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盤小燁 ◎指導老師:梁浩蕾
南都非虛構寫作成長平臺自9月27日起,發起由廣州市委政法委、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主辦的,紀念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成立30周年徵文活動中,共收到社會來稿近千篇。本期,我們精選了四篇來自校園的獲獎作品,讓我們看看學生筆下的「見義勇為」有著怎樣的故事吧!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形單影隻的超級英雄難以拯救世界,而千千萬萬個「平民英雄」卻能遠足於社會守護之路。 「見義勇為」,簡簡單單四字詞語,卻有人對它避之蛇蠍,有人因它熱血沸騰。見義勇為是一種明心見性的行為,其核心為「勇敢」。因此,勇敢的陳家聲和曾傑合力救起了落水女子、勇敢的張露急救摔倒的老人、勇敢的陳海阻止搶劫嫌疑犯逃跑……勇之外現,義之內斂。
9月11日,11名近期在廣州市湧現的見義勇為人員,集中獲得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慰問和獎勵。「如果當時不去救人,我一定會後悔!」「能夠幫上忙的,我義不容辭!」面對獲得的獎勵,11名見義勇為人員普遍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件小事。我們需要見義勇為嗎?這是一個簡單而又困難的矛盾議題。於他人,見義勇為是必然選擇;於自身,見義勇為是無能為力還是拒於麻煩?於此世界,最冷漠的不是落井下石,而是袖手旁觀。「到頭來,我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攻擊,而是朋友的沉默。」這是馬丁·路德·金激昂的呼籲。若華南師大女研究生張鑫當時袖手旁觀,女檔主或許會在無盡的恐懼中感受世界的冷漠;若侯振林老人當時袖手旁觀,女童或許會在懵懂的無措中告別她只見過四年的世界;若梁恩凱當時袖手旁觀,受傷的女士或許會在馬路中央絕望地感受生命的流逝。
於我而言,每想起那個寂靜漆黑的因丟失了手機卡而徘徊街頭的夜晚,向路人尋求幫助後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無視,我或許埋怨後怕,卻又想到一句看似充滿道理而又冷漠無比的話「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不知何時,我們漸漸開始害怕見義勇為,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傷者倒地不敢救、路人受挾不敢幫。轉移視線,擦肩而過,無視痛苦的吶喊與呼救,入戲於一個忙碌的過客。大部分的我們不敢作善,良心和道德阻止了我們作惡,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那我就當一個旁觀者吧。」重慶公交,便是旁觀者用沉默推動的悲劇。無所作為,最是寒心。幸而世界不是絕對的,撐起這個世界溫暖的見義勇為的「平民英雄」們,他們不謀而合地以自身為盾,舉起火炬,驅散了惡人凝聚的黑暗。他們挺身於旁觀者前,將被惡人和旁觀者們的冷漠利器所傷的無措的人們,以單薄而充滿力量的身軀護於身後。「平民英雄」絕非形影相弔,他們以滿腔的熱血與人性的溫度,為冰冷的世界傳輸了溫暖。我們僅知各位英雄的義勇事跡,但卻鮮少思考為何他們選擇毫不畏懼登上未知旅途。「雖千萬人,吾往矣」。主導這一切的,是他們在入世的心膽下潛藏著的使命感。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也要不斷地全面發展自己。面對和平而有著無硝菸斗爭的未來,使命感重如泰山。若「人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行為和心態休矣,為他人、為社會伸出援助之手,對自己的心靈「見義勇為」。致敬平民英雄,空口之談無甚作用。正如林靜恆所說:「假如像古代神話裡那樣天降洪水,我願意做那個逆著人潮而上,第一個被洪水淹沒的人。」新時代的我們,應當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拒絕以旁觀者的身份藏身於黑暗之中。與平民英雄們一同守護社會,從而將自己磨礪成新時代中國的脊梁。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