的人生思考。我們應該透過表像來體會作品的思想。
劇中人物名字也印證了創作意圖:
齊銘:英俊帥氣的優等生,一直是易遙的好朋友,兩人一同長大,感情很好,可在易遙遭受黑暗的時候,他只能是「徒有其名」。
易遙:卻是大家口中的賠錢貨。人生還沒有定位,易搖擺不定。
顧森西:教易遙對付校園暴力進行反擊,他的出現給了易遙一絲曙光。
「遙遠而蒼茫的人海裡,扶著單車的少年回過頭來,低低的聲音說著,喂,一起回家嗎?」
電影壓抑的開頭和片尾每個人的絕望,所有人都是可悲世界的縮影。
顧西森是易遙在地獄裡的陽光,唯一的色彩是他的出現。
顧森西無條件的相信與保護易遙,不是站在趨利避害的角度去批判她,而是教會她學會反擊。他是易遙黑暗世界裡的一道光。說真的生命裡出現十個齊銘都不如一個從西邊出來的顧森西。就是這樣。
生活和生命對於一個人只提供一個解,每個人也註定要給這個世界一個答案。一起回家嗎,是作者的答案,他在問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