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加班情況愈演愈烈,相關事件頻發,引發了社會整體的關注。此前,儘管其他行業或多或少也存在加班現象,但卻未曾像當下一般,讓以年輕人為主的企業一線員工不滿,並引發廣泛的社會情緒。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的社會影響力明顯攀升,吸納了大量新進職場的年輕人,因此受到了更多關注。就我觀察,網際網路企業加班現象並非近幾年才出現,而是從行業初創階段起就同步發生的。那麼,為什麼加班一直存在,而集中在近期被企業員工詬病和被公眾關注呢?關鍵原因或許不僅是加班時長和頻率的單純增加,也是行業整體發展模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價值理念、管理制度的變遷。
整體來看,網際網路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前,在技術上表現為以電腦端產品為主,技術創新是該階段發展的核心動力;第二個階段則表現為以智慧型手機端的App產品為主,並以此打通多方主體,業務更多聚焦於平臺商業模式,因此更注重產品運營,核心發展動力逐步轉向人力資源的協調配置,使得這個行業從「技術密集型」變成了「勞動密集型」。
在第一階段,網際網路企業普遍相信: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在於提倡平等、自由等價值觀的「工程師文化」,因此,大多數一線企業都以此為核心,建構了相對扁平化的內部組織結構,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等方面賦予了員工較多的自主空間。在這種企業文化之下,員工即便需要加班,也可以視工作推進進度等情況自主決定加班的時長與頻率。從勞動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勞動者對工作擁有一定自主權的管理模式被稱為責任自治,也較少引發員工的不滿。
然而,進入第二階段後,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動力已經發生根本遷移,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逐漸被平臺商業模式下的項目產品運營所取代。技術從創新引領到被動響應,作為創新基礎的「工程師文化」和與之相關的工作制度因此顯得不再必要。為了實現企業快速佔領市場、掌握產業鏈頂端話語權的發展目標,頭部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反而對驅動員工全力投入的管理模式產生了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許多企業都細化、強化了對員工績效的考核和對工作時間、工作方式的具體要求。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某企業「廁所門」和「工位監控」等現象,都屬於這方面的極端表現。在行業轉型的大背景下,不僅員工加班的頻率和時長明顯增長,原本作為權宜之計與特殊情況的加班,也變成了制度化、常態化的加班。員工失去了選擇權和自主空間,最終處在企業的高強度直接控制的管理模式之下。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當下網際網路從業者對「996」的詬病,本質上體現的是行業整體管理模式從責任自治到直接控制的變遷。企業員工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對工作的自主支配空間和創新的資源與意願,工作很難再成為其成就感和意義感的來源,反而基於日益提高的時間和效率要求,成了他們身心健康的嚴峻威脅。
「996」乃至「007」的背後,起到支配性作用的,其實是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模式從「技術創新」到「平臺商業」的轉換,這種改變導致相關企業日漸偏離「科技改變世界」的原初價值觀,轉而強調勝者為王、贏家通吃的競爭話語。網際網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競爭和效率有所要求固然可以理解,但作為時下最具影響力、正在深刻重塑我們的社會與生活的重要行業,公眾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它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樹立企業發展的理想榜樣,為社會和個體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正是因為部分網際網路企業的具體做法,與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美好生活和工作的期待背道而馳,與其直接相關的加班話題,才成了當下社會的核心關注之一。今天這些奮鬥於網際網路行業的年輕人,未必比過去的勞動者承壓能力弱,甚至承擔著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工作重壓,而要破解時下的困局,關鍵還是在於企業一端。
(作者系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勞動社會學分會理事)
梁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1月15日 02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