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中之蟾蜍,史書多有記載,如《春秋元命苞》云:「月者,陰精,為言闕也。中有蟾蜍與兔者,陰陽兩居相附,……兔之言僖僖呼呼,溫暖名也。」
又如張衡《靈憲》載:「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蟾兔又曰姮娥,奔月是為蟾蜍。」而「月中蟾」之寓意如下:
1.寓有長壽之意
蟾蜍有冬眠習性,冬季冬眠,春暖活動,具有「死亡再生」神性,因此被先人看作具有長生不死本領的神物;在嫦娥奔月後,嫦娥變成蟾蜍, 而蟾蜍在遠古時期正是不死的象徵, 本身也是一種不死藥。葛洪《抱樸子》卷三《對俗》:「蟾蜍壽三千歲。
2.寓有富貴之意
蟾蜍的背部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被稱為「蟾鈕」,「蟾鈕」就像一串串錢幣,給人以財富的隱喻與聯想;古人以「蟾宮折桂」喻指科舉應試得中、仕途得志、大富大貴。
3.寓有神仙之意
蟾蜍是兩犧動物,每當要下雨時,它就會出來活動,所以蟾蜍被看作能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仙物」;同時它晝伏夜出, 古蜀人很容易把月亮與蟾蜍聯想到一起, 成為月中的神物。
4.寓有生殖力強之意
一是肚腹突出的蟾蜍又與孕婦的大肚十分相似,月中蟾蜍反映了祈求生殖旺盛的心理;二是蟾蜍在春末夏初時繁殖,每次產卵量大約5000 枚,卵經過4 到5 天就開始孵化,其產子多, 繁殖快, 生殖力強,符合古人子孫繁衍不斷、生命延續的願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