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館中,有個龜蟾魚陶燈,為何它有殘缺還很珍貴

2021-01-08 騰訊網

文物是社會進步的歷史見證,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重要依據。在四川博物館中,有一件特殊的文物,名字叫「龜蟾魚陶燈」,最讓人感到奇特的是,這件文物由三種動物組成,但經過研究,專家卻說:「它是個有殘缺的文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四川博物院位於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它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共分為三層,第一層以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為主,第二層展覽精品書畫和瓷器,第三層以民風民俗物品為主,館內收藏文物26萬餘件,珍貴文物5萬餘件。

在遊覽四川博物院時,我們可以看到象首耳獸面紋銅罍、臘梅雙禽圖、唐代人首雞身瓷俑等珍貴文物,其中,象首耳獸面紋銅罍是四川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它通高69.4釐米,口徑為21.8釐米,整體造型大方又精美,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但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並不是「象首耳獸面紋銅罍」,而是「龜蟾魚陶燈」。

龜蟾魚陶燈是一件造型詭異的陶燈,看到這件陶燈,很多遊客會感到很有趣,因為第一眼看到它,我們會認為它是一隻大螃蟹,它將兩隻大大的爪子舉起,似乎要發動攻擊,但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這件文物不是螃蟹,而是由三種動物組成的怪燈。

這件陶燈的上部分是兩條鴛鴦魚,構成高舉的「魚鰭捧燈」造型,魚鰭上面託著燈碗,中間部分是蟾蜍,又大又圓的眼睛,看上去很呆萌,下面是只大烏龜,被蟾蜍踩在腳下,也就是說,這件器物是動物的結合體,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龜蟾魚陶燈卻是一個殘缺品。

我們可以看到,右邊的魚鰭有一個燈碗,左邊的魚鰭上的燈碗丟失了。除此之外,蟾蜍和烏龜的背部都有一個洞,專家們認為,這個洞上應該也有油碗,但現在燈碗丟失,卻找不到了。

看到造型獨特的「龜蟾魚陶燈」,遊客們會非常好奇,這件陶燈有什麼意義呢?原來,「龜蟾魚陶燈」上的三種動物分有不同的寓意:

第一種:烏龜

在遊覽名勝古蹟時,我們經常會看到石碑,這些石碑的底座是一隻烏龜樣的動物。這隻烏龜樣的動物名叫「贔屓」,在神話故事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龍第六子的樣子似烏龜,它力大無窮,很喜歡負重,給人一種穩重之感。從身份上看,贔屓非常尊貴,所以它是吉祥、長壽的象徵,而「龜蟾魚陶燈」的贔屓,還有穩定底座的作用。

第二種:蟾蜍

「月裡蟾蜍出廣寒,光明有耀並人間。」廣寒宮又被稱為「蟾宮」,蟾代表月亮,月亮象徵浪漫,當蟾蜍和燈相結合後,我們也可感受到古人的浪漫情懷,除此之外,蟾蜍還寓意長生,這個與蟾蜍的冬眠習慣有關。

第三種:鴛鴦魚

鴛鴦魚的體型很像孔雀魚,體態比較粗壯,主要由三種顏色組成體色,看上去十分漂亮。眾所周知,鴛鴦是愛情的象徵,而鴛鴦魚代表夫妻恩恩愛愛,永不分離。

「龜蟾魚陶燈」是由烏龜、蟾蜍、鴛鴦魚三種動物構成,這直接證明這件文物的寓意非常好,雖然它的造型有些搞笑,還是個殘缺物品,但因為好的寓意加持,「龜蟾魚陶燈」還是成為四川博物館最受關注的文物之一。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四川博物館,一定要去看一看它,沾一沾好運氣。

相關焦點

  • 漢代彩繪陶狗唐代小瓷狗亮相 去三峽博物館看「千年萌寵」
    (原標題:漢代彩繪陶狗唐代小瓷狗亮相 去三峽博物館看「千年萌寵」)
  • 古陶博物館的金烏瓦當,為何是鎮館之寶,只因三個「難得」的原因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數百家之多,其中不乏一些頗有看頭的專題博物館,比如大觀園旁邊的古陶文明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專家學者和陶器文化愛好者的必去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該博物館有一件特別的瓦當,被譽為「鎮館之寶」,究竟它有什麼奧秘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四川民辦博物館:建「聚落」或「隔山打牛」
    據調查,截至2009年底,四川地區在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登記備案的民辦博物館達29家,佔全省132家博物館的21%,其中,成都市區域內民辦博物館總數達27家,數量佔全市博物館總數的52%,超過該市國有博物館的數量。  四川為何會形成國有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各領半邊天的格局?四川民辦博物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是什麼?近日,記者走訪了幾家民辦博物館。
  • 來看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你有沒有被震撼到?
    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  天津博物館  雪景寒林圖軸(範寬)  朝代:宋  大小:縱193.5釐米,橫160.3釐米  《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的唯一的範寬作品,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
  • 為什麼殘缺的藝術品更有價值?真的只是因為「殘缺美」麼?
    生活中,我們渴望一切完美無缺的東西,而殘缺形態則會讓我們夾雜著複雜的情感,想修復之意一直長存於心。但有些和藝術掛鈎的東西,卻因殘缺而顯得尤為珍貴,因為渴望完美而不得,只能想像殘缺復原後的樣子,才讓它們在不完整的形態下成了真正的「完美」。
  • 山東青島有個貝殼博物館 珍貴藏品全球罕見
    原標題:山東青島有個貝殼博物館 珍貴藏品全球罕見   海洋中的活化石—龍宮翁戎螺   在山東青島,有這樣一個博物館,它以貝殼展示為主題,裡面既有號稱「海貝之王」長度足有1.3米的大硨磲,也有需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沙貝,還有來自4.5億年前奧陶紀的鸚鵡螺化石。
  • 四川三線軍工博物館落戶廣安
    12月22日—24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工業遺產專業委員會2016年年會在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四川三線軍工博物館將落戶廣安。   據了解,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開始到1978年,我國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 山西青銅博物館將開館,摸金校尉為何最怕它?
    中國第一座省級青銅器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即將開館。尤為特別的是,它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出土文物,還有一大部分是山西警方近年來打擊文物犯罪追繳的珍貴文物。要說最讓愛盜墓的摸金校尉們心虛害怕的博物館,那一定就是它了。
  • 44斤重,1米多長「巨龜」現身四川岷江,釣魚人:幸虧我沒遇到
    7月3日,在岷江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境內,有市民發現一隻體型龐大、長相兇猛的龜。當地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現場查看發現,它是外來物種——鱷龜。當天一大早到河邊晨練的市民梁先生路過岷江邊時,看到很多人在江邊圍觀,原來有一隻大龜在水裡努力地往岸上爬,大家都掏出手機拍照並議論紛紛。只見這隻龜爪牙鋒利,身軀龐大,龜殼上還布滿了苔蘚。
  • 廣西博物館有種鎏金的「怪魚」相傳是河神,為何它最後消失不見了
    前幾日,小編在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藏品——宋代鎏金怪魚,而且工作人員介紹,說它是「河神」,所以小編就納悶了,於是經過一番研究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正如圖片所示,就是這件宋代鎏金怪魚,叫做摩羯魚,最大的特點就是頭上有須,而且魚鰭長得像翅膀一樣,它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另外,它最後還被一種我們熟悉的「動物」給取代了,到底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蟾頭家族成員介紹——希拉蕊蟾頭龜
    多方了解後知道這個叫希拉蕊蟾頭龜,生長速度很快,體形巨大。蟾頭龜在市場上的熱門程度並不高。因為成體後體形巨大,而且冬天需要加溫,所以很少看到玩家手上有背甲超過25以上的蟾頭龜。在花鳥市場裡找不到希拉蕊蟾頭龜苗子,只有背甲十幾的,價格偏高,於是各種尋找希拉蕊的資料後在網上購買了一隻。
  • 故宮收藏珍寶,戰國玉勾連雲紋燈,樣式數量極少,異常珍貴
    故宮珍藏寶物欣賞,玉龜甲與刻圖長方板,證明了「問龜為卜」這種佔卜方式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流行,也表明了文化的傳承關係。戰國玉勾連雲紋燈,此燈樣式仿盤形豆,在戰國玉器中極少發現,異常珍貴。背甲隆起,中間有一條頂起的脊線,前部脊線的兩側各有兩個鑽孔,其間亦有凹槽。腹甲較平,兩側上翹,各有兩個鑽孔。玉板為長方形,微隆,三面邊緣凹下,周邊二十三孔,玉板表面刻環形、星形,圭形紋樣組合。玉龜在紅山文化及良渚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紅山文化遺址中還出土有玉龜甲,可見玉龜甲使用範圍之廣,在古代龜殼是佔卜的工具。《周禮·春官大卜注》載:「問龜為卜「。
  • 西固漢代灰陶狗湮滅在歷史塵埃裡的秘密
    漢代灰陶狗(西固區文化館供圖)蘭州西固金城公園李息將軍依馬而立的雕像在蘭州市西固區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漢代灰陶狗。這是一件並不耀眼的文物,鮮為人知,但它的背後,卻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這件灰陶狗鮮為人知。關於這件文物的資料,十分匱乏,網際網路上更是沒有絲毫有關它的信息。然而當我們把它放到歷史地理大環境中去考察時,依舊能夠從它的身上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 「月中蟾」之寓意
    關於月中之蟾蜍,史書多有記載,如《春秋元命苞》云:「月者,陰精,為言闕也。中有蟾蜍與兔者,陰陽兩居相附,……兔之言僖僖呼呼,溫暖名也。」 又如張衡《靈憲》載:「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蟾兔又曰姮娥,奔月是為蟾蜍。」而「月中蟾」之寓意如下:
  • 臺灣巖礦壺亮相曲江富陶博物館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記者 餘明)5月18日,西安曲江富陶國際陶藝博物館為迎接國際博物館日,結合自身資源特色,展現傳統的未來,特別舉辦了臺灣巖礦壺之父古川子作品交流會,此次展示尚屬古川子及作品首次亮相古城西安,在絲綢之路起點,用天然礦石結合陶土調配合成的巖礦壺以及中國的茶文化,向世界發出中國文化魅力之聲。
  • 涪陵線上博物館又來啦 看看這期有哪些文物?
    小夥伴們, 還記得上期的涪陵線上博物館嗎? ▼▼▼ 口沿刻有銘文「永初元年二月廿九日龔巨志作任用二百□製作四千五百」;因銘文,該墓出土器物可以作為斷代標型器。對研究東漢時期的經濟文化有較高價值。
  • 此次四川發現的8釐米巨型螽斯,它和普通蟈蟈相比有何不同?
    有啥稀奇的!其實,不然。此次在四川發現的蟈蟈比成都地區常見的各種蟈蟈體型都要大一倍,堪稱是「蟈蟈界的」大哥大,此次發現也自然而然刷新了四川最大蟈蟈的記錄。據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當天晚上9點過後,天空中還下著綿綿細雨,青城山腳下的一棵楠木樹上,一隻蟈蟈一動不動的正在產卵,並且還用鋒利的產卵器刺進堅硬的樹皮,經過趙力的仔細觀察,發現這隻蟈蟈是比較稀有的山地亞葉螽。
  • 秦漢瓦當,看古人屋簷上的美,海寧博物館有這樣一場展覽……
    曾經,遮擋風雨是它的「使命」,在雨季、在風雪裡,屹立堅守。而今,我們暢遊在鱗次櫛比的瓦林中,剪一段美好的時光,聆聽簷上的世界。3月15日,由市博物館和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秦風漢韻——秦漢瓦當及拓片題跋精品展」在市博物館一樓展廳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秦漢瓦當及拓片題跋作品共91件,其中瓦當50件。
  • 漢代陶狗像印上牽狗繩 學霸"燒腦"讓文物"萌活"
    來源:四川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3月27日 14:43 來源:四川日報 參與互動()在小巧的滑鼠墊上,則匯集了造型生動的鳥獸蟲魚以及看不懂的符號,這些同樣來自四川各地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其中有些符號,至今沒能破譯。」受成綿樂城際鐵路工地發掘出來的漢代陶狗啟發,考古院開發了一款「萌萌噠」的牽狗繩,上面印有頗為卡通的狗造型,而這條狗的脖子上恰好還拴有繩索。  而在「財」、「喜」、「康」禮包上,每種圖案都各有講究。
  • 盆中景致——陳長文藏「文革」紫砂陶刻花盆展在煙臺博物館舉行
    齊魯網4月28日訊(實習記者 王爽爽 通訊員 李若祥)4月27日上午,煙臺博物館地下室會議大廳裡座無虛席,來自省內外社會各界的文物收藏愛好者、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一起參加了《盆中景致——陳長文藏「文革」紫砂陶刻花盆展》記者見面會暨第十四期煙臺歷史文化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