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記者走進武漢 臺灣媒體人嘆復甦活力令人驚訝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解說】11月14日,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武漢站活動結束。3天的時間裡,來自兩岸的20餘位媒體記者遊覽黃鶴樓,登船知音號,參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探訪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金銀潭醫院,從旅遊、社會、經濟等層面,全方位感受武漢疫後復甦新面貌。

  【解說】臺灣人民報記者曠秀凰告訴記者,得知她要來武漢,多個在臺灣的朋友向他表達了擔心和疑問。實地探訪後,她坦言「這座城市的復甦活力令人驚訝。」

  【同期】臺灣人民報記者 曠秀凰

  在這三天的採訪當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就是武漢的復甦,讓我很驚訝,感覺讓我覺得來到這邊,很放心,充滿信心,對這個城市充滿信心。

  【解說】近3個月來,臺灣旺旺中時文化傳媒總監張富森多次到訪武漢。令他感受最深的是大陸對民眾生命的重視。

  【同期】臺灣旺旺中時文化傳媒總監 張富森

  我覺得大陸對新冠疫情的救治,是非常的以人為本,不管是在哪裡,他是一視同仁。

  【解說】臺灣ETtoday東森新聞雲記者魏有德說,湖北6萬多確診病例全部是免費救治,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療費用達幾十萬元人民幣甚至上百萬元人民幣,都由國家承擔,真的做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同期】臺灣ETtoday東森新聞雲記者 魏有德

  在中國大陸這邊,他們常常會提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一個概念,他就完全的去融入到了,從這次的疫情,不管是生活還是救治方面。

  【解說】據悉,疫情發生後,湖北臺辦系統對在鄂1700餘名臺胞實行「一對一」跟蹤服務,對4名確診新冠肺炎的臺胞進行精心救治,沒有一名臺胞因感染新冠病毒失去生命,沒有一家臺企發生聚集性感染。

  【解說】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為期6天,接下來兩岸媒體人還將赴武當山、襄陽參觀。

  記者鄒浩湖北武漢報導

責任編輯:【陶光雄】

相關焦點

  • 兩岸記者走進武漢 臺灣媒體人嘆復甦活力超乎想像
    兩岸記者走進武漢 臺灣媒體人嘆復甦活力超乎想像 2020-11-14 16:47:38 臺灣媒體人嘆復甦活力超乎想像  中新社武漢11月14日電題:兩岸記者走進武漢 臺灣媒體人嘆復甦活力超乎想像  中新社記者馬芙蓉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體會,很難相信武漢已經恢復到這個地步。」
  • 兩岸記者的探求真相之旅: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兩岸記者在黃鶴樓前合影。(湖北省臺辦供圖)「我特別想知道,作為曾經的疫情重災區,武漢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恢復活力的。」臺灣聯合報系大陸事務處業務總監王寶善在活動開始時這樣表示。
  • 兩岸媒體記者走進福州:聚焦臺青創業故事
    兩岸媒體記者走進福州:聚焦臺青創業故事 2020-08-14 21:14: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駿 責任編輯:李駿
  • 孔雀聖水·兩岸情誼——臺灣記者西雙版納行側記
    新華網昆明4月18日電 孔雀聖水·兩岸情誼——臺灣中南部媒體記者西雙版納行側記  記者 茆雷磊  古代,傣族人稱西雙版納為「美麗、理想而神奇的樂土」;如今,西雙版納有了更多代稱:孔雀王國、動植物天地、普洱茶之鄉、森林生態博物館……當這方樂土向來自臺灣中南部的媒體記者們敞開懷抱時,令人感懷的不僅是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更是兩岸同胞的真摯情誼。
  • (兩岸關係)「百年一遇大肅殺」,臺灣經濟復甦路在何方?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沐穹):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大面積擴散使得臺灣島內輸入型病例暴增,確診病例數一周內翻了一番,目前已超過兩百例。民進黨當局被迫自3月19日起開始「封島」,宣布非臺灣人員除特別原因一律限制入島,入島人員必須隔離兩周。
  • 兩岸族韻喜福匯走進臺灣少數民族部落交流互動
    31日晚間,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第四屆兩岸族韻喜福匯暨兩岸少數民族大聯歡活動參訪團一行走進臺東布農部落,與當地布農族同胞一起大聯歡。(中國臺灣網  普燕攝)  中國臺灣網10月31日臺東訊 (記者 普燕)「通過兩岸少數民族的演出交流,不僅讓我們了解到大陸的少數民族多元文化,同時也為我們部落的年輕人如何更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打開了思路」,臺灣阿美族歌王林照玉女士31日接受記者時如此感嘆。
  • 重返武漢|在武漢的臺灣人:疫情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
    武漢封城76天,一千多萬人被困在這座城市裡。不管是土生土長的武漢本地人,還是外來者,都因為這場疫情與這座城市有了某種深層的聯結。2017年來到武漢、而且整個疫情期間都在武漢的臺灣導演薛穎穜,用《76天台灣導演在武漢》這部短片,講述了自己與武漢的故事。12月7日下午,本刊記者在武漢萬利廣場見到了薛穎穜。
  • 福建功夫動漫走進臺灣市場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新華社臺北3月1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
  • 兩岸e眼:臺灣記者走進廣州永慶坊,李小龍祖居原來在這裡
    今天下午,參加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採訪活動的兩岸媒體人繼續尋味古城廣州,來到具有百年歷史的最美老街永慶坊。工作人員告訴兩岸記者,與其它地方舊改相比,這裡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 「小巷總理」話民生:臺灣苗慄縣村裡長到武漢青和居社區「走親戚」
    (中國臺灣網 趙苗青 攝)  中國臺灣網7月20日武漢訊 (記者 趙苗青)小巷總理共攜手,兩岸知音話桑麻。7月19日上午,第四屆「小巷總理話民生——苗慄縣村裡長進武漢社區交流體驗活動」在湖北武漢舉行。臺灣苗慄縣副縣長鄧桂菊率基層村裡長一行41人,走進青山區青和居社區,親身體驗大陸居民生活,直觀感受大陸社區的建設發展。
  • 惠眼看江蘇——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
    連日來,江蘇省臺辦邀請兩岸媒體記者走訪江蘇多地,開展「惠眼看江蘇——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  去年2月28日,國務院臺辦等多部門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此後,「31條措施」在大陸各地持續落地。
  • 兩岸媒體記者參訪沅江市太陽鳥遊艇公司(組圖)
    華夏經緯網8月1日訊 1日上午,「第十一屆兩岸媒體來湘採訪團」一行來到了位於湖南沅江市的太陽鳥遊艇有限公司,太陽鳥公司投資副總裁夏亦才帶領兩岸媒體記者參觀生產車間並觀看宣傳片。(圖/左秋子)1日上午,兩岸記者參訪沅江市太陽鳥遊艇公司(圖/左秋子)
  • 「銀鷹計劃」媒合兩岸 大陸銀行來了臺灣年輕人
    「銀鷹計劃」媒合兩岸 大陸銀行來了臺灣年輕人 2017-07-31 19:40: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積極參與大陸脫貧攻堅 這些臺灣人紛紛踐行了「兩岸一家親」
    也有臺商朋友說,「兩岸一家親,兩岸關係好,兩岸人民才會好,臺商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當然要挺身而出,回饋社會。」 在這些臺商朋友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大陸人和臺灣人是一家人,一起商量一起打拼。他們和鄉親們一起為美好生活打拼,充分體現了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情懷和擔當。我們為他們點讚,也期待更多的臺商朋友能夠參與進來。
  • 記者手記:回首20年前兩岸親人首次電視相聚
    時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簡志信,對大陸記者在臺灣尋親採訪評價說:「1992年,大陸記者赴臺採訪,為兩岸新聞界雙向交流邁出了一大步。8年後,大陸記者高偉強是第一個在臺灣進行尋親的記者,幫助了海峽兩岸一家失散了半個多世紀的兄妹。媒體記者尋找他們的親人,圓他們團圓的夢。離別愁,思鄉情,都在尋親的故事裡面了。這次尋親,又是一個兩岸媒體開創性的採訪活動,尋親意義重大」。
  • 臺灣苗慄縣鄉鎮代表團訪問武漢
    (長江網記者 郝琦 通訊員 肖丹)7月12日晚,臺灣苗慄縣鄉鎮代表團一行21人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詹昭榮、翁文斌的率領下來漢訪問。武漢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張學忙會見了代表團一行。  據悉,此次臺灣苗慄縣鄉鎮代表團到訪武漢,既是對十一屆湖北·武漢臺灣周活動的一次回訪,也是繼2013年7月臺灣苗慄縣縣長劉政鴻、縣議長遊忠鈿率苗慄縣百餘人代表團來武漢市參觀訪問後,進一步推動兩地基層政黨交流工作,促進兩地民眾之間深入交流,加深兩地民眾之間感情的又一重大交流活動。
  • 2016兩岸詩會在臺灣高雄舉行:詩如醇酒醉兩岸
    ;nbsp&nbsp&nbsp-海南日報記者王玉潔&nbsp&nbsp&nbsp&nbsp「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喊,在江南,在江南……」一聲聲動情吟誦牽出詩人的兩岸情深。
  • 兩岸經濟誰依賴誰?大陸學者:兩岸合作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
    日前民進黨發言人所謂「臺灣地區對大陸出口的增加,證明大陸需要臺灣」相關言論引起熱議。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盛九元日前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民進黨發言人持續炒作「兩岸經濟誰依賴誰」一議題,其核心就是要將兩岸經濟合作「泛政治化」,為民進黨「反中去中」張目。
  • 疫情放緩 臺灣各界盼更多兩岸航點開放
    中新社臺北6月10日電 臺灣交通主管部門近日表示,將研擬開放深圳、重慶等6個大陸航點,讓航空公司可以客機載貨。而早在此前,臺灣社會就已頻頻呼籲當局儘速開放兩岸客運、貨運。綜合中央社、《聯合報》《工商時報》等媒體報導,臺灣交通主管部門表示,考慮航空業生存與產業界需求,將建議深圳、廣州、重慶、青島、寧波、長沙等六航點開放客機純載貨飛行。該主管部門稱,這6個都是貨運需求高的航點。大陸各城市都已復工,貨量增長;在客運恢復緩慢的情況下,將建議在不影響防疫情況下增加客機純載貨飛行的航點,也可藉此改善航空業營運狀況,減少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