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老鼠會像人類一樣避免傷害同類

2020-12-04 放羊打虎上山

多數人都會對傷害他人感到難過,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人類獨有的「道德情操」,動物則更加自私,只會關心自己和後代而並非其他同類,但在荷蘭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推翻了這種說法──至少在老鼠身上,它們也會竭力避免傷害同伴。

人本能性的會厭惡去傷害他人,這種「傷害厭惡」(harm aversion)被視為是正常道德發展的關鍵,但因為目前對成因知之甚少,對於不具備傷害厭惡感受、能夠傷害他人不感難過的反社會人格者也無從提供有效治療方法。

但在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NIN)針對老鼠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與傷害厭惡的生理機制,未來或許將能開發工具來協助缺乏傷害厭惡的患者感同身受。

在刊載於《Current Biology》的新論文中,NIN團隊先是在籠子中設置了兩個按鈕,讓老鼠可以按下按鈕來接收蔗糖顆粒,隨著時間過去,老鼠會逐漸傾向一顆按鈕來獲取糖球,接著研究人員再會重新布線,讓按下該按鈕時會給隔壁老鼠的地板帶來電擊刺激。

研究人員發現,當受試老鼠聽見鄰居因電流發出尖叫聲,會逐漸開始減少按下偏愛按鈕的次數,逐漸轉往另一無害的按鈕。

無論鄰居是曾經共享籠子還是完全陌生的對象、無論受試老鼠的性別,它們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即使將原本按鈕的糖粒獎勵加倍也是相同,就像普通人類一樣,老鼠似乎本能性避免去對同類造成傷害。

透過fMRI對一般人進行掃描,科學家得知當人對同伴的痛苦感同身受時,大腦半球間的前扣帶皮層(ACC)便會發亮,而老鼠大腦的同樣區域中存在著情緒鏡像神經元,這種神經元會將目擊的疼痛映射到自己身上,透過注射局部麻醉劑降低老鼠該區域的大腦活動,團隊觀察到大鼠停止了避免傷害另一隻同伴的舉動,開始選擇要糖果的按鈕。

研究資深作者Valeria Gazzola認為,了解到人類和大鼠使用相同大腦區域來防止對他人的傷害,這項發現是十分驚人的,「這顯示阻止我們傷害人類同胞的道德動機在進化上是古老的,這深深紮根於我們大腦的生理之中,也與其他動物共享。」

但這是否意味著老鼠關心其他老鼠的福利?NIN 小組負責人Christian Keysers教授認為,就像人類善舉背後的動機一樣,這個問題很難得出答案。

「也許一隻老鼠停止按下『傷害』按鈕只是因為不想聽到另一隻老鼠的尖叫,就像我們不喜歡在長程航班上聽到哭泣的嬰兒一樣,當然也可能它們這樣做是因為真的為鄰居感到難過。」

無論出於何種動機,值得開心的是,在確認共同機制後,科學家現在可以運用腦科學的所有強大工具探索如何加強傷害厭惡,或許有一天能教會一些人「感同身受」。

相關焦點

  • 研究:就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會避免傷害同類
    多數人都會對傷害他人感到難過,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人類獨有的「道德情操」,動物則更加自私,只會關心自己和後代而並非其他同類,但在荷蘭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推翻了這種說法──至少在老鼠身上,它們也會竭力避免傷害同伴。
  • 加拿大研究發現老鼠和人一樣具有同情心
    加拿大研究發現老鼠和人一樣具有同情心 加拿大蒙特婁一所大學的科研人員日前研究發現,老鼠與人類一樣也能感受到同伴的痛苦,但前提是要與同伴至少相識兩周以上,否則它對同伴的痛苦也會無動於衷。     通常情況下只有人才具有同情心,對同伴的痛苦有反應。近年來,科研人員對動物情感、行為和智力的研究越來越關注。加拿大的科研人員利用老鼠做了三組不同的實驗發現,老鼠在同伴受傷、尖叫或抽搐時,自己也會出現痛苦和痙攣反應。
  • 同情機制並非人類獨有
    之後,科學家重新連接了傳遞系統,這樣按下有糖果的槓桿也會向鄰近老鼠傳遞電刺激。被電到的鄰居尖叫著表示抗議。於是,老鼠會停止按下能得到糖果的槓桿,以避免傷害鄰居。不管鄰居是和它同住一個籠子一段時間的老鼠,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老鼠,情況都是如此。  「就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會厭惡傷害同類。」
  • 研究發現,猴子在玩電子遊戲時,也會像人類一樣體驗到沉沒成本
    布羅斯南,隸屬於GSU的行為神經科學中心,研究動物如何感知合作和互惠。 她在大學的語言研究中心與猴子合作了二十多年,稱它們為「我的第二組孩子」。
  • 科學網—同情機制並非人類獨有
    本報訊 大多數人對傷害他人感到內疚,但人們很少知道是什麼讓人類厭惡傷害。記者從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神經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指出,雄性和雌性鼠都表現出對傷害的厭惡。而這種現象取決於與人類同理心相關的大腦區域。 人們往往認為只有人類才有道德情操,而動物是自私的。在鬥爭中,它們更關心自己而不是其他陌生的動物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老鼠在兩種控制杆之間進行選擇,其中一個控制杆能讓它們得到糖果。 之後,科學家重新連接了傳遞系統,這樣按下有糖果的槓桿也會向鄰近老鼠傳遞電刺激。被電到的鄰居尖叫著表示抗議。
  • 幹細胞研究存道德隱憂 或會誕生人類和老鼠混種
    中新網11月29日電 一群美國和加拿大生物學家正在辯論是否應建議進行幹細胞實驗,創造一種人類和老鼠的混種。他們的目標,是要測試不同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品質和治療某些疾病的潛能。有些生物學家認為,要做到這點,最佳方式是看這些細胞是如何在一隻活動物身上運作的。
  • 研究發現:在青春期時,狗會發展出像人類一樣的叛逆行為
    研究發現,與人類青少年一樣,狗的行為在青春期也可能是叛逆的。對於寵物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就要和你聊聊這個話題。專家們還發現,與人類一樣,對照顧者依戀程度較低或缺乏安全感的母狗往往會提前進入青春期。
  • 研究發現:馬被抽打會和人一樣疼痛 鞭打無助賽馬加速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1月13日發表了題為《研究顯示,由於皮膚解剖結構相似,馬與人類在被鞭子抽打時會有同樣的痛感》的報導稱,騎師在賽馬過程中通常會鞭打坐騎15到20次,但是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這種莊嚴的動物會感受到類似於人類的疼痛。
  • 研究發現老鼠喜歡唱歌利用超聲波吸引異性
    對那些經常愛冒出點怪念頭的人來說,20世紀70年代的動畫片《Bagpuss》很有趣,但這並不是因為片中的老鼠用假聲唱歌科學家發現,老鼠並不愛安靜,它們天生喜歡唱歌。當一隻公鼠遇到一個潛在的交配對象時,它會發出一系列複雜的唧唧喳喳和囀鳴聲,聽起來很像鳥鳴聲。儘管這種超聲波叫聲的頻率超出了人類聽力範圍,人耳根本聽不到,但是母鼠可以通過公鼠的情歌為它們的後代挑選最合格的父親。以前科學家就知道,老鼠能發出人類聽不到的尖叫聲。
  • 老鼠烏託邦與人類人格的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
    它們也都像忘了本能一樣,不知所措,本來曾經的老鼠之城中,那些忘記本能的新生代會慢慢減少,最終當老鼠數量下降到一定量以後,神之手就會離開,新生代又會重新融入老鼠社會,詞,但是在完美的25號宇宙烏託邦當中,情況卻不一樣,新生代們一直游離在老鼠社會之外生存著,最高峰時期,整個鼠群規模達到了
  • 動物會像人一樣患上憂鬱症
    英國的科學家日前稱,他們最近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動物其實和人類一樣也會出現情緒失落,有時甚至會演化成非常嚴重的憂鬱症,並且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 遠古野貓為何會被人類馴服?研究發現其很兇狠,接近人類另有所圖
    ,古代人類在馴化野貓作為寵物之前,這些古代野貓就已經密切的生活在人類的生活區周圍,從生活方式上來看,它們和現代郊狼、狐狸等很像,而且研究還發現,之所以古代野貓被人類馴化,並不是因為它們貪戀人類給它們的食物和安穩的環境,而是另有所圖。
  • 遠古野貓為何會被人類馴服?研究發現其很兇狠,接近人類另有所圖
    據報導,根據國外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古代人類在馴化野貓作為寵物之前,這些古代野貓就已經密切的生活在人類的生活區周圍,從生活方式上來看,它們和現代郊狼、狐狸等很像,而且研究還發現,之所以古代野貓被人類馴化,並不是因為它們貪戀人類給它們的食物和安穩的環境,而是另有所圖。
  • 狗狗知道自己和人類不一樣嗎?從未與同類接觸,它們會把自己當人
    但是不管人如何與狗狗親暱,心中都還是十分清楚,狗狗不是人類,鑑於這一點,很多時候還是得區別對待的。那麼狗狗的內心對鏟屎官又是一種怎樣的認知呢?我們知道,狗狗是狼的後代,是群居動物,在它們的認知裡,是有等級劃分的,它們之所以對人忠誠,言聽計從,會不會只是把人當做群體裡面的老大,而並非真正認識到了自己與人不一樣?
  • 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新研究發現,蝙蝠會在生病時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與其他同類在一起的時間,也會與種群中更少的成員結合。這種行為過去曾在實驗室中被觀察到,但是科學家在中美洲貝里斯的野生蝙蝠群當中也發現同一現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在學術期刊《行為生態學》(Behavioural Ec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新研究發現,蝙蝠會在生病時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與其他同類在一起的時間,也會與種群中更少的成員結合。這種行為過去曾在實驗室中被觀察到,但是科學家在中美洲貝里斯的野生蝙蝠群當中也發現同一現象。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給16隻蝙蝠注射了一種叫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的物質,這會令蝙蝠的免疫系統發生短暫反應,好像它們生病了一樣,來看看它們的行為是否會出現變化。樹裡總共有31隻蝙蝠,其餘的15隻注射不會影響它們免疫系統的鹽水。研究人員指,實驗中沒有蝙蝠受到傷害。
  • 為什麼老鼠會怕貓?
    費洛蒙是一種在同種生物間傳遞的化學訊息,就是同類用來社交的"語言"。對動物來說,費洛蒙傳遞了雌性動物是否進入了適合繁衍的發情狀態訊息。當然,除了用於交配,費洛蒙還有其他社交功能,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對於人類來說,犁鼻器已經高度退化了,只有少數人還有這一器官。
  • 實驗老鼠能長時間冬眠,人類太空冬眠旅行指日可待?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對老鼠大腦進行了一些調整,使它們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深度睡眠狀態,可持續一周時間,該發現在太空探索領域引起很大的轟動。
  • 研究發現,只要慢速眨眼,貓會主動接近人
    根據報導,薩塞克斯大學的動物行為專家麥克堪布和他的研究小組進行了兩個實驗,並且將實驗結果和報告發表在了《自然》期刊上。他們發現,如果人類在面對貓的時候慢速度眯起眼睛,貓也會以相同的方式進行回應,這有利於建立起人與貓之間溝通的橋梁。
  • 像寵物一樣的老鼠
    應該避免成對的雄性,除非它們是同窩的,永不分開,並且有足夠大的籠子,可以有自己的空間。不熟悉的男性很可能會打架。除非您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老鼠,否則應避免將雄性和雌性保持在一起。只要有時間,耐心和一點賄賂,大多數老鼠就會變得馴服。首先,讓小鼠有時間習慣其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