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每年11月的第三個周四是「世界胰腺癌日」,因為「一發現就是晚期」、死亡率高、無法根治,胰腺癌一直被稱為「癌中之王」。但最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胰腺癌的方法越來越多。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胰腺癌患者手術前,醫生會通過輔助治療控制病情,然後再進行手術,這樣會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這是浙大一院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一套具有浙一特色的治療方案,目前已在全國多中心推廣。
「我們醫院胰腺癌根治術後生存期已經大幅延長,目前已經超過30個月,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浙大一院黨委書記、肝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梁廷波教授說。
70歲老人胰腺癌晚期後,做了這例全球首例的手術
70歲的杭州人老朱去年被查出胰腺癌,晚期。
老朱生病前在桐廬置辦了一處房子,每天種菜、澆花、釣魚,和老伴一起過著田園生活。
「我爸身體很好,從來沒生過大病。那段時間,連著一個月胃口不好,吃不下飯,一開始還以為是腸胃上的毛病,後來覺得不對勁。」老朱的兒子說,結果出來後,他非常難接受,他們都覺得胰腺癌,兇多吉少。
「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腫瘤主要在胰頸部,並且已侵犯了腸繫膜上動脈,評估後認為屬於局部晚期。」專家表示,雖然是局部晚期癌,但並不意味著只有局部存在問題,胰腺癌是一個全身性、系統性的毛病,「所以根據當時他的情況,我們預估手術效果不佳,建議是先化療,再尋找合適的手術時機。」
先化療再手術;化療和免疫療法聯用,再手術……新輔助治療一段時間後,再為患者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在浙大一院,這樣的創新療法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視覺中國供圖
4個月後,老朱的化療效果已達到部分緩解,腫瘤比治療前縮小了30%以上,已經達到最佳的手術時機。但縮小的腫瘤仍然包繞著腸繫膜上動脈根部,如果按照常規的胰腺癌切除術,動脈根部的腫瘤切除不淨,相當於要給腫瘤留下「後患」。
最後,專家團隊為老朱制定了最佳手術方案: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
簡單來說,就是將老朱好的小腸完整切下來在體外進行修整,同時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再將小腸重新「種回」體內。
老朱的這次手術當時是全球首例。
手術由梁廷波教授和小腸移植中心主任吳國生教授聯合主刀,術後的老朱恢復很快,家人也長舒了一口氣。
梁廷波教授(右)在手術
這些治療新方法,提高了胰腺癌患者術後生存期
「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但這幾年,通過系統治療和綜合治療,患者的生存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原本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3%,後來上升到5%,目前已經達到9%。」梁廷波教授說,有效化療方案、精準醫學的出現對病人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以及化療方案的精準選擇有很大幫助。
浙大一院肝膽胰外科團隊長期深耕胰腺癌的綜合治療,目前正在開展化療聯合免疫治療胰腺癌的臨床研究,已經觀察到一些效果不錯的病例,比如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的病人,腫瘤縮小的概率比單純化療的有效率更高,為手術治療贏得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個重要向是精準治療,就是通過檢測基因突變來尋找對 應的藥物。大約 26%的患者可以檢測到可以靶向藥的基因突變,這 些患者使用與之對應的藥物治療,治療效果都是不錯的。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
胰腺癌目前並沒有有效預防措施,但梁廷波教授表示,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要引起注意:上腹部不舒服、 體重明顯下降、體檢檢測出腫瘤標誌物升高,以及胃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時好時壞,不要忘記排查下胰腺方面是否存在問題。
「尤其是中年男性、有家族史、抽菸喝酒,以及有慢性胰腺炎病史的,這些都是高危患者。」梁廷波教授建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發病率。比如不吸菸、不酗酒;控制體重,避免發展成糖尿病,糖尿病人則要積極控制血糖等。
除此之外,梁廷波教授特別提醒,有些患者認為得了胰腺癌就沒有治療的必要,因此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還有的患者則使用不正確的治療方法,治療過度,「我接診過一些病人,早期治療效果不錯,就大意了,不定期來複診,而是採用其他的方法去治療,結果幾個月之後病情更加嚴重了,前期的治療效果也前功盡棄。在胰腺癌治療上,每一位病人的治療法案都是不同的,雖然大的治療方案相同,但我們都會根據病人的個體狀況進行調整。」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