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渴望一切完美無缺的東西,而殘缺形態則會讓我們夾雜著複雜的情感,想修復之意一直長存於心。但有些和藝術掛鈎的東西,卻因殘缺而顯得尤為珍貴,因為渴望完美而不得,只能想像殘缺復原後的樣子,才讓它們在不完整的形態下成了真正的「完美」。
比如全世界人們心目中殘缺美的代名詞——斷臂維納斯,但「維納斯」也只是因為被有藝術眼光的人發現了,進而讓大家知道了,才成為代表,「這也就是個藝術素養培養和薰陶的問題。
雕塑維納斯是一個藝術品,本身就是供人在想像中欣賞的,因故而導致的殘缺,反而更加刺激了人們的藝術想像,在富於想像的人們眼裡,就變得美不勝收了。月圓月缺皆美,美在不斷的期待變化的觀賞之中。
要討論「殘缺美」的價值,首先要搞清「殘」的標準。真品中的「殘」才能稱為「缺」,能從中感受到歲月的流逝和文化精神的依然存在,
一件工藝品的藝術價值,絕對不會因為被損壞或有瑕疵而受到影響,相反,經過再修復或者再創作,它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那些殘缺的、破碎的事物,總讓人想哭,讓心裡放不下,一直縈繞在心頭,令人揪心。當揪心的那一刻,會有一種比完整美更異樣的美感,甚至來得更美一些。雖然那些美好的,完整的事物也能產生美,但是相對而言比較難。
殘缺美,是美在對更美的期待和想像,這樣的期待和想像還平添了浪漫色彩。當人沉浸在這樣的期待和想像中時,還會產生愉悅的感受。全部屬於美的感性範疇。
殘缺美,其實並不存在,更多的只是我們對它們的尊重和對完美事物的嚮往。歷史存留下來的殘缺的藝術品,實在太多太多,只是有的被我們發現和保護,還有很多並未給予最好的尊重。殘缺美,美的更像是歷史,是文化,是對待古物追求探索價值的心。
內容選自「聚鎂Art0X」社區,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