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越多越可能袖手旁觀,科學家發現老鼠也有旁觀者效應

2020-12-05 海外黃老邪

曾聽過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嗎?這個心理學術語是解釋事件發生時有越多人旁觀,願意出手援助的人會越少。最近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並不只存在人類之中,至少在大鼠身上,旁觀者效應也是存在的。

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最新的「大鼠的旁觀者效應」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如果老鼠與其他無意出手協助的老鼠在一起,牠將更不願意出手協助受困的同伴;就像人類一樣,當周遭的同伴數增加,無關乎個人氣質或道德協助意願會自然下降。

但這項研究是如何進行的?又怎麼確定實驗大鼠是受到周遭同伴影響?說到這,就必須先提起研究作者、神經生物學教授 Peggy Mason 過去曾對大鼠同理心進行的研究。

2011 年,Mason 和研究團隊發現,實驗中的老鼠會持續協助受困同伴脫困,甚至還會留一些巧克力給牠們,後續的研究表明,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的大鼠釋放受困同伴的可能性較小,因為牠們並沒有感到焦慮,顯示這種協助行為是出自老鼠的同理心。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老鼠還選擇性釋放了以前有過交際的老鼠。

自 1964 年研究證實以來,旁觀者效應已經成為心理學中一個重要支柱,幾乎每本教科書和課堂中都會提到這個現象。傳統上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效應主要是責任分散所導致,隨著人樹增加,人們會認為他們不需要採取行動,因為團隊中的其他人會這樣做。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運用了先前的研究基礎,將服用抗焦慮藥的大鼠組成一個「同盟」,確保這群老鼠將會對同伴的受困袖手旁觀,接著再將一般大鼠放入其中進行實驗。

結果顯示,與單獨受試的大鼠相比,與同盟一起接受實驗的大鼠較不願意提供幫助,再更進一步的研究中,團隊發現確實是同盟的存在阻礙了援助的意願。

Mason 實驗室研究生、主要研究作者 John Havlik 表示,沒有反應的聽眾遠比孤單一人更糟糕,這些老鼠曾試著幫忙,但得到的卻是沒人在乎這種沒有回饋的經歷。

「這就像老鼠對自己說:『我昨天試過了,但沒人在意,所以我不會再這麼做了。』」

在那之後,團隊也進一步嘗試了未經抗焦慮治療的老鼠是如何影響群體的幫助行為。結果與團隊的預測相反,2 人和 3 人群體的老鼠實際上比形單影隻者更願意提供幫助。

Havlik 表示,他一度以為實驗失敗了,但在對人類相關實驗進行更多研究後,才意識到同樣的行為也出現在人類情況中。

考慮到大鼠缺乏複雜推理能力,能在實驗中展現經典的旁觀者效應令團隊感到十分驚訝,研究合著者、醫學博士 Maura Jacobi 認為,能在大鼠實驗中看到旁觀者效應影響幫助他人的意願,遠比學校教導「好好待人」要讓人學到更多東西。

「這種現象不是只發生在人類身上。」

相關焦點

  • 旁觀者效應是人類獨有的嗎?-虎嗅網
    芝加哥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旁觀者效應」並非人類獨有的,它在大鼠身上同樣存在。如果一隻大鼠和其他沒有伸出「援爪」的大鼠在一起,它幫助被困的同伴的可能性也更小。但是,如果在其他潛在的「熱心的幫助者」存在的情況下,大鼠反而更有可能提供幫助。幫助行為是被強化促進,還是被抑制,似乎更加取決於環境,而非個體的氣質或道德標準。
  • 在食物和同伴面前,老鼠果斷選擇先救同伴,原來它們也有情感
    這個實驗顛覆了人類對老鼠的看法,它們不但有情感,而且會無私地幫助自己的同類!這也太神奇了吧!然而科學家對此並不滿意,他們覺得也有可能老鼠被關在這裡很無聊,它只是手賤想找點遊戲玩,才把自己的同伴放出來,它只是把解開機關當成了打發時間的方式,這個猜想對嗎?
  • 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旁觀者效應》
    你聽過旁觀者效應嗎?這個效應指的是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時,每個人願意去伸出援手的機率動機就越小,對,這效應的確違反我們的直覺。歷史上曾有兩名心理學家做過巧妙的實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在討論旁觀者效應之前,先聽我說起這背後慘痛的歷史。
  • 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你不願相信的人性-《旁觀者效應》
    你聽過旁觀者效應嗎?這個效應指的是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時,每個人願意去伸出援手的動機就越小。這個效應的確違反我們的直覺,歷史上曾有兩名心理學家做過巧妙的實驗來證實這個理論。在說這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慘痛的故事。1964年3月13日,凌晨3:15,繁華的紐約市街頭被一陣悽厲的尖叫聲劃破貌似和平的假象,28歲的凱蒂·吉諾維斯在酒吧下班後,開車前往皇后區的住處。
  • 科學家發現老鼠也有「同情心」
    老鼠也和人類一樣有同情心。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讓老鼠選擇享用巧克力或是協助受困的同胞逃脫,它們會選擇幫助同伴。
  • 美科學家發現老鼠正面天性 樂於助同伴會換位思考
    ,但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屬於嚙齒類動物的老鼠其實是會換位思考的「熱心腸」,它願意給同伴提供幫助,而這種換位思考之前只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才能觀察到。綜合國外媒體12月7日報導,研究人員找來60隻小老鼠做試驗,首先讓它們成對在一起彼此熟悉,然後將一對放入一個籠子裡,其中一隻可以自由走動,而另一隻被關進籠子中間的透明隔間中,隔間的門只有外面的老鼠能打開,行動自由的老鼠見到同伴被困,似乎能體會到它的痛苦,一心專研開門的訣竅,一旦搞明白就會立刻推開門、助其同伴逃出來。
  • 小海葵進食越多長出的觸角就越多 科學家發現其中原因
    但科學家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有的海葵只有4根觸角,而有的卻有24根之多。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發育生物學家艾薩姆-伊克米和同事們在實驗室裡飼養了1000多隻指甲大小的生物。在從事另一個項目時,伊克米注意到,海葵吃得越多,它們的觸角出現得越快,有些海葵可以在短短幾天內長出新的觸角對。但當餵養速度放緩時,觸角的生長也會放緩。
  • 小海葵進食越多長出的觸角就越多 科學家發現其中原因
    但科學家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有的海葵只有4根觸角,而有的卻有24根之多。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發育生物學家艾薩姆-伊克米和同事們在實驗室裡飼養了1000多隻指甲大小的生物。在從事另一個項目時,伊克米注意到,海葵吃得越多,它們的觸角出現得越快,有些海葵可以在短短幾天內長出新的觸角對。但當餵養速度放緩時,觸角的生長也會放緩。海葵從嘴邊的四個中心芽開始,長成它們的前四個觸角。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悲劇,是旁觀者效應?那我們該如何破除如此效應
    視頻版:是冷漠的人性還是莫名力量,心理學的旁觀者效應為你揭開見死不救的奧秘(視頻版內容更豐富有趣,文章版觀點更突出精煉) 1964年3月13號凌晨,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酒吧女經理在家附近遭到了搶劫犯的侵犯。她的驚呼在寧靜的深夜裡十分明顯,在周邊的鄰居中,至少有38人走到窗邊觀望目睹行兇畫面。
  • 旁觀者效應在搗鬼!
    什麼是旁觀者效應呢?1964年3月13日,28歲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襲擊。這場襲擊持續了將近30多分鐘,期間,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樓呼救,但除一人報警以外,其他人都沒有伸出援手。最後,她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去了。
  • 拒做旁觀者
    於此世界,最冷漠的不是落井下石,而是袖手旁觀。「到頭來,我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攻擊,而是朋友的沉默。」這是馬丁·路德·金激昂的呼籲。若華南師大女研究生張鑫當時袖手旁觀,女檔主或許會在無盡的恐懼中感受世界的冷漠;若侯振林老人當時袖手旁觀,女童或許會在懵懂的無措中告別她只見過四年的世界;若梁恩凱當時袖手旁觀,受傷的女士或許會在馬路中央絕望地感受生命的流逝。
  • 千姿百態的食物鏈之:老鼠何以越打越多?
    老鼠可以傳播許多傳染病,例如鼠疫、鉤端螺旋體、流行性出血熱、蜱傳回歸熱、地方性斑疹傷寒、森林腦炎、羌蟲病、血吸蟲病和腸道傳染病等30多種疾病。世界上曾發生過數次鼠疫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數相當於歷次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例如,14世紀歐洲發生了一次鼠疫大流行,結果歐洲死了2500萬人,佔當時歐洲人口的1/4 ,同時亞洲也死了4000萬人。
  • 警惕黑羊效應,讓好人不為難好人
    這種在一個群體裡,好人欺負好人的現象就是黑羊效應。黑羊效應其實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學校、工作單位,甚至朋友之間,都會有這種現象。臺灣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對「黑羊效應」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叫《黑羊效應》。在這本書裡,陳俊欽全面分析了黑羊效應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擺脫黑羊效應的影響,避免傷害別人和被別人傷害。什麼是黑羊效應?
  • 科學家發現海葵進食越多觸手越多的原因
    但是科學家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有些海葵只有4個觸角,而另一些卻有24個。  Essam-Ikmi是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發育生物學家,他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中培育了1000多個指甲大小的生物。當進行另一項研究時,Ikmy注意到,海葵吃得越多,它們的觸角生長得越快,一些海葵在幾天之內就能長出新的觸角對。但是,當餵食速度減慢時,觸鬚增長也減慢。
  • 吉諾維斯遇害案:38個鄰居引發的「旁觀者效應」
    遇害人和兇手《紐約時報》的報導兩周後《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初次遇襲時吉諾維斯的呼喊聲驚醒了38名鄰居,但他們均未報警或救助(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會報警 ),十幾分鐘後兇手回來後發現她還在,就殺害並強姦了她
  • 同伴效應研究促社會整體福利提升
    同伴群體對個體的影響何以可能是核心問題跨樣本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和情境差異促使研究人員對同伴效應的存在方式及理論模型進行反思。研究重點逐步轉向探索同伴群體對不同性別、年齡、種族、認知、自我控制力個體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以及群體同質性、群體凝聚度、群體規模等群體結構性因素對同伴效應的發生是否具有調節作用。
  • 毛驢效應:為什麼你的選擇越多,反而越容易失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面前的選擇越多,反而最終越容易導致失敗?心理學中有一個毛驢效應,我不知道它來自於具體的實驗,還是來自寓言故事。大概的內容就是,有一個教授養了一頭驢子,每天都會餵它一捆草。如果你的學歷、知識充足,那麼你對於工作就會有充足的選擇;如果你個人有足夠的魅力,那麼你對愛情也有充足的選擇;如果你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那麼你對生活方式也會有更多的選擇。請注意:以上建立在認知、性格、氣質、財富等基礎之上的「價值」,使得你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而這些僅僅是選擇的機會,並不是你擁有選擇力。所謂的選擇力,指的是你清楚地明白自己應該作何選擇。
  • 科學家首次在光波波段發現逆都卜勒效應
    科學家首次在光波波段發現逆都卜勒效應驗證物理界預言隱形鬥篷有望實現  隱形鬥篷這一科幻技術未來將可能成為現實,宇宙大爆炸和中宇宙膨脹現象有可能得到顛覆性的解讀
  • 小學生去世後,家長群點讚代課老師,都是「旁觀者效應」惹的禍
    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心肝骨肉,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出事,不可能保持冷靜。在這樣一個家長群裡,點讚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繆可馨及其家人的傷害,相信每位家長將心比心,都能想到這一點。但為什麼有且僅有一位家長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家長們的心理在心理學上有個「旁觀者效應」,又叫「責任分散效應」。就是當事情發生時,一個人在其他旁觀者在場的情況下,救助他人的可能性會變小。
  • 老鼠更願幫飢餓同伴
    【新華社微特稿】瑞士和德國一項研究顯示,老鼠能憑藉氣味識別需要食物的同伴並給予幫助。研究人員在2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報告這一發現。他們用褐家鼠做實驗,在一隻「焦點鼠」的籠子裡放食物,並在它籠子旁邊分別放置裝有吃飽的老鼠和飢餓老鼠的不同籠子,並用鼓風機把這兩個籠子裡的空氣吹向「焦點鼠」的籠子。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旁邊是飢餓老鼠還是吃飽老鼠,「焦點鼠」都會把自己籠內裝有食物的小盤推向對方,但是推向飢餓老鼠的速度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