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中國"。
china,"陶瓷,瓷器」。
陶瓷最初的稱呼是"Chinaware",翻譯為中國瓦。
陶瓷,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先有陶後含瓷。
人們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產品,古稱瓦器。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初無瓷器之義;後來省略ware,小寫其字頭,簡稱瓷器為china;獲得瓷器之義,已經是晚清的事了。
China與china的關係,可見陶瓷在中國的地位,也難怪有人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瓷器初入歐洲,法國人用當時社會流行的小說《牧羊女愛絲坦萊》中的男主人公賽拉同(Celadon)來稱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馬扎蘭創辦中國公司,到廣東訂造標有法國甲冑紋章的瓷器,凡爾賽宮內列有專室收藏中國陶瓷;而十七世紀的英國人直接用"中國貨"(Chinaware)指稱來自中國的瓷器。英國女王瑪麗二世也醉心華瓷,在宮內專門設置許多玻璃櫥以陳列各式瓷器。於是英國社會以華瓷裝飾和日用的風氣便流行起來,瓷器漸成客廳和內室必不可少的陳設。
另據《英漢詞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億主編譯,國防工業出版社,1987年)China詞條介紹,China做為瓷器的涵義,是源于波斯語chini(中國的或中國人),由於受到China表示中國這種表示法的影響,產生了元音音變,由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
至於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最後確定下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
【關於陶瓷的安全】
那麼,你會選陶瓷製品嗎?
特別是餐桌上常見的用具,直接入口的陶瓷杯、陶瓷碗、陶瓷碟,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陶瓷雖好,購買使用前仍需細心,除了表面細膩光滑、做工精美以外,更應關注其安全性。
近年來,進口食品接觸用陶瓷產品發現不合格現象屢有發生。日本進口的漂亮陶瓷杯竟然鉛超標,上網買進口物品請查看相關衛生檢測報告。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由於這些商品都是直接接觸人體,所以小夥伴們還需提高警惕。
重要安全衛生指標
鉛、鎘遷移量是食品接觸用陶瓷產品的重要安全衛生指標。GB 4806.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陶瓷產品》 規定如下:
【如何判斷是否含鉛】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陶瓷器皿,可分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品種。由於陶瓷餐具裝飾方式不同,對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其中釉中彩、釉下彩和絕大部分的色釉瓷、白瓷中的鉛、鎘含量是很低的。而釉上彩陶瓷如在加工時對含鉛、鎘高的顏料用量過大或烤燒時溫度、通風條件不夠,很容易引起鉛、鎘溶出量超標。另有一種骨灰瓷為白色,其瓷質透明,釉面平整、光潤,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這種瓷器生產難度大,大多採用高溫素燒、低溫釉燒技術。其釉料採用低溫含鉛釉料,若生產工藝控制不當,鉛溶出量超標的可能性也很大。
◆為了避免餐飲具可能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專家提醒,人們應儘量挑選釉中、釉下彩陶瓷器皿和餐具內壁裝飾圖案較少、圖案顏色光亮的產品。
◆千萬不要購買那些用手即可擦去圖案的餐具。
◆對不放心的產品,可用食醋浸泡兩三個小時,若發現顏色有明顯變化應棄之不用。
【關於陶瓷的運輸】
我們有些客戶長期走日韓線進口陶瓷,也有許多年了,貨量大走海運,陶瓷和品類不一樣,屬於易碎品,所以運輸的時候要注意包裝等因素。
其實小夥伴們也不必太過恐慌,除了陶瓷是易碎品需要注意包裝外,海關會對陶瓷製品進出口做好相關檢驗,嚴格把控陶瓷安全。
檢驗產品標籤內容是否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
◆標識要求
產品標識信息應清晰、真實,不得誤導使用者。
◆符合性聲明
是否註明符合的標準
◆標識內容
是否標識如下內容:產品名稱、材質、生產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聯繫方式、生產日期
◆使用標誌或使用說明
是否註明「食品接觸用」「食品包裝用」或類似用語,或加印、加貼調羹筷子標誌。
注意:陶瓷運輸要做好緩衝包裝,遵守重不壓輕原則,垂直堆放不易過高,避免在運輸途中發生顛簸導致破損。
有關陶瓷出口,最關鍵的環節就是運輸了,我們有豐富的運輸經驗,和客戶配合度極高。如果您擔心陶瓷出口流程繁瑣,或者還對陶瓷出口有不了解的問題,都可以隨時聯繫我們,放心交給我們操作哦。
「註:本文中所述全部,最終解釋權歸運當家所有,禁止以任何形式的轉發,轉載,截圖等形式發布到非運當家官方帳號的任何媒體渠道。一經發現運當家將對上述情況保留追責、起訴及要求賠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