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為收藏展:萬有引力」展覽現場
3月22日,Cc基金會和Cc藝術中心舉辦今年首場展覽「周大為收藏展:萬有引力」,展覽收錄四位藝術家——Donna Huanca、梁曼琪、Neil Beloufa、石至瑩的重要錄像、裝置和繪畫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是作為在藝術機構中的首次亮相。
「萬有引力」 主題靈感來源於牛頓1687年發現的自然科學定律,本次展覽和一系列的公共項目立足於非敘事性的呈現,參與當代藝術的「互動性」與「隱喻性」的討論。通過實驗電子音樂、行為藝術、劇場、裝置、影像、繪畫等多種表現形式的串聯,試圖將觀眾納入藝術本身,重組藝術與生活的交互方式,以更加多元化的引力牽引、推動藝術作品的呈現。在具體作品方面,展覽精選最具有臆想世界特徵的四件作品展出,包括火星表面的土壤,具有未來幾何感的堅石,抽象線條以及多維空間的日常對話。
下面,我們一同感受作品的魅力。
唐娜·胡安卡《菱沸石水晶》
在胡安卡的創作中,身體和皮膚一直是創作的焦點,藝術家把它們作為畫面和材料。被圖畫的表演者通常與她的作品一起出現,以一種偽裝的狀態偽裝在各種元素中;它們在感知和感知之間的轉換能力構成了對身份分裂的一種寓言。
梁曼琪《黑色能量》
藝術家早期關注幾何學和個人內在神秘力量的關係,試圖闡述自身對能量的凝聚、吸引、分解、擴撒的理解。
尼爾·貝盧法《頂尖事物、決心、熱情、變遷及生活》
就表面看來,是貝盧法跟某小區居民所做的一系列訪談,很明顯這些居民來自北美某座城市新蓋的住宅區。這件錄像作品被投射到移動的銀幕上,移動著的銀幕同時也幹擾了影像的多維視角。這件錄像作品旨於探索地方與人們對二十一世紀憧憬之間的關係,它們模糊了真實生活、想像與被賦予神話性(品牌語言與生活風格模式)之間的界限。移動中的銀幕與錄像畫面同步,同時也會隨著太陽移動(跟錄像裡面一樣),倘若這些畫面只是反射或僅是錄像的一部分,觀眾就會對影像的性質產生疑問。
石至瑩《火星》
「自然界的形狀」一直是石至瑩在繪畫裡較為長期的一個研究方向,「石頭」系列即是其中之一。「石頭」系列以形態各異的巖石為載體,呈現了石至瑩對物質及感知的存在狀態多樣性和具體的繪畫性表達。此系列的早期作品較多展現了單獨存在或廣延場景的礦物巖石。畫面中的空間結構、和虛實不一的筆觸共同作用,強調著「顯現」和「消失」間的互換。藝術家以可供沉思的圖景,捕捉在畫面內容、繪畫本身的物質感和個人痕跡狀態之間發生的節奏不一但持續緩慢進行的轉變,邀請觀者體會有限畫面之外的深遠與無盡。這組「火星」的三聯作品是「石頭」系列中較早期,尺幅最大的一件創作。
據悉,展覽持續至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