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洲人,特別是荷蘭、法國和英國能在北美洲建立起殖民地並推行統治的原因有很多,但總是有一個重要原因會被大家遺忘,即毛皮貿易!其實大家完全可以直接將北美殖民地擴張的歷史看做是北美-歐洲毛皮交易的歷史,因為毛皮貿易是歐洲人對北美洲東部殖民的重要助力!
歐洲人「發現」、接觸北美洲的歷史非常早,甚至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早將近500年!11世紀初,來自歐洲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維京人就已經在北美洲東北部建立了定居點,但維京人的定居點並沒有維持多久就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劇烈反抗中而崩潰,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段歷史。
維京人被印第安人從美洲趕走
ps:維京人還記錄了關於歐洲人和印第安人進行毛皮交易的第一手資料:「他們拿動物毛皮和我們以物易物,我們用一塊一掌寬的紅色布料(染色織物),就能換到一張完美得沒有一點破損的優質毛皮。」
為英國「發現」北美洲的義大利航海家喬瓦尼·卡博託(Giovanni Cabot)
自維京人離開北美定居點幾百年後,歐洲進入了地理大發現時代! 歐洲各國的遠洋探險活動變得非常頻繁,其中受英王亨利七世之託的義大利航海家喬瓦尼·卡博託(Giovanni Cabot)於1497年6月24日在北美的某處海岸登陸,再一次「發現」了北美洲!
喬瓦尼·卡博託發現北美洲的探險路線
但這一次,以及之後的幾次探索北美洲的航海發現,並沒有讓英國人立即開始殖民北美洲,因為這時的歐洲人追求的還是東方的絲綢、香料或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對無貴金屬礦藏和香料的土地,並沒有太多的欲望。
為英國利益而戰的喬瓦尼·卡博託幾次探險路線
ps:1607年4月26日,英國才在北美洲成功建立起第一塊永久殖民地——維吉尼亞(之前的殖民都失敗了),法國與荷蘭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北美殖民地(法國於1605年在北美建立羅耶爾港(Port Loyal))。
歐洲航海家畫出的北美地圖(局部)
雖然英國人沒有立即進行殖民北美洲,但這些航海發現卻為接下來的殖民打下了基礎!雖然英國人沒在北美洲發現貴金屬礦藏,但是他們卻意外找到了巨型漁場!
發現紐芬蘭漁場的英國探險者們
英國人找到了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裡的紐芬蘭大淺灘(Grand Banks)!這是世界上魚類資源最豐富的海洋漁場之一,當地海域盛產鱈魚和鯡魚,這使得英國的漁民不需要再和其他歐洲國家爭奪英吉利海峽和冰島的漁場就能捕獲大量魚類!之後收到消息的其他歐洲國家的漁民也蜂擁來此捕魚。
紐芬蘭大淺灘是世界上魚類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盛產鱈魚
ps:魚類在歐洲是非常重要,並流行的食物,因為歐洲每年都有很長的宗教齋期(長達166天),而在齋期裡,信教的歐洲人是不能吃代表「性熱」的紅肉,只能吃「性寒」的水生動物,而魚類尤其受寵,成了歐洲人廉價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當時的很多歐洲國家、組織都從漁業活動中賺取了大量金幣!他們為了佔有漁場,還會與別國開戰!如荷蘭的前身——尼德蘭,就曾為了捕撈北大西洋上的鯡魚而不惜和蘇格蘭人打了三場戰爭!英國人也曾和漢薩同盟因冰島附近的捕魚權而大打出手!
紐芬蘭的歐洲漁民
紐芬蘭大淺灘的魚非常多,當時到達此地的歐洲人記錄道:「只要把石頭放在籃子裡,然後把籃子沉到水裡,那籃子馬上就裝滿了鱈魚」。另一位到此的海員則形容道:「魚群是那樣的稠密,我們簡直就是踩在魚群的背走上岸的」。「架上一口鍋,不等水燒熱,做晚飯的魚就已經抓足了」!
被鱈魚吸引而來的漁民將是歐洲各國殖民美洲的先鋒
到1534年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Cartier)來北美東海岸探險時,已經有大約150艘法國漁船,和其他地區的近300艘捕魚船定期來此處海域捕魚了(英格蘭、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漁民都會來此漁場捕魚)!而這些漁民正是歐洲人殖民北美洲的先鋒!
紀念1534年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Cartier)航海冒險的郵票
歐洲的漁業公司和漁民們為了滿足各國對魚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紛紛駕駛著捕魚船跟隨著尋找東方航線的探險家們穿越風急浪高的北大西洋,來到紐芬蘭漁場捕魚。最初這些漁民也不會冒險上岸,更不會殖民,他們一般都是在海上捕完魚後就立刻回家(當時歐洲漁民們一次捕魚活動,往往要出海九個月),但後來漁民們為了攜帶更多的漁獲回家,紛紛將捕到的新鮮海魚製作成魚乾(魚乾能減少在船上的佔地空間,還能少放些鹽),以延長其保質期。
紐芬蘭島上的鱈魚乾
而製作魚乾就意味漁民必須上岸才行,因為只有在陸地上,漁民們才能找到能曬大量魚乾的空間,這也致使漁民們必須要在北美洲陌生的陸地待上幾個月以等到鮮魚變成魚乾後才能回國,所以很多漁民們都在海岸邊建立了小屋或帳篷以便定期居住。
曬成魚乾的鱈魚能少放鹽、減輕重量、減少佔地空間
而因為漁民的主職是捕魚和曬魚,本身不會有太多的武器,所以也不會沒事兒騷擾或損害當地印第安人的利益。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歐洲人和印第安人出現了友好互動,一些大膽的印第安人開始和這些外來者做生意!而印第安人用的本錢就是各種動物的毛皮!他們會用毛皮和歐洲人交換當地少見的零食、斧子、刀具、魚鉤和衣物等貨物,印第安人非常喜歡這些「不值錢的小玩意」,甚至會把身上穿著的衣物脫下來和歐洲人交易(印第安人穿過的毛皮是最有價值的),然後拿著鐵器光溜溜的回去!
戴毛皮的印第安人
歐洲漁民們對這種交易更是來者不拒,因為交易給印第安人的鐵器等貨物並不值錢,而毛皮特別是河狸皮、猞猁皮、熊皮等在歐洲卻是堪稱軟黃金的存在!
就這樣,貿易雙方都用自認為不值錢的東西換回來自認為很寶貴的東西,所以雙方都對這項交易感到滿意,都覺得自己賺到了!
美洲的野生動物
因此印第安人和歐洲漁民之間的毛皮貿易變得興盛起來,從最初的個人行為變成了涉及當地大多數人之間的盛會,甚至還形成了周期性的交易季!因為這些歐洲漁民的主職還是捕魚、曬魚,當漁獲被曬成魚乾後,他們就會將魚乾裝船回國,等到下一年再回來,而印第安人就會抓住這一段空窗期來囤積毛皮,以等待歐洲漁民下次到來交易。很多居住在沿海的印第安人甚至都變成了「中間商」,會拿著貨物跟內陸的印第安人交換毛皮,然後再將毛皮倒賣給歐洲人,以從中賺取好處。
身穿毛皮的印第安人
歐洲人記錄下了這些印第安人對毛皮貿易的渴望:「這些人(印第安人)迫切地渴望與我們進行交易……他們將皮毛綁在長杆頂部來回揮舞,示意我們登陸交易,當我們不想交易準備要走的時候,印第安人乾脆坐上七條小船下水來追我們,他們做出了各種表示喜愛和歡樂的手勢,好像非常想要獲得我們的友誼」。哪怕是一些對歐洲人抱有敵意印第安人也不能阻擋毛皮貿易的「魅力」:「這些謹慎的印第安人會走到海邊那些碎浪最猛烈的地方的礁石上,而我們只能劃著小船接近,等他們用繩子把他們願意提供的物品送下來,同時他們還不忘大喊著提醒我們不許靠岸……我們用小刀、魚鉤或其他鋒利的金屬工具和他們交易」。
之前在北美洲探險的歐洲航海家,雖然也曾和印第安人進行過毛皮交易,但他們想要尋找的是通往亞洲的航道或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對毛皮這種「軟黃金」的興趣不大,本身也沒有專門攜帶太多用於和印第安人進行交易的「不值錢小玩意」,所以探險者和印第安人之間並沒有出現成規模的毛皮貿易。
攜帶毛皮準備交易的印第安人
這些北美洲產的毛皮在歐洲市場非常搶手!其實歐洲社會對毛皮的需求是持續旺盛的,歐洲人認為:「在所有的奢侈性裝飾品中,沒有什麼比毛皮更光鮮,更大方,更珍貴的了。」他們早在中世紀時就因為虛榮心而殺死了歐亞大陸上數以百萬計的動物以獲取它們的毛皮(歐洲中世紀大貴族們的奢華!一件皮草就是木匠日工資的6000倍!),使得本土的很多動物,都差不多絕跡了!而歐洲商品經濟的大發展,使得社會上出現了更多富人和中產階級,毛皮的需求市場變得更加廣闊。
長有毛皮的野生動物
很多歐洲商人為了獲得毛皮,甚至不惜重金建立起「莫斯科公司」,專門花大價錢從俄羅斯進口毛皮,但這一時期的俄國因為還沒有瘋狂擴張領土,其毛皮產量還跟不上歐洲市場的需求。
做毛皮貿易的「俄羅斯」人
而就在歐洲內部的毛皮來源逐漸枯竭的時候,歐洲人發現了盛產野生動物的北美洲!
歐洲社會也在這一時期興起了新的時尚——河狸氈帽(後來又流行起毛皮的外衣、手套和被子等),在當時的歐洲社會裡,河狸毛皮製作的氈帽成了社會地位和資產的最好證明!用美國歷史學家沃爾特·奧莫拉的話說:「擁有一件上好的海狸皮製品是一名男人或女人上流社會地位的證明」。當時誰頭頂上要是不戴著一頂河狸氈帽,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有錢人!
河狸
ps:歐洲流行的河狸皮帽子,是一種氈帽,由河狸的毛髮壓制而成,具有強韌、柔順和離水即幹的特性。
河狸氈帽
頭戴河狸氈帽的歐洲紳士們
歐洲毛皮市場的火爆場景刺激了專業毛皮商人的產生,很多歐洲漁民都放棄主職工作,開始專職做毛皮貿易(倒賣河狸皮和熊皮),因為與靠量取勝的魚乾相比,毛皮更值錢,也更容易運輸,而且還不需要經過繁瑣的加工。
加工毛皮
漁民們從印第安人手裡收上來的毛皮本身就是加工好的,其最重要的清潔與鞣製工作印第安人都已經完成了(印第安人穿過的毛皮是最好的,因為汗水能讓絨毛變得更緊密),毛皮商人只需要將其運回國內,直接賣給裁縫或製衣商就行!根本不需要毛皮商人自己去剪裁、縫製和染色。
熊皮在歐洲也非常受歡迎,因為熊代表勇敢、勇氣,歐洲近代士兵就以戴熊皮帽為榮
在歐洲漁民們當中,對毛皮貿易最為感興趣和投入的是法國捕魚人,巴黎的市場開出了讓他們為之瘋狂的高價,所以遍布紐芬蘭的南、北、西三岸的法國漁民紛紛拋棄老本行,搶在荷蘭人和英國人之前在北美州建立起長期性毛皮交易點!就這樣「漁業成了毛皮貿易之母,變成了母國殖民新法蘭西的各種嘗試的基礎」。
各國在北美洲早期的地盤,藍色為法國,紅色為英國,深色為西班牙
而由法國政府支持的航海家在英國人之後,也開始積極的探索北美洲海岸,並劃定地盤。法國國王還特意授予一些毛皮商人在當地的毛皮壟斷權,並於之後建立了以毛皮貿易為主的殖民地——魁北克。到17世紀前葉時,法國人在北美的毛皮生意就已經做得很大了,他們每年都能將15000~20000張毛皮運回歐洲本土。
印第安人使用毛皮和歐洲人換槍枝
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法國人在北美洲的殖民速度很快就超過了英國,所以這段時期的毛皮貿易主要以法國人為主導(英國要等到18世紀時才逐漸取代法國在北美的地位),而荷蘭出於對於法國毛皮貿易厚利的嫉妒,也派遣了航海者前往美洲大陸建立定居點,並進行毛皮貿易。
到達北美洲的探險家,為自己的國家佔下領土,宣示主權
荷蘭在毛皮貿易上的熱情並不比法國人差,這幫貪婪的商人一直都是歐洲毛皮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從很早之前就將從俄羅斯獲得的毛皮販賣到歐洲各地以獲取厚利,在毛皮貿易上有豐富的經驗和渠道,現在找到了更便宜的毛皮來源,荷蘭人當然會在殖民上花大力氣。
歐洲人探索北美時所使用的船隻(複製)
就在受僱於荷蘭的航海家亨利·哈德孫於1609年第一次航行到北美洲的兩年後(1611年),急切想賺大錢的荷蘭毛皮公司就組織起船隻駛向「能發大財的地方」,而之後聽說同行在北美洲發財的其他荷蘭商人們也紛紛駕駛著商船來到北美洲和印第安人進行毛皮貿易。
今天美國紐約的前身,就是荷蘭人建立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
荷蘭人在北美洲建立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
就這樣,被北美洲毛皮所吸引而來的歐洲人越來越多,並靠著毛皮貿易的收入在北美洲東海岸地區建立起更多的定居點,以及殖民地,所以有歐洲學者說:「沒有毛皮的故事,就無法理解格蘭德河以北這片大陸的早期歷史」。
歐洲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毛皮貿易
如果說上面說的例子太過宏大,大家無法正確看清毛皮貿易對歐洲人殖民北美洲東部的重要作用,那麼一起來看下面這條比較細緻的小例子:
現代人們在談到美國的歷史時,總是離不開它的前身——英國在北美洲先後建立的那13個州的殖民地,而在這些美國最早的基本盤中,有一個殖民地最為特殊,那就是創立了美式感恩節的普利茅斯殖民地!就是乘坐「五月花」號海船的那一批英國殖民者到達北美洲後所建立的殖民地!
籤訂《「五月花號」公約》的場景
美國人將這些人視為自己的偉大先輩!傳承著由他們創辦的感恩節,並將這些殖民者所籤訂的《「五月花號」公約》視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獻,認為這是美國建國的奠基!
普利茅斯殖民地地圖
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是美國歷史中的大事,而且普利茅斯殖民地建立與倖存也非常不容易,在此之前,英國只在北美洲建立起一個成功的殖民定居點——詹姆斯鎮。
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與維持離不開兩個重要支柱——《聖經》和河狸(毛皮貿易)!為什麼這個兩樣「東西」如此重要呢?請聽小編細細道來!
河狸
首先,普利茅斯殖民地裡的英國殖民者,很大一部分是對英國國教持異議同時又極端信仰上帝的「清教徒」,這些在英國人嫌狗憎的異端將《聖經》作為他們信仰的唯一權威和核心!而《聖經》中的教義為這些生活艱苦的殖民者提供了最堅定的心理支持!
1621年乘坐五月花號登陸北美的英國殖民者有102人,但其中的一半人沒能熬過第一個冬天!當時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總督記錄了他們剛登陸北美時的艱難:「我們那時連活下來都很難,每天忙著埋葬去世的同胞。」
是《聖經》給了這些清教徒和殖民者面對新生活的信心,給了他們在陌生土地上從事商業貿易、生產耕種的勇氣和信心,使得殖民者們能夠不斷地開拓和徵服新大陸!
ps:清教徒是英國的一個新教教派,起源於16世紀中葉,是英國基督教(新教)教徒中的改革派,主張清除英國國教裡仍被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式 ,反對高等級神職人員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也反對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他們崇尚禁慾、勤儉、簡單、實在的清淡生活,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故名清教。
對宗教非常虔誠的清教徒
那就是這樣的一個崇尚清淡生活的教派為啥在英國人嫌狗憎呢?這就不得提到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到光榮革命之前的一段宗教改革歷史了!
當時在英國內戰中建立政權的著名獨裁者——克倫威爾就是虔誠的清教徒,在他以及他的清教徒同胞們掌握英國之時,雖然完成了資產階級對封建主義的暴力革命,還順便砍掉了國王的腦袋,但他們也將自身的信仰強加給所有的英國人!他們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了舞會、遊戲、聖誕節、飲酒和吸菸等娛樂活動,甚至還嚴格限制每個英國人的食物種類和數量!逼得英國人都紛紛想念起國王統治時期的寬鬆社會環境了!所以後來清教徒政權倒臺後,新組建的議會廢除了克倫威爾在位時期的一切禁令,還通過《信奉國教法》清算、迫害清教徒!使得清教徒在英國人人喊打,很多人都被逼逃到了國外和殖民地。
逃到美洲的清教徒
那為什麼河狸(毛皮貿易)也是年輕殖民地的支柱之一呢?
因為乘坐五月花號渡海而來的清教徒,以及其他殖民者在新大陸的工作狀態基本和契約奴無異!為了償還來殖民地生活而欠下的債務,殖民者們不得不在剛到新大陸後的七年裡為殖民公司工作勞動。
殖民地村莊
而這些清教徒剛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後的十餘年裡,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將從印第安人那裡獲得的皮毛(主要是河狸皮)轉賣到倫敦以獲得收益!因為新拓荒的土地還太過於貧瘠,不說種植經濟作物(甘蔗、菸草、棉花等),就連種餬口用的糧食都不行。
和美國人做毛皮貿易的印第安人
因此河狸毛皮成了殖民者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因為「除了毛皮貿易,我們沒有別的方法獲得最需要的食物和衣服」,正是這項交易讓他們有了購買物資和償還債務的能力!所以河狸(毛皮貿易)對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存續與成熟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柱作用,直接塑造了美國的歷史走向。
英國早期在北美的殖民地
其實不只是普利茅斯殖民地將毛皮貿易視為自己的支柱,其他英國殖民地,如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殖民地也將毛皮貿易視作本殖民地的重要資產,但詹姆斯殖民地政府並不重視毛皮貿易,因為當地最主要的經濟動力是菸草貿易!而普利茅斯殖民地政府打一開始就將毛皮貿易作為本殖民地的經濟命脈,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和印第安人進行毛皮貿易!最初殖民者用從歐洲帶來的稀缺小玩意交換,後來「歐洲貨」用完了,殖民者又改為使用玉米等農作物和印第安人交換毛皮。
《毛皮商人在密蘇裡順流而下》
毛皮還是推動新生美國的領土向西擴張的重要動力,因為經過殖民者幾百年的過量獵取毛皮(當時的口號是"趁有皮毛趕緊剝」),北美洲東部的很多動物都已經很少見了,要想找到更多的毛皮,美國人就必須翻過阿拉巴起亞山脈向密西西比河流、甚至向太平洋沿岸擴張才行。歐洲人對西部內陸地區的興趣幾乎一直僅限於毛皮貿易。
印第安人獵野牛
雖然現代人總是將美國西部的土地歸結為某某探險家最先發現的,但其實首先發現這些新土地是那些無人知曉其姓名毛皮商人!他們才是最先踏上美國西部土地的白人!毛皮商人才是印第安人最先見到、並接觸的白人!只不過這些毛皮商人只在乎自己的生意,而不是發現者的稱號。
毛皮獵人
有位美國歷史學家在了解到毛皮貿易對本國的意義後,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毛皮商人面前是未經探索的蠻荒之地,他們身後是由他們開闢出來的道路和不斷擴大的殖民活動浪潮,皮毛交易者就是這樣在新大陸上拓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