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悲劇,是旁觀者效應?那我們該如何破除如此效應

2021-01-11 騰訊網

視頻版:是冷漠的人性還是莫名力量,心理學的旁觀者效應為你揭開見死不救的奧秘(視頻版內容更豐富有趣,文章版觀點更突出精煉)

1964年3月13號凌晨,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酒吧女經理在家附近遭到了搶劫犯的侵犯。她的驚呼在寧靜的深夜裡十分明顯,在周邊的鄰居中,至少有38人走到窗邊觀望目睹行兇畫面。

直到罪犯離開後才有人打電話報警,這是紐約時報當時的報導。儘管事後紐約時報承認報導誇張失實。但類似的事並不是少數。

那為什麼總是有相關的報導不絕於耳呢,真的是人性陰暗,社會冷漠造成的嗎?

如果專門去找相關的社會新聞,你會發現幾乎每個國家都會出現這樣子的新聞。

就比如2008年美國康乃狄克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公園街區,78歲老人託裡斯正沿著街道行走,突然被車輛撞到,肇事車揚長而去。

隨後,9輛汽車從託裡斯的身邊駛過,沒有人下車查看老人的情況。路邊的行人目睹了事故之後也無動於衷,其中一些人走上前去但都沒有靠近,更沒有人去阻擋路上駛過的車輛,避免老人再次被壓。直到一分半鐘後,一輛巡邏警車從事故現場經過,才將老人送到醫院。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子的情況呢,社會心理學家達利和拉塔納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將實驗被試分成三組,要求每組被試都要獨自一人待房間裡,在第一組中他們讓被試相信正在和房間外的另一人交流;在第二組中讓被試相信他在和房間外的兩個人交流;在第三組中讓被試相信他在和五個人交流。

其實房間外並沒有人,全都是錄音,讓房間內的被試誤以為有人在跟他們交流。

這時候,錄音中傳出有人癲癇發作呼救的聲音,第一組被試在一分鐘內100%報告突發情況,而第三組中每個人的反應時間都超過3分鐘,並且只有60%的人報告了

這是不是說第三組被試比第一組更加冷漠呢!

但實驗之初,是隨機分配被試的,不存在故意按品德分配。這意味著三組人的道德水平不會有明顯的不同,大家都是普通人,不存在第三組人更加道德低下的問題。

那到底這是為什麼呢?

達利和拉塔納認為這是因為責任擴散導致的旁觀者效應

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就越小,旁觀者見義勇為的概率就會下降,看戲吃瓜的概率就高了。

在第一組中,被試認為只有他知道房間外的人突發癲癇,所以他認為他有責任報告情況。

而在第三組中,被試認為房間外其他四個人也看到,自己分擔的責任小。所以反應速度和報告率都會降低。

此外還有其他因素也在影響著你幫助他人。

比如注意,當你走在繁華的街上,很容易被有趣的東西吸引而忽略求助者。

還有內心解釋也會導致旁觀者效應,比如你和一群人待在一個冒煙的房間,即使你很擔心為什麼會冒煙,但因為害怕丟臉會表現一臉冷靜。

同時你會觀察周圍人的臉色,發現其他人也一臉冷靜。其實大家都一樣,心裡慌得一批,表面風輕雲淡。然後你會認為大家都很淡定,房間冒煙這事不大。

這種現象還會被「透明錯覺」助長。(透明錯覺指你以為你的內心戲會被別人看出來,其實其他人很難看出你心裡所想的。比如你的厭惡,警覺,你內心感受十分強烈,讓你誤以為很容易被其他人看穿,其實這種情緒很隱晦,只有你一個人清楚)

有時候你可能還會內心加戲產生誤解,有研究者在18個城市裡安排上百場汽車盜竊行為,以此觀察路人的反應。

結果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路人對盜賊產生懷疑,而有很多人注意到 盜賊的行為後,站在旁邊邊看邊笑甚至還提供幫助。

顯然這些路人內心加戲,把盜賊當做車子主人。

此外還有助人者和求助者的個人特點也會影響見義勇為。比如助人者本身性格就喜歡打抱不平,又或者經常容易內疚就容易發生助人行為,同時助人者如果覺得自己時間緊迫,忙著上班,就會減少助人行為。

而求助者如果是老弱婦孺,更加會引發其他人的幫助,你看到小孩子摔倒了,你就會上前幫忙,但如果你看到一個喝醉酒的男人搖搖晃晃摔倒了,你可能就會不是援手。

所以說在現實中見義勇為是一個很難的事,可能你沒有注意到,可能你內心加戲給這件事找了一個合適的理由.

又或者你看到周圍的人沒行動你也就跟著吃瓜看戲。

又又或者因為預測性焦慮,可能人家並不需要幫助而你上前幫忙就會讓你尷尬。

又也許你想上前幫忙,但你又有評價恐懼,你害怕你上前幫助會被大家看到並且議論評價你,不能當一個小透明,是一件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

所以心地善良的你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幫助困難的人

你是否覺得悲觀,這麼多因素阻止你見義勇為。

其實我們的社會一直在增加的你助人行為,比如社會道德教化就在倡導助人為樂,尊老愛幼 人人有責。這是在明確責任和事件,讓你的助人動機更加強烈。

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擴展了我們幫助他人的界限,不僅僅局限於血緣關係。

此外社會樹立的榜樣模範也在給你助力,比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或者平常新聞中的各種感人事跡都在引導著我們積極幫助他人。

所以說社會文化其實一直在倡導大家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很難,但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我們要知道:想要壞事發生,只要好人什麼都不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周圍大多數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但為什麼還有見死不救的事情發生呢?那是因為大多數人會選擇旁觀不作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出手幫助,這也造就了一些悲劇的發生。

那需要怎麼破除這種情況呢?

只要一個人首先出手幫助。

只要有人開始幫忙,周圍的人就會紛紛出手,這在社會實驗中得到的證實,即使是偽善者,也會模仿助人者的行為。

所以說在我們生活中,並不缺富含善心的好人。只缺少一個敢於第一個出手的勇敢者!

相關焦點

  • 旁觀者效應是人類獨有的嗎?-虎嗅網
    雖然這篇報導後來被證實並不準確,但這個故事在當時啟發了心理學家Bibb Latané和John Darley,他們著手開始調查,為什麼這麼多人沒有幫忙。兩位心理學家設計了實驗,參與者分別會在獨自一人以及有其他旁觀者在場時,面對有人陷入困境的各種情況。
  • 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旁觀者效應》
    你聽過旁觀者效應嗎?這個效應指的是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時,每個人願意去伸出援手的機率動機就越小,對,這效應的確違反我們的直覺。歷史上曾有兩名心理學家做過巧妙的實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在討論旁觀者效應之前,先聽我說起這背後慘痛的歷史。
  • 同伴越多越可能袖手旁觀,科學家發現老鼠也有旁觀者效應
    曾聽過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嗎?這個心理學術語是解釋事件發生時有越多人旁觀,願意出手援助的人會越少。最近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並不只存在人類之中,至少在大鼠身上,旁觀者效應也是存在的。
  • 旁觀者效應在搗鬼!
    很大程度上是旁觀者效應從中搗鬼,那麼什麼是旁觀者效應呢?在現場旁觀者的數量影響了突發事件中親社會反應的可能性。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時,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減少了,即使他們採取反應,反應的時間也延長了。簡單來說就是他人在場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幫助,這裡面有兩個成分在影響著我們。
  • 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你不願相信的人性-《旁觀者效應》
    你聽過旁觀者效應嗎?這個效應指的是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時,每個人願意去伸出援手的動機就越小。這個效應的確違反我們的直覺,歷史上曾有兩名心理學家做過巧妙的實驗來證實這個理論。在說這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慘痛的故事。1964年3月13日,凌晨3:15,繁華的紐約市街頭被一陣悽厲的尖叫聲劃破貌似和平的假象,28歲的凱蒂·吉諾維斯在酒吧下班後,開車前往皇后區的住處。
  • 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該如何克服它?
    朋友最近升級了一款不錯的入耳式耳塞,本以為可以滿懷欣喜地享受一番了,沒想到最終還是被聽診器效應打敗了。那麼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又該如何杜絕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好好聊一下這個話題。什麼是聽診器效應?
  • 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最近看書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定律:毛毛蟲效應,看了以後覺得很對,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跟著以前的經驗、眼光和習慣再做不斷變換的事情,有時候可能事半功倍,但是有時候卻沒有效果,這是什麼情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 為什麼口罩會出現「逆向牛鞭效應」?
    文|馮天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商務分析與運營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要理解逆向牛鞭效應,我們先得知道什麼是牛鞭效應。以寶潔公司為例,它的紙尿褲在沃爾瑪這一零售端銷售的時候,需求通常是非常穩定的,但是沃爾瑪上遊的批發商收到零售商的訂單就沒有那麼穩定了,批發商的上遊寶潔公司收到的批發商訂單波動則更加大。
  • 小學生去世後,家長群點讚代課老師,都是「旁觀者效應」惹的禍
    只有一位家長說:"袁老師沒錯,繆可馨家人也無辜,此時點讚會對繆可馨家人增加傷害,所以我不發表任何意見。"繆可馨的父母對於這些家長點讚老師的行為感到困惑不解。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心肝骨肉,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出事,不可能保持冷靜。在這樣一個家長群裡,點讚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繆可馨及其家人的傷害,相信每位家長將心比心,都能想到這一點。但為什麼有且僅有一位家長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 為什麼《蠅王》裡豬崽子被欺負?警惕黑羊效應,讓好人不為難好人
    在這本書裡,陳俊欽全面分析了黑羊效應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擺脫黑羊效應的影響,避免傷害別人和被別人傷害。什麼是黑羊效應?黑羊效應,指的就是在一個群體裡,一個好人欺負另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坐視不管的現象。在黑羊效應裡,人物劃分成有三種角色,陳俊欽把它們稱為「黑羊」、「白羊」和「屠夫」。
  • 拖鞋抽臉、口袋放鞭炮:黑羊效應下,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一聊「校園暴力」。所謂的校園暴力,一般都是一群人欺凌一個人,其他人坐視不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被稱為「黑羊效應」,是由黑羊、屠夫、白羊三方構成的群體獻祭儀式。屠夫總要殺掉一隻羊,每隻羊都不願任人宰割。當羊群中突然出現一隻引起屠夫注意的黑羊時,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羊群會幫著屠夫追殺那隻黑羊。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會安全。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暈輪效應—— 「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吉諾維斯遇害案:38個鄰居引發的「旁觀者效應」
    遇害人和兇手《紐約時報》的報導兩周後《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初次遇襲時吉諾維斯的呼喊聲驚醒了38名鄰居,但他們均未報警或救助(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會報警 ),十幾分鐘後兇手回來後發現她還在,就殺害並強姦了她
  • 黑羊效應(上):為什麼你會成為那個無辜被欺負的人?
    (上):為什麼你會成為那個無辜被欺負的人?為什麼大衣哥什麼也沒有做錯,卻要不斷遭受這些村民集體的傷害攻擊呢?或許「黑羊效應」可以給我們答案。所謂黑羊效應,就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人坐視不管的現象。這裡的「欺負」不是專指惡意的攻擊,而是指事件最終給別人帶來的傷害。
  • 工作中,你的公司有出現黑羊效應麼?
    黑羊效應:在小組生活日常中,幾個好人莫名其妙地欺負他人,排斥另一個好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集體意識將取代個人意識。每個人的行為往往都是集體行為。許多屠夫甚至不知道什麼原因開始排斥「黑羊」。最後,為了使自己感到心裡上的自我安慰,他們開始不由自主的為「黑羊」,貼上 「標籤」表明你的起點是正確的。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
  •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要說最近什麼網絡詞最火,那一定是內卷,今天你被內卷了嗎?也成了一句熱門口頭禪,不管什麼事物統統可以內捲化,比如上學內卷、工作內卷,就連戀愛都可以內卷,戀愛內卷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狀態,那麼   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為什麼孩子會變得叛逆,了解海格力斯效應,家長三招糾正問題
    有一些孩子的確在青春期的時候會變得特別叛逆,以至於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妥善處理孩子的問題。  劉先生的兒子現如今15歲,其他方面的狀況劉先生還是比較滿意的,只不過目前在兒子身上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特別叛逆,總是喜歡跟自己頂嘴。
  • 實用|超限效應和南風效應——孩子逆反的原因與解藥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逆反心理?這其中還有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這是指當人們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受到刺激的作用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在了解這個心理現象後,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來撫平孩子的逆反心理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作者:Kay整編: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轉載請聯繫澤小童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逆反心理?
  • 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
    因果與心理學: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大意是只要一個人被貼上了壞人的標籤,那麼其他人就會不加思考地去加以攻擊,並且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筆者在想,教科書上為什麼不能出現有關類似於這樣的心理學文章,而不要讓這個社會鬧出「被害者無辜、加害者冷漠、旁觀者無視」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