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十三,五爺生日!
恭迎五爺,誕辰快樂!
《大智度論》所載:「未法眾生福薄貧賤,而龍王頭飾如意寶珠,若眾生以清淨妙供令其歡喜,龍王將以如意寶珠濟其所願,其願出一切寶物隨人所需,盡皆備有!是時陰雲普遍,雨種種寶物,衣服、飲食、湯藥,人之所須,一切具足,至其命盡,常爾不絕。」龍王乃一切權勢之王,掌管一切財富,供龍王寶者可得殊勝的利益。
供養龍王
龍王是佛教天龍八部護法之一,具有廣大的神威力。護法龍王都曾在佛前發下大誓願,要護持佛法及修行佛法的人。向龍王獻上供品和殊勝的寶瓶,並祝願他們早日成佛,就能使其憶起自己的本誓,並生起大歡喜心,能護持國土,消除災難,並增長財寶、壽命,使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為殊勝不可思議。
五臺山萬佛閣五爺
農曆五月十三,是五爺的生日,五臺山五爺廟(萬佛閣)因供奉五爺而名聲遠播、香客盈門;五爺的生日,願五爺護佑蒼生、福澤天下之大德,為信眾祈福。
百姓傳說五爺有無窮無盡的智慧,有廣闊無際的胸懷,五爺憐憫眾生,慈悲世人,善男信女供奉五爺,求官得官,求生得子,求財得財,無所不應。供奉五爺,能趨吉化兇,華蓋錦旗,盛世妙景,供奉五爺,樂善好施,開智長慧。
五爺財神
五爺還是東海龍宮的財神,總管天下人間收成,世人供奉五爺,為了風調雨順,世人供奉五爺,為了財源廣進,興旺發達。
五爺是龍王,是財神,五爺廣濟眾生,慈悲世人,在大千世界中,只要世人修身積德,善待生命,救助貧困,廣積財源,必能受到五爺點化,修成正果。
廣濟龍王菩薩
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三是廣濟龍王菩薩(五爺)的聖誕日,來自各地的信眾將齊聚山西五臺山參加「五爺聖誕」的慶祝活動,這一天也是五臺山最為熱鬧非凡的一天,從農曆五月十二下午五爺生日慶祝活動就開始了,為信眾提供禮佛、朝拜、誦經、叩拜等各項佛事活動。
釋迦摩尼佛: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佛祖釋迦牟尼住世時並未到過中國,但五臺山卻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由佛祖親口說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月燈經》說:「哪怕只是朝著五臺山走七步,也有很大的功德。」經書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五臺山。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組成,五個臺稱為五臺山,代表了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性智。也代表著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方毗盧遮那佛。
大朝臺頂得上五百年的修行
一般人去五臺山,只去五臺山的臺懷鎮景區。朝聖的人則不知,有小朝臺和大朝臺之分。只上臺懷鎮的「黛螺頂」朝拜稱為「小朝臺」。完整朝遍五個臺,拜過五個臺頂的文殊菩薩,稱為「大朝臺」。大朝臺是朝聖者們永久不變的心願。據說,完成大朝臺,頂得上五百年的修行。
五臺山與「龍」的前世今生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臺山為何修五爺廟呢?
歇龍石
遠古時候,五臺山叫五峰山,五座山峰高聳入雲,山巒起伏,縱橫連綿,境內溝無泉水,山不生草。盛夏酷暑,乾旱無雨,寸草不生;嚴冬凜寒,白雪皚皚,滴水成冰,氣候惡劣,一片荒涼。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東海龍王來到五臺山,要請文殊菩薩到龍宮去講經說法。龍王道:只要菩薩肯去龍宮,老龍感恩不盡。龍宮裡所有奇珍異寶,菩薩喜歡什麼,我就贈送什麼。
文殊菩薩微微一笑:龍王這樣誠心,佛家只得前去。說完,離開寶座,跨上青獅,直奔東海龍宮。
佛經講畢,龍王恭恭敬敬,讓文殊菩薩選奇珍異寶。文殊菩薩:「龍王所賜,佛家不敢妄取。」龍王湊上說:菩薩遠道而來,哪能空手而回。只要龍宮有的,您喜歡什麼,儘管拿去。
文殊菩薩便巧妙地道來要一塊清涼石,原來那是塊卸龍石,長有一丈五尺,寬有八尺,厚有六尺,清涼異常。龍王有點為難,想道:此乃歇龍石,被他拿走五兒如何歇息?」龍王打算推託,但轉而一想:「歇龍石那麼大,水族如此勢眾花了幾百年工夫才從海底運來,菩薩孤身力薄,即使答應送給他,也是帶不走的。」於是說:既然菩薩喜歡那塊石頭,就請拿去吧!
文殊菩薩見龍王終於答應,雙手合十道謝:「龍王功德無量,佛家多謝了!」走到傲龍石前,默念幾句,用手一指,歇龍石當即變成指甲那麼大小。他揀起石頭,裝入袖中,跨上青獅,返回五臺山。龍王見狀,後悔莫及,卻又無可奈何。
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
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歇龍石),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於是五峰山變成了五頂山。五頂上留下了無數怪石,人們稱做「龍翻石」。
文殊菩薩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文殊口念咒語,用手一指,一聲巨響,崖壁合攏,把五條青龍關在裡面,並讓他們虔誠修行。
後來五條青龍痛改前非,一心向佛並在文殊菩薩面前發下大願,誓願生生世世追隨文殊菩薩,守護五臺山,他們便成為了五臺山最重要的護法。皈依了文殊菩薩。
後五個小龍王分別被分配到了五個臺頂, 這五龍王(相傳五爺是東海老龍王第五子,名字叫聖衍。現忿怒相,面相烏黑,人稱黑臉五爺),被分到了五座峰的最高峰北臺頂。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
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直到現在,北臺頂還有一座祭祀五爺的黑龍祠,祠旁波光粼粼的黑龍池就是他的家。從前,人們朝拜五爺都得上北臺頂,但北臺道路險峻,氣溫嚴寒,朝拜十分不便。為了方便祭祀,到了清代,人們便在萬佛閣裡修建了這座龍王殿,並把五爺請到了臺懷鎮,又經過民國的擴建形成了現在的五爺廟。
為什麼龍王弟兄五個中,只有五龍王被塑成了金臉?據說,以前的五龍王原本是黑臉,但佛家傳言說,五爺性子暴烈,如伺奉稍有不慎,他就會發脾氣動怒。因而,後來就把五爺的黑臉改成金色,使得五爺的脾氣也變溫和了。
朝龍洞
當龍王來討要歇龍石時,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秘魔巖的兩座巨大的山巖之中。眾龍剛鑽進巖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巖合併,僅留得內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眾龍在此好好修行,並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秘魔巖窟又叫朝龍洞。傳說朝拜者各見境界不一,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有「朝五臺山,若不朝拜「朝龍洞」只算朝拜了半個五臺山」的說法。
五爺與康熙皇帝
莊嚴,香火旺盛,玄燁皇帝不禁聯想到大清王朝的興旺鼎盛,心裡甚是高興。返回途中,他與隨臣侍從談笑風生,很是愜意。正在此刻。忽一陣狂風吹來,頓覺天昏地暗,沙石發出「拍拍」聲響,抬轎子的立即迷失了方向。
玄燁皇帝也有點緊張,撩起轎簾一看,但見眼前一片迷濛,風沙迎面撲來。急切中,他忙閉上眼睛。恍惚中,見面前站立一人,黑臉金身,體魄健壯,大聲問道: 「我主何事驚慌?」玄燁答道: 「朕去中臺寺廟朝禮已畢,正要返回,卻遇狂風驟起,使我迷失途徑。」黑臉人說道: 「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駕回宮。」待玄燁皇帝睜開雙眼,人已不見,眼前卻出現一道亮光,仿佛有誰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明燈。抬轎人順著亮光趕路,順暢地回到了皇城行宮。
次日一早醒來,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臺迷失方向的事,也憶起了那位救駕回宮的黑臉人,就與陪同他的僧會長說了,問五臺山寺廟有沒有一位黑臉僧人?僧會長想了許久,也沒想起哪個寺廟有這樣一位僧人。吃過早飯,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宮,來到萬佛閣。他登上五龍王殿,抬頭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臉金身塑像與他昨天見到的救駕人一般無二。
他非常激動,當下就說: 「原來救駕脫險的就是你啊!朕封你為龍王菩薩。」說畢,還隨賜半副鑾駕,以顯威嚴。後來,這一傳說傳揚開去,廣濟龍王菩薩的果位就確定了。
五爺廟戲臺的由來
五爺廟的戲臺建於清朝。那也是傳說,說是有一年的夏秋之交,忽一日,皇城附近的戲臺上來了一班劇團,鼓樂齊奏.觀者紛至。可村裡人和廟裡的和尚都沒有外出請戲班子,怎麼就唱起戲來了?有人便前去問班主。
班主說:前幾天。你們萬佛閣的一位黑臉師父到我們劇團寫過戲,並把詳情敘述一番。
人們聽了,疑心是王爺辦的事,但又不敢肯定。這日夜裡,萬佛閣住持老僧作了一夢,夢見五爺走進寮房與他說話,對他說:前幾天我專程去繁峙跑了一趟,寫了趙莊劇團的戲,還點了所唱劇目,時間是三天,戲價也寫了單子,藏在我的袍袖裡。
一夢醒來,老僧人甚是驚奇,急忙打開殿門,到得五爺塑像前,燃香叩拜之後,撩開左邊袍袖,見裡面果然有一黃紙單子,上面寫著唱戲的天數和戲價。
據此傳說,人們便在萬佛閣五爺殿對面建造了一座別致典雅的戲臺。歷史上,這裡每逢農曆六月就要唱戲,因為五爺愛看戲。而這位龍王菩薩懲惡揚善、救民於水火、有求必應的故事,更是一串接一串。所以,來這裡朝聖許願的人特別多。走進萬佛閣,眼前仿佛浮現出了先人們虔誠祈禱的熱烈場面,現代人懸掛的錦旗牌匾也很多樣式。朝聖許願的人流中,各色的臉孔和各色的裝束包藏著各色的心態,其中不乏命運悲苦者,也不乏春風得意者:他們懷著各自的目的湧向這裡,一切張狂都得到了暫時的收斂。即使是為非作歹者,也似乎恢復了人性,喚起了良知。
五爺廟,是坐北向南建築。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大殿正中供奉著五爺的塑像,在他的兩邊分別是他的四位哥哥以及龍母和雨師。大家還可以看到五爺不僅身披龍袍旁邊還有半副鑾駕,這是因為當年他救駕有功,康熙皇帝感念其恩德御賜的,還親筆題寫了「龍參」二字。
五爺廟也稱萬佛閣座落於臺懷鎮,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又一條路徑。寺廟地勢開闊,當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臺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皇城」至萬佛閣之間,終年湧動著接踵而至的羲聖觀光者。
據史科記載,萬佛閣最初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四年,建築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建築手法為三簷四出廊,呈歇山頂,內供同樣大小的佛像一萬尊,因名萬佛閣。
五爺廟許願
五爺廟許願的時候傳統上不要超過三個願望,但是只要是與佛菩薩相應的願望,多多益善。
許願時第一步進香,進香就是和諸佛菩薩進行頂禮。第二步,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朝拜,五臺山四面皆有佛。第三步,到五爺像前叩拜許願或求願。
如何還願
利益眾生、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願望就是與佛菩薩相應。比如:助建寺院、助印經書、捐贈佛像、放生、幫助孤寡老人兒童等還願方式的功德最大。傳說五爺特別喜歡看戲,所以在供奉五爺塑像的對面搭建了戲臺,供有條件的施主捐上一臺戲來還願,以及在五爺廟做法事。
南山財神龍五爺
龍五爺 :南山龍五爺財神殿供奉的財神,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名叫聖衍。
生日:農曆五月十三,
法寶:金元寶,財源庫,聚寶盆。
法名:財神
本相:龍王的第五個兒子鰲龍
道場:三亞南山財穴之上,與供奉觀世音菩薩另一大護法的大黑天財神殿統稱為天下南北財神殿。
南海佛緣
佛經記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救度芸芸眾生,發下十二大宏願,其中第二願便是「常居南海願」。
那時候的南海瘟魔遍布,疫疾虐行;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南海龍王第五子聖衍慈悲心腸,廣有財智,感知觀世音菩薩有此宏願,主動叩拜觀世音菩薩座前,願化為鰲龍,馱觀世音菩薩橫越萬裡波濤,為觀世音菩薩赴南海拯救大眾護法。在龍五爺的護持下,觀世音菩薩來到南海,遍灑甘露,降伏瘟魔;驅除邪氣,救度蒼生。
雖然南海瘟魔已除,但百姓依舊窮困。於是龍五爺發願,為觀世音菩薩永遠鎮守南海,以保此地百姓富足,財源廣聚。觀世音菩薩感其慈悲心切,揮動楊柳枝,將龍五爺幻化成巨鰲山臥,人稱鰲山,也就是如今的南山。
如來佛祖念五爺濟世情懷,親賜「金元寶」、「財源庫」、「聚寶盆」三件招財法器,令其掌管人間財富分配,統籌天下財源流通。龍五爺福佑南海後,這裡便成為聚財聚氣之地,被稱為九州財庫之所在,華夏財源之根源。所以南海一帶的省份,一直以來就非常富有。
因人們向龍五爺求財,有求必應,應之必靈,故被稱為「龍五爺財神」。老百姓為感念五爺惠佑蒼生,特為他建宮立殿,將五爺真身法像供奉在南山財穴之上,與供奉觀世音菩薩另一大護法的大黑天財神殿統稱為天下南北財神殿。
龍 五爺與康熙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念父心切的康熙第五次來到五臺山微服私訪,尋找順治。
這天,康熙走進一間酒家,見一白袍書生橫坐院內,自斟自飲,看康熙走來,起身說道:「先生是讀書之人,一起喝杯酒如何?」康熙見此人不俗,欣然答應,於是二人坐下對飲起來。康熙內心煩惱,幾杯酒下肚便覺醉意上頭,很快就沉沉睡去。
「陛下醒來!」康熙在睡夢中被人推醒,睜眼一看,見一金甲龍王正對他施禮。
「你是何人?」康熙茫然問道。
「我是南海龍王第五子,因護持觀世音菩薩南海降伏瘟魔有功,請封鎮守南海。又蒙佛祖垂愛,賜我「財源庫」、「聚寶盆」、「金元寶」三件招財法器,總管天下財源。」五爺答道。
康熙又問:「你既鎮守南海,總管天下財源,卻又為何在此?」
「五臺山乃佛天淨界,文殊道場,我到此與菩薩研法,和眾僧悟道。因見陛下愁眉不展,特來解憂。」五爺答道。
康熙嘆道:「只因多年尋父皇未果,故此憂愁。」
五爺聽後哈哈大笑:「順治皇帝乃佛祖座前尊者迦葉,因與你前世有緣,特到人間護佑度你。如今塵緣已了,自回極樂西天,陛下怎能找到。」說完便騰雲而去。
康熙猛然驚醒,方知南柯一夢。站起身來,見酒家照壁上寫著四句詩:
本是雷音一尊者,只去凡塵度蒼生。
夙願了卻往西去,佛光護持萬裡程。
康熙看罷,恍然大悟,知是五爺夢中點化,來了卻自己心中多年憾事。
後來,康熙在五臺山萬佛閣看到龍五爺金身法像,竟與夢中一模一樣。為表五爺解惑救難之功,康熙親賜龍五爺皇帝金冠一頂,紫袍玉帶一套和鑾駕一副,封「人間第一財神」,總管人間所有財源,並將萬佛閣更名為「龍五爺財神廟」,以佑天下蒼生財運興旺。也許正是有了龍五爺的佑護,才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孝敬生財
龍五爺酷愛看戲,但自鎮守南海後,當地鄉民愚鈍、不懂戲曲,故而很久未能痛痛快快的看一場好戲,心情越來越糟,成天悶悶不樂地板著一副臉。
五爺三子喜樂龍得知父王的心病後,悄悄約好自己的十一個朋友香功德鼠、高功德牛、明星虎、淨道兔、色窟蛇、無死馬、善住羊、上色猴、誓願雞、法床犬、金剛豬,準備在父王五月十三生日這天為他表演一場十二神獸戲,給他一個驚喜。
五爺聖誕當天,十二神獸果然千裡迢迢地趕來給他表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好戲,五爺龍懷大悅,對十二神獸大加賞賜。喜樂龍得到的賞賜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財源庫,香功德鼠得到的賞賜是一個金光閃閃的金元寶,高功德牛得到的是一個大大的聚寶盆……每位神獸都獲得了豐厚的獎賞,就那排在最後的金剛豬領到的獎賞是一根殘破的拐杖,金剛豬摸著大肚子、搖著大耳朵不滿地道:「五爺,為什麼您老人家賞賜給他們的都是金銀珠寶,而賞賜給俺老豬的卻是一根破拐杖呢?」
五爺正色道:「我這根拐杖可不是賞賜給你的,我聽說你父親年老多病,行動不便,你應該將這根拐杖孝敬你的父親才是!」金剛豬囁嚅著嘴巴道:「這根拐杖既然是賞賜給我父親的,那麼您應當再給俺老豬一件賞賜才對!我看您那兒有取之不盡的珠寶玉器,不如你隨便賞一件給俺老豬吧!」
五爺道:「你可聽聞『孝敬生財』?凡對父母長者持孝敬心者必得佛菩薩護佑,求智得智,求財得財,我賞賜給你父親的是一根拐杖,賞賜給你的可是一份孝心啊。你要能恭敬眾生,孝敬父母,將來不怕沒有金山銀山!」
金剛豬聆聽了五爺教誨,回家後悉心照料生病的父親,同時懷恭敬心對待眾生,後來果然大富大貴,比其他十一神獸都要有錢。
慈悲為懷
龍五爺鎮守南海後,為解民間疾苦,經常幻化成一位紅臉黑髯的壯漢,暗訪民情。這天,龍五爺路過一片椰林,見一布衣少年正哭著向一棵椰樹撞去。五爺見了,略施法力,少年安然無恙。他又撞幾次,仍然毫髮無傷。
少年無奈,仰面哭喊道:「老天啊,你既已斷我去路,為何不取走我命?真要我生不如死嗎!」
五爺上前,見他衣衫襤褸,身有瘀傷,便輕揮衣袖,少年即刻衣衫完整、瘀傷盡消。少年心知此人不凡,忙恭敬拜道:「晚生姓林,名德才,敢問恩公高姓大名?」
五爺道:「你就叫我五爺吧。看你年紀輕輕,為何尋此短見?」
德才嘆息:「五爺不知,晚生家住崖州(今三亞),與七旬老母靠幾畝薄田相依為命,自幼苦讀詩書,望能博取功名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正欲進京趕考,誰知……」德才泣不成聲。
五爺接過他的話安慰道:「誰知你途徑此地,路遇山賊,不僅搶走銀兩,還將你痛打一頓,對嗎?」
德才點頭:「五爺,那些銀兩是我與老母挨家挨戶向村中父老借的盤纏,現該如何是好?」
五爺微笑道:「我知你品性純良,勤奮好學,今日相遇,定是有緣。」說著便從袖中掏出一對金元寶,遞給德才:「這對金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足夠你進京所需。」
德才受寵若驚:「晚生何德何能,敢受五爺如此厚禮?」
五爺哈哈大笑道:「德才者,得財也,他日平步青雲,記得還我便是。」
德才感激涕零,忙跪下恭敬三拜,再待起身時,五爺已不見蹤影。
後來,林德才考中進士,衣錦還鄉時,途經當年那片椰林,找到那棵椰樹,默念五爺恩情。這時空中飄來一幅畫像,畫中之人正是當日所見的五爺。德才趕忙跪下,從袖中取出那對金元寶,恭敬的放在地上,一道金光過後,元寶消失,待德才抬頭,畫像中已多了一對金元寶,隨即畫像冉冉隱去。
德才感念五爺慈悲,按畫中五爺法像塑造金身,在家裡虔誠供養。從此子子孫孫,財源廣進;興旺發達,家業有成。
民俗諺語
點燃元寶燈,財富伴終生;
迎請富貴燭,一生都富足;
摸摸大元寶,財運跟你跑;
摸摸聚寶盆,財富進家門;
請袋金元寶,代代大富豪;
轉轉大金幣,掙錢好順利;
建立財源庫,財運擋不住;
供奉五爺像,功德無限量!
龍五爺修財八大法門
龍五爺財神是佛教的護法財神,護佑眾生敬財、求財、招財、護財。在龍五爺財神殿的大殿之上,有八根財柱,分別代表了龍五爺開示眾生如何正當求財的八大法門。據說,依五爺開示,樹立了正確的八大財富觀,方能求財如意。
龍五爺修財八大法門分別是 :
一、正見:布施求財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布施得福,造惡果報。
二、正念:如法求財
前世宿因,更待現緣。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三、正德:修善求財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四、正業:求財以道
不貪苟得,不詐於人。
惟求淨財,斷絕邪財。
五、正誠:信義積財
誠者自成,內外之道。
不誠無物,至誠如神。
六、正定:攝心守財
修身務本,知止後定。
不起邪念,如如不動。
七、正慧:用財有度
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
餘一份藏密,以撫於貧乏。
八、正悟:功德法財
浮財有形,來去無常。
法財無邊,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