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大多數人對傷害他人感到內疚,但人們很少知道是什麼讓人類厭惡傷害。記者從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神經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指出,雄性和雌性鼠都表現出對傷害的厭惡。而這種現象取決於與人類同理心相關的大腦區域。
人們往往認為只有人類才有道德情操,而動物是自私的。在鬥爭中,它們更關心自己而不是其他陌生的動物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老鼠在兩種控制杆之間進行選擇,其中一個控制杆能讓它們得到糖果。
之後,科學家重新連接了傳遞系統,這樣按下有糖果的槓桿也會向鄰近老鼠傳遞電刺激。被電到的鄰居尖叫著表示抗議。於是,老鼠會停止按下能得到糖果的槓桿,以避免傷害鄰居。不管鄰居是和它同住一個籠子一段時間的老鼠,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老鼠,情況都是如此。
「就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會厭惡傷害同類。」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ulen Hernandez-Lallement告訴《中國科學報》。為了探究老鼠和人類對傷害的厭惡是否有相似之處,研究人員又進了一步。在人類身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實驗表明,當人們同情他人的痛苦時,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前扣帶皮層會活躍起來。研究人員發現,老鼠身上的這一區域也含有情緒鏡像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將一隻老鼠感受到的疼痛映射到另一隻目擊老鼠的疼痛神經元上。
之後,他們通過注射局部麻醉劑降低了老鼠大腦同一區域的活動,並觀察到它們開始不擔心傷害另一隻老鼠。「人類和老鼠使用相同的大腦區域防止對他人或其他同類的傷害是令人驚奇的。這表明,阻止我們傷害同胞的道德動機在進化過程中是古老的,深深根植於我們大腦中,並與其他動物共享。」該研究負責人Valeria Gazzola說。
科學家近日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0.01.017
《中國科學報》 (2020-03-13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