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規定一出臺,沒好處不願為,怕惹事不敢為」,對此,昆明官渡區出臺《科級領導幹部日常工作實績公示制度(試行)》,通過曬工作日誌、用工作日誌,先後約談和問責25名幹部,調減多個部門編制。該區農林局一家下屬單位編制不少、活卻不多,「一個月工作就圍繞著救一隻鳥。」通過編制調整,該局編制從195個被削減到70個。(12月6日《人民日報》)
雲南農業局的一個下屬機構,一個月下來,所有工作就只為救一隻鳥。不是說鳥不該救,只是一個擁有195個編制人員的農林局,一個月的工作任務僅僅是救一隻鳥的話就真的是閒的沒事可幹了。
「一個月工作就圍繞著救一隻鳥」可能只是一個極端特例,但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現象,公眾卻從來都不陌生。一個月僅有這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工作量,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或許因為太過奇葩,不少網友調侃道:有誰考慮過這隻鳥的感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該區林業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形,與其編制和人員過多有相當的關係,若是單位編制超過了單位本身的業務量,必然造成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我不幹有人幹」的懶政之風盛行,如果此種思想不及時予以糾正,長此以往,很可能「一個月還救不了一隻鳥」。
筆者以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與編制設置不科學有關。一些單位編制設置,存在很大隨意性,而且設置之後只增不減,絲毫不考慮時移事遷。而另外一些單位,由於時進事進,卻面臨無人可用的境地。
所以,一個月只救一隻鳥這個特例,我們不能只當笑話聽。就現實而言,類似這樣的情況,並非孤例。面對沒活可幹、人浮於事,就應該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探索新時期下機關事業單位職能設置、崗位考核辦法,只有這樣才能衝破許多年遵循的「進編制就進了保險箱」的頑固思維,真正提高機關單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