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同情機制並非人類獨有

2021-01-08 科學網

 

本報訊 大多數人對傷害他人感到內疚,但人們很少知道是什麼讓人類厭惡傷害。記者從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神經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指出,雄性和雌性鼠都表現出對傷害的厭惡。而這種現象取決於與人類同理心相關的大腦區域。

人們往往認為只有人類才有道德情操,而動物是自私的。在鬥爭中,它們更關心自己而不是其他陌生的動物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老鼠在兩種控制杆之間進行選擇,其中一個控制杆能讓它們得到糖果。

之後,科學家重新連接了傳遞系統,這樣按下有糖果的槓桿也會向鄰近老鼠傳遞電刺激。被電到的鄰居尖叫著表示抗議。於是,老鼠會停止按下能得到糖果的槓桿,以避免傷害鄰居。不管鄰居是和它同住一個籠子一段時間的老鼠,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老鼠,情況都是如此。

「就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會厭惡傷害同類。」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ulen Hernandez-Lallement告訴《中國科學報》。為了探究老鼠和人類對傷害的厭惡是否有相似之處,研究人員又進了一步。在人類身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實驗表明,當人們同情他人的痛苦時,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前扣帶皮層會活躍起來。研究人員發現,老鼠身上的這一區域也含有情緒鏡像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將一隻老鼠感受到的疼痛映射到另一隻目擊老鼠的疼痛神經元上。

之後,他們通過注射局部麻醉劑降低了老鼠大腦同一區域的活動,並觀察到它們開始不擔心傷害另一隻老鼠。「人類和老鼠使用相同的大腦區域防止對他人或其他同類的傷害是令人驚奇的。這表明,阻止我們傷害同胞的道德動機在進化過程中是古老的,深深根植於我們大腦中,並與其他動物共享。」該研究負責人Valeria Gazzola說。

科學家近日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0.01.017

《中國科學報》 (2020-03-13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同情機制並非人類獨有
    同情機制並非人類獨有 2020-03-13 中國科學報 唐一塵 【字體:大 中 小】 而這種現象取決於與人類同理心相關的大腦區域。  人們往往認為只有人類才有道德情操,而動物是自私的。在鬥爭中,它們更關心自己而不是其他陌生的動物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老鼠在兩種控制杆之間進行選擇,其中一個控制杆能讓它們得到糖果。  之後,科學家重新連接了傳遞系統,這樣按下有糖果的槓桿也會向鄰近老鼠傳遞電刺激。被電到的鄰居尖叫著表示抗議。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科學網—動物同情行為或更普遍
    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以「一夫一妻」制著稱的草原田鼠也會安慰它們認識的有苦惱的同類,就像人類一樣。
  • 旁觀者效應是人類獨有的嗎?-虎嗅網
    有一些理論來解釋經典旁觀者效應的機制,比如,它通常被認為與責任分散有關,人們認為自己不需要採取行動,因為群體中的其他人會採取行動。也有人用多數無知來解釋,如果沒有人採取行動,旁觀者會假定其他人認為採取行動是錯誤的,從而自己也不會採取行動。芝加哥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旁觀者效應」並非人類獨有的,它在大鼠身上同樣存在。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領域團隊科研人員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古DNA揭示早期農耕生活為人類帶來沙門氏菌
  • 人類卵子對某些精子情有獨鍾—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exey Kotelnikov/Alamy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卵子可能會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吸引具有某種特質的精子,從而影響其與某個特定伴侶受孕的可能性。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John Fitzpatrick說:「這是首次在人類或其他體內受精的物種中發現這種現象。」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然而,滯育能保護動物免於衰老的生理機制仍屬未知。 為此,科學家研究了非洲綠松石鱂魚的滯育和其對以後生命的影響。在大約5到6個月的時間裡,這條拇指大小的鱂魚暫停了胚胎的大部分關鍵的發育過程,包括肌肉和神經細胞的生長。這種狀態就是滯育。 這是一種極端的生存技巧。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4月17日在《科學》上線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紅耳龜「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的上遊調控通路,提出「pSTAT3-Kdm6b保守盒」的調控假說,為其他環境依賴型性別決定機制研究提供了借鑑。這項研究由浙江萬裡學院教授葛楚天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Blanche Capel等團隊合作完成。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人類細胞,使其表達烏賊的透明蛋白,可能會使人類細胞的透明度改變,從而有一天可能會形成透明組織。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
  • 在馴化出狗和牛之前,人類先馴化了……—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PM/Getty Images 一項日前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顯示,一個基因控制人類面部的大部分發育。同樣的基因也參與了狗的馴化——這表明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馴化了自己。 這一發現成為證明人類是自我馴化的有力證據之一。
  • 這種毒素比腹瀉更討厭—論文—科學網
    大腸桿菌生活在多種動物的腸道中,有少部分大腸桿菌會在特定條件下引發疾病,比如胃腸道感染。一些大腸桿菌還可能引起尿路感染甚至敗血症——這意味著,即便人們攝入致病菌的量非常少,也可能會病得很重。 其中,能產生志賀毒素的大腸桿菌毒性嚴重,因其引發的感染會導致腹瀉、發熱,嚴重感染者可能死亡。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明耀團隊揭示了SLC7A11/穀胱甘肽代謝軸在KRAS突變肺腺癌生長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機制,以及小分子藥物幹預該代謝軸可以有效減緩
  •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團隊破解了毛茛科植物的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為理解被子植物其他類群眾的花瓣丟失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植物學雜誌》上。 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他們此前發現,毛茛科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有花瓣的,但在九個分支中獨立演化出了無花瓣類群。
  • 人類能對新冠病毒終身免疫嗎?
    有些疾病,人類一經感染治癒或注射疫苗後就能終身免疫。而對於另一些疾病來說,人類仍會面臨再度感染的風險,人類能否通過被感染或注射疫苗,獲得對新冠病毒的終身免疫?近日,美國「生命科學網」(Live Science)發文,解釋了「為何人類對某些傳染病無法終身免疫」。人體免疫從何而來?
  • 中國獨有動物不止大熊貓,大熊貓為什麼能成為「國寶」
    我們以為的大熊貓但小編認為,如果近距離接觸過大熊貓,就會發現大熊貓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可愛,也並非電視上宣傳的那麼憨態可掬,隔著一層屏幕是不會發現大熊貓不僅髒,依靠人類才能長大,從這些角度來看大熊貓其實並沒有很好的適應環境,反而正處於一個退化的階段,也就是說大熊貓作為一種本該被淘汰的動物卻因為人類的保護生存了下來,對於生態環境更沒有任何意義。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基於該團隊已有研究基礎,近日其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影響肉品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綜述了蛋白質磷酸化、乙醯化、亞硝基化和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的影響,重點討論了蛋白質磷酸化對肉品嫩度、色澤、持水性的影響以及影響蛋白質磷酸化功能的機制和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合評論》。
  • 人類活得久要感謝祖先不會吃熟肉?這些機制令人長壽
    當人類的祖先開始更多地攝入肉食後,他們就漸漸進化出了對抗肉食中病菌的免疫機制。這些免疫機制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卻也讓人類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使人類在晚年更容易患上一些老年疾病。撰文 | 希瑟·普林格爾(Heather Pringle)  翻譯|鄭奕宸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我們人類異常長壽。
  • 科學家利用鱂魚研究人類衰老—新聞—科學網
    藍綠鱂魚壽命轉瞬即逝,它們有助於科學家研究影響人類衰老的機制。當Cellerino遇到藍綠鱂魚之後,他碰到了很好的時機和運氣:分子分析的進步已經為建立相關模型以及研究衰老背後的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 魚與人同理 與小鼠和斑馬魚等動物模型相比,鱂魚的一生更加短暫,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飛快地研究衰老過程。因為魚類是脊椎動物,因此與果蠅和線蟲等生命較為短暫的動物相比,這項研究可以與人類產生更加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