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在努力解救受困同伴
在很多人眼中,老鼠是狡猾、貪婪等貶義詞的「代表」,但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屬於嚙齒類動物的老鼠其實是會換位思考的「熱心腸」,它願意給同伴提供幫助,而這種換位思考之前只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才能觀察到。
綜合國外媒體12月7日報導,研究人員找來60隻小老鼠做試驗,首先讓它們成對在一起彼此熟悉,然後將一對放入一個籠子裡,其中一隻可以自由走動,而另一隻被關進籠子中間的透明隔間中,隔間的門只有外面的老鼠能打開,行動自由的老鼠見到同伴被困,似乎能體會到它的痛苦,一心專研開門的訣竅,一旦搞明白就會立刻推開門、助其同伴逃出來。
「那隻被困的老鼠逃出後會在籠子周圍跑動,而其同伴也緊隨其後,一會跳到此前受困老鼠背上,時不時在他身上舔舐,像是在慶祝什麼,」該大學的神經生物學教授佩姬•梅森說。
接下來,研究人員改變了試驗的方式,受困老鼠被釋放出來不能與行動自由的老鼠一起玩耍,經過幾次試驗發現,即使在沒有社交互動的回報下,老鼠解救受困同伴的行為還是沒變。不過當隔間是空的或者裡面放的是一隻玩具老鼠時,老鼠就沒有去打開隔間的門。
最後,研究人員在籠子裡放入老鼠愛吃的巧克力片,令他們吃驚的是,行動自由的老鼠仍然是先把同伴救出,再與其一起分享美食。「這一舉動說明,對於喜歡巧克力的老鼠來說,解救同伴和享受美味同樣重要,」梅森說。
幾番試驗使梅森確定,老鼠具有換位思考的能力,而且雌性老鼠表現得更為明顯。「在生物進化歷史中,換位思考的出現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它是動物所具有的一個根本的天性……這項研究結果主要告訴我們,如果遵從生物遺傳原理,我們自然會互相幫助,如果你選擇不去幫助他人,那就需要對本能的生物傾向進行有意壓制,」梅森說。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神經系統學家亞科•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為這項研究寫了一篇分析報告,並刊發在《科學》雜誌上。潘克塞普表示,這個試驗是迄今為止對換位思考行為最清楚的論證,但為了揭開這種行為的動機,科學家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劉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