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中秋佳節將至。這個傳統的節日在孩子們的眼中是什麼樣的?有人巧遇非遺傳承人,有人感受到如約而至的溫馨,還有人傾訴了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之情……中秋二字,勾起了不少別樣記憶。
傳承
廣渠門中學初二(2)班許藝桐
臨近中秋,一段往事浮現眼前。
去年中秋節期間,我們家應朋友之邀,自駕到東北遊玩。不料,半道因為導航失靈,誤駛入一個小村莊。車停在一幢房子前,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問路。
掀開厚重的門帘,一股淡淡的魚腥和鐵鏽味撲鼻而來,我不禁皺了皺眉。房間不大,只有一張桌子和三把椅子。一位老人坐在桌邊,手裡拿著一把剪刀在剪著什麼。見有人到來,老人連忙放下手裡的活,起身問:「你們要買點啥嗎?」「不是,我們就想問個路。您知道這個村怎麼走嗎?」我們指著手機上的村名問。老人想了想,回答:「那個地方啊,你們出了這個村,再往左拐十幾裡地就是了。」
道謝之後,我轉身要走,突然發現牆上掛滿了用鏡框裝裱起來的畫。走近細看,這些畫似乎有些奇怪,都是用一種奇怪的材料剪貼而成的。「老爺爺,您牆上的這些畫是用什麼做的呀?」我問。「這些是魚皮畫,都是用魚的皮剪成的。」老人停下手裡的活兒答道。「魚皮?您剪的是魚皮?」我好奇心驟起,走到他身邊,認真研究起來。老人的手握著剪刀,剪刀一張一合,流暢地剪出一個個圖案。我屏住呼吸靜靜觀看,仿佛他剪的不是魚皮,而是時光。
「叮鈴鈴……」門口的鈴鐺一響,一位老婆婆抱著一摞曬乾的魚皮走進來。見有客人到訪,她熱情地為我們做起介紹:「他是赫哲族魚皮畫的非遺傳承人。這門手藝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要有耐心、細心和真心啊!」「真心?」我不明其理。老婆婆繼續給我解釋:「幹這行必須要打心底裡喜歡才能幹得好,他之所以能幹一輩子,就是憑著一顆真心。」
是啊,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堅持那一份真心!就像眼前的這位老爺爺。此時此刻,夕陽正好從頭頂的窗子照射進來,老爺爺那原本瘦弱、單薄的身影頓時熠熠生輝。
「既然是非遺,老爺爺應該也有個傳承的人吧?」我的隨口一問似乎戳到了兩位老人的痛處,老婆婆嘆了一口氣:「這門手藝本身就難,能學好不容易。現在的孩子都去大城市裡找工作了,誰還做這個啊……」
「來,這個送給你了。」這時,老爺爺忽然起身,把剛做好的魚皮畫放到我手裡,「這是一隻展翅高飛的雄鷹,代表著勇氣和決心。希望你以後在生活中能像它一樣克服一切困難,衝破障礙,去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
我捧著魚皮畫,與兩位老人道別。正值中秋,天空中的明月散發出柔和的光,安靜地照在這片土地上。在這裡,我看到了中國人不改初心的堅持,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相信,老爺爺終會找到熱愛這門手藝的傳承人。
指導教師虞寧
如約而至的溫馨
中國教科院豐臺實驗學校高二(1)班 李珅偉
中秋的月,永遠是明亮並且飽滿的,在它登上夜空之時,總能溫柔地送達屬於每一家人的溫馨。
那年的中秋是被鬧鐘叫醒的,5點的天空,有點灰,鏡子裡的自己,透出疲憊,像是剛下了夜班的工人。
「數學課,生物課,化學課……」腦海裡循環著當天的日程,叫人打不起精神。我關上家門,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今天的「課程大禮包」。
粉筆摩擦出的「唰唰」聲飄過耳邊,太陽爬上了天空的頂端。窗外街道有一撥又一撥人群經過,說說笑笑,熱鬧非常。哦!想起來了!今天是家家戶戶應團圓的中秋節啊!當這個念頭跳出來之後,時鐘的走動就變慢了。
耳邊的微風把天邊的雲吹聚又吹散,我的思緒隨著飄東又飄西。直到一聲刻意的咳嗽把我的靈魂拽了回來——「你把甲烷燃燒的方程式在黑板上寫一下。」老師的話突襲而來。「我……我……不……不太會……」我的目光雖盯著地板,卻仍能感覺到老師犀利的眼神。「你今天狀態不好,放學留下做值日吧!」一盆涼水澆過頭頂,早點回家團圓無望了!
下課鈴聲響起,美妙的聲音如一陣電流,激起了我全身的精神勁兒!我飛奔起身,抄起掃把,掄起臂膀,以最快的速度開始劃拉,心裡默念:「回家,回家!」丟下簸箕,又拽上拖布,抹過瓷磚的一剎那,我愣住了——一塊形狀奇異的美玉?揉揉眼睛,我的視線再次對焦,原來是月亮在溼瓷磚上映出了一方光影,金燦,透亮,澄澈。
「一起做值日吧!」熟悉的聲音從背後傳來,「今天是中秋節,心不定了吧!學習是個功夫活,過什麼節都得堅持啊!」老師語重心長。我低下頭,「是的,老師……」「不過,團圓的日子,是得早點回家啊!咱倆一起做得快,等會兒我送你回家。」老師話鋒一轉,語氣活潑起來。我有些羞愧,想說點兒什麼,老師早已握上拖把,和我一同幹起活兒來。我心內某個角落,酸酸的,又甜甜的。
回家的路上,老師關切的話語飄在耳邊。車窗外,一輪明月掛在半空,月光溫柔似水。
輕輕按下門鈴,門才開了個縫兒,便聽到老爸喊:「大救星可回來了!你媽非要等著你回來才開飯,我都餓成竹竿了。」「這麼大人了還貧嘴!」老媽佯裝生氣,嘴角卻止不住地揚上去:「中秋可不就得吃團圓飯嗎!兒子辛苦學一天還沒抱怨呢!」「你就心疼兒子不心疼我……」「哎呀,多大人了還吃兒子的醋……」我坐在飯桌前,看著父母忙碌的身影,心內某個角落,酸酸的,又甜甜的。
抬起頭,窗外的月又升高了些,又亮了些。團圓的溫馨如約而至,沒有缺席。
指導教師徐曉
異鄉客
北京十一學校高三年級 熊益嫻
我曾經認為,中秋不外乎吃月餅、看月亮,不如我國其他傳統節日那般有意思。然而,幾年前的那個中秋改變了我的想法。
當時,爸爸媽媽陪我到外地參加活動。活動結束,正值中秋,我們準備啟程返京,可東奔西跑了一下午卻沒買到車票,只好再多住一晚。
步入好不容易訂下的旅館,已是黃昏。暮色落在肩膀上,平添了一份沉重和疲憊。媽媽跟我說了幾句話,無奈我累得不想動彈,只想睡個昏天黑地,也沒仔細聽,胡亂地應了兩聲便進入夢鄉。
等我醒來時,夜色已晚,屋裡靜悄悄的。我試探性地叫了幾聲爸爸媽媽,無人應答。給他倆挨個打電話,也沒人接。「可能是出去買東西了吧!」我有些害怕,於是假裝鎮定地安慰自己,「要不,先看會兒電視吧,應該有中秋晚會。」想到這裡,我連忙按下電視遙控器。這個時候,讓熱鬧的電視節目陪伴我最合適不過。
打開電視,中秋晚會已開始了半個多小時。看著看著,我不免感傷起來。往年,我們都是全家坐在一起,將晚會從頭看到尾。今年不僅人沒齊,連晚會都沒看到開頭,太不完整了。我本來就因沒能回家而難過,再想到爸爸媽媽疲憊的臉,心情更加沉重。一股難言的悲傷攫住了我,幾乎要落下淚來。
忽然,旅館房門外傳來刷卡聲。我一愣,從床上跳起來,只見爸爸媽媽各自拎著一大包東西走了進來。媽媽瞥了我一眼,立刻明白了我的心思,從袋子裡掏出一盒東西遞到我眼前,炫耀似地晃了晃:「我們買月餅去了!過來吃!」隨即又扭頭看了眼電視,有點吃驚道:「晚會開始多久了?哎呀,買東西的時候沒注意看時間,沒想到竟然逛了這麼久!快點,收拾收拾,咱們一邊吃月餅一邊看晚會!」
我心中的陰霾頓時一掃而空。月光傾瀉而下,流進屋內,像一潭溫柔的水。我們三個人一人吃著一塊月餅,有說有笑地看完了剩下的晚會。三個異鄉客,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中秋。
指導教師閆存林
思念
北京十八中初二(7)班 陳秋語
每年的中秋節是我們家最熱鬧的時候,也是我最喜歡的日子,全家人齊聚一堂,房間裡總是充滿著歡聲笑語。而2018年的中秋卻異乎尋常,爺爺在那個秋天走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爺爺淳樸、慈祥,他總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息。爺爺喜歡在午後的陽光裡躺在藤椅上,把我抱進懷裡。他會用紫砂壺泡上一壺清茶,溫暖的陽光透過嫋嫋蒸騰的水汽照在我肉嘟嘟的臉上。這時爺爺會翻開一本書,用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胖手,帶我一字一句地念誦那些古老的詩篇。爺爺喜歡教我讀中秋佳節的詩句,在他口中我聽到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想念,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嚮往,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豁達。爺爺告訴我,家是每個人心中永遠的港灣,而中秋節就是那張歸航的船票。
爺爺曾經對我說起,他生長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少年時家中並不富裕,父母和兄弟姐妹省吃儉用供他一個人上了大學。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遠在異鄉的他經常暑假也不回家,留在學校裡打工。每逢中秋,他都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家人在一起過上一個團圓的中秋節。
正因為如此,爺爺很重視每年的中秋節。每到中秋,他總是親自上街買上幾盒月餅。傍晚,月亮升起,爺爺就會在小院裡擺上圓桌,給全家人分發月餅。一家人圍坐在桌旁,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一邊閒話家常,一派團圓祥和的景象,很是熱鬧。這時,爺爺會將我抱起,伸手指著那白玉盤似的明月,講述著嫦娥與玉兔的神話故事,直逗得我眉眼彎彎,咯咯發笑。月光灑在屋頂上,灑在院子裡,灑在我和爺爺的身上,柔和的光顯得格外溫馨。爺爺會餵給我一塊月餅,甜甜的、糯糯的,愛吃甜食的我總是不亦樂乎,月餅渣掛在嘴邊,像只小倉鼠。這時爺爺會一邊給我擦嘴,一邊笑著說我是個「小饞貓」。
又到中秋,家中雖然沒有了爺爺的身影,但在我的心中,他從未離去。願明月寄去我對爺爺的思念,告訴他我依然記得與他在溫暖的午後讀書的日子,他誦讀的詩句依然迴蕩在我的耳畔。我想我現在讀懂了那些詩篇,也明白了他說過的那些話。爺爺,多想再聽您講起嫦娥的神話,多想再吃到您餵我的月餅,多想再與您一起度過一個中秋。
指導教師王妍妍
千裡共嬋娟
朝陽區實驗小學六(3)班 凌子睿
中秋節將至,我非常惦念我的好朋友果果,不知遠在外地上學的他過得還好嗎?
六年級之前,果果和我在同一所小學讀書。我倆住得近,總是一起上學、放學,周末還約著一起出遊,親密得就像一家人。有一回,我因意外摔傷骨折,不能下地活動,在床上躺了三個多月。那段時間,果果每天都來家裡看我,幫我輔導功課,陪我聊天。等我的腿康復後,我倆又相約著一起玩耍。每次,我都會迫不及待地趕到樓下與他會合,等回家時已滿身大汗,樂此不疲。
中秋節也不例外。記得去年中秋節的晚上,我們相約一起賞月。等我拿著月餅跑到小區廣場時,一眼就看到了果果——原來,他早就到了。「瞧,今天的月亮多大呀!」果果衝我揮揮手。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輪剛剛從高樓大廈的縫隙中「鑽」出來的圓月,那麼圓,那麼亮,廣場被它照得就像是鋪了一層透明的白霜。
月光下,我倆加入了一群孩子的「抓人遊戲」。我們快樂而又興奮地奔跑著,時而跑向月光照射的地方,時而又潛伏在沒有月光的角落,可不管走在哪裡,都覺得頭頂那輪碩大的月亮在注視著我們,見證著我們的歡樂,分享著這美好的時光。跑累了,我和果果坐在路邊,分別從兜裡拿出各自帶的月餅,邊吃邊聊,談笑風生,一不小心把嘴裡的月餅渣都噴了出來……
如今,又要到中秋節了,可果果因父母工作調動已轉到外地學校讀書,我們恐怕很難有機會一起吃月餅、做遊戲了,往日那些互幫互助的情景變得無比珍貴。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我親愛的朋友,無論我們相隔多遠,希望在中秋節那一天,你我都能平安健康地欣賞同一輪明月……
「高處不勝寒」之我見
北京三十五中高三(9)班 李慕涵
和朋友登上景山遊玩,在習習涼風的陪伴下,仰首望月,低頭俯瞰故宮、北海、中軸線,真是妙不可言。我們一起背誦蘇軾的《水調歌頭》,背到「高處不勝寒」時,我心中一動。在我看來,想要窮目千裡,必先更上層樓。站在更高處,才能看到高低各不同的山峰,領略千種動人景致,從而擁有更大的格局、更廣闊的視野。
眾所周知,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會讓人感到寒冷,可見身在高處發覺寒意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成績卓越的人會脫穎而出,在獲得機會和讚美的同時,也必然會引來更多關注,難免會有各種聲音縈繞耳畔。只要先認識到它存在的必然性,就可以免於在初登高處時覺得寒風刺骨,陷入憂慮或恐懼。
萬化本日馳,高處覺眼新。被譽為「文化崑崙」「博學鴻儒」的錢鍾書先生,不僅中文功底深厚,西方學養也極深,通曉多國外語,學貫中西,淡泊名利。他位於中西方文化的交匯處,激揚文字,一生過得瀟灑恣意,自得其樂;學術巨著《管錐編》《談藝錄》等,更令後人仰視。
也許會有人說:高處寂寥無人,難免悽神寒骨。但其實只要心中有方向,自然不會寂寞和迷茫。從事考古研究的樊錦詩教授,紮根大漠,為敦煌文化殫精竭慮,保護髮揚莫高窟文化;身為第一代地質地貌科學家的崔之久先生,為研究冰川曾痛失隊友,斷指傷眼,最終填補了我國現代冰川研究的空白。茫茫戈壁裡,皚皚雪山中,在自己的領域艱難攀登之時,孤獨和疲憊大概是常伴左右,卻因為心中有飽滿的熱忱和堅定的信仰,最終收穫累累碩果。關鍵是得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對高處美景的熱愛和嚮往,足以對抗陣陣寒意。
身在高處,見識廣遠,還能學會保持謙卑,不驕傲自滿;還能在充滿活力的浪潮中汲取力量,不斷攀登,追逐理想。故在高處覺得不勝寒意,也許是面對新環境提出的更高要求暫且不能適應所導致的。那就將之轉化為發展的動力,激勵自己繼續前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不懼高處寒意,勇攀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