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是人體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它到底有多可怕,或者說,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
22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終身教授、胰腺肝膽腫瘤多學科治療協作組首席專家倪泉興,上了一堂《人文與醫學》共享學分課。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直播教室,他告訴現場以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甘肅中醫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們,如何科學認識胰腺癌等惡性腫瘤,以及由此帶來的腫瘤倫理問題。
倪泉興與主持人徐近主任醫師對話。
上海地區胰腺癌發病率增長約7倍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權威期刊《Cancer》的測算,去年全美男性腫瘤發病率位居前列的依次為:前列腺癌、肺癌、結腸直腸癌、膀胱癌等;女性除乳腺癌高居第一之外,其後3個癌種也是如此位次,但胰腺癌發病率進入了前十行列。而從死亡率看,無論男女,胰腺癌的死亡率均位於第四。倪泉興表示,不僅這一點值得注意,同時相關研究預計到2030年時,胰腺癌可能超過肝癌成為最致命的第二大癌種,僅次於肺癌。
同樣需要關注的是,我國癌症發病率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上升了69%,死亡率增長了29.4%。近10年來,結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的發病率逐年均以2.4%左右的速度較快增長。倪泉興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數十年前,他從事胰腺專病研究時,上海地區的胰腺癌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1.86,後來到3.86;2000年時,已至10.1,目前達到十萬分之14。「作為看胰腺癌的醫生,壓力很大。」
17年前的胰腺癌病人還能雙手倒立
許多人的印象中,得了胰腺癌,就「走得很快」。對此,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倪泉興感受更為辯證。他從一個農村小子讀到城市大學生,後來成為山區醫療隊員,再通過進修、讀研又成為城市醫生,醫學生涯中從事過五官科、內兒科、大外科、普外科、胰腺外科、胰腺腫瘤外科等,在成為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所長之前,還當過華山醫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如果因為胰腺癌難治就沒人幹,那是不行的,」他說,「總得有人去攻這個堡壘。」
倪泉興教授
倪泉興表示,在上海,胰腺癌治療之後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已活過20年。他親手治療的一個患者,是17年前發病的,「再過兩年多,也要20年了」。今年72歲的倪泉興,幾年前還去看望過這個曾經的病人,「他還能雙手倒立,活得好好的」。
在臨床實踐中,倪泉興還接觸過一位先後患有6種癌的女病人,在患病第21年做了最近一次手術。籤字時,她已毫無畏懼,「因為她早就成了老運動員,也是一名老戰士了」。老教授說,正是這些人,給了醫生信心、勇氣、自豪。
貓鼠實驗與「心理社會腫瘤學」
即使對於胰腺癌,也不必有「恐癌症」。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312萬人,差不多每天都有8550個新病例。折合到每分鐘,就有6個人被診斷為癌症——這其實也是平常之事。
倪泉興告訴大學生們,公元1170年,《衛濟寶書》第一次用「癌」字來描述惡性腫瘤,「病字頭」以下的部分,意為「山巖」,形容惡性腫瘤形如山巖、堅如山巖。而在西方,惡性腫瘤與「螃蟹」同為一詞,由羅馬皇帝的御醫提出。他在描述乳腺癌時發現癌性淋巴管炎的形狀像螃蟹,就用「crab」給這類疾病命名,後演變至「cancer」。
而時至今日,癌症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生物學概念,而是與心理學、社會學的交叉融合,成為「心理社會腫瘤學」的概念。倪泉興說,癌症絕對與心態有關:他們研究生設計小鼠實驗,將癌細胞轉移至小鼠身上,將其分為3組,都有吃有喝養著。第一組,無任何幹擾;第二組,定期播放貓叫錄音;第三組,定期放貓在籠子邊轉悠——「你們說,哪一組活得最長?」同學們脫口而出的答案,都是第一組。
對此,倪泉興給出腫瘤同防共治16字方針:精神振作、營養保證、適當運動、合理治療。多少年來,倪泉興很高興每年都接到老患者打來的問候電話,或者親自到醫院門診來與他打個照面、看他一眼,「沒有別的意思,就是一份心思:嗯,我還在。」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內文圖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智慧樹網 供圖 圖片編輯:邵競